前言: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大坝阻拦了大量河沙,与此同时,建筑业对高质量河砂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一种奇特矛盾——尽管泥沙堆积成灾,但河砂却日益稀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等大型水库每年堆积亿吨泥沙。建材市场上的天然河砂价格飙升近10倍,甚至被戏称为“软黄金”

河道里不起眼的沙子,竟成为如今建材市场上的“软黄金”?为何“一举两得”的事情国家却不愿意呢?是什么造成河砂稀缺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砂成“金”

用砂成“金”

砂子曾经一文不值,现在却成了各类建筑材料中的“黄金”这一变化得益于两大趋势:基建投资量的激增和天然砂资源的减少。

改革开放后,随着民用建筑的繁荣,各类砂子开始大量应用于水泥、混凝土等建材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出现了建筑热潮,无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导致对优质砂子的需求量激增。

据报道,全球每年约消耗500亿吨天然砂,而我国就占了将近一半,每年消耗量达200亿吨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不仅有大量的城市建设,农村地区改造升级也在持续推进,这都对砂石资源形成了巨大压力。

与需求量激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然砂资源的供给正在不断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强度的开采导致河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砂石资源枯竭的局面。为保护环境,政府不仅全面禁止了砂子出口,也严格控制河砂的开采。

此外,海砂含盐量过高,山砂杂质太多,都不太适合建筑使用,能够利用的天然河砂资源已经越来越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供需关系的变化下,天然砂价格出现暴涨。以河砂为例,单价从2008年的每吨15元,涨到了2018年的每吨145元,十年时间翻了近十倍。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一些地区砂子已经开始以袋、以斤计价销售,明码标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一辈还记得,以前家乡只需深挖几米就可以找到砂子,甚至可以免费从乡邻那里拿到。

在不仅不能随意挖掘,购买一个袋子的砂子都要花不少钱。砂子从廉价的原材料,变成了影响成本的重要变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合格的建筑砂主要靠天然河砂人工机制砂两大来源。

但机制砂存在生产成本高昂,产量有限的问题,仍无法完全取代天然河砂。一些新技术被提出用于替代砂子,比如塑料等,但都还处于实验阶段,对砂荒问题帮助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砂子供给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价格还将持续攀升。

砂子已经从随处可得的廉价原料,变成建筑项目的重要投入和控制要点。砂荒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要实现砂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开采和节约用砂势在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子不是砂子

沙子不是砂子

沙子砂子虽然都属于细碎的矿物颗粒,但是两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沙子一般是指未经打磨的天然沙粒,如海沙、河沙、荒漠沙等。这些沙子的形成各有不同,海沙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壳的风化碎屑,荒漠沙源自岩石的风化产物,河沙则是山洪冲刷所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砂子指的是经过长期水流冲刷、磨制而成的较大颗粒的沙粒。砂子的形成需要经历非常长的地质作用,不能在短时间内通过人工快速生产。因此,天然砂子资源非常稀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砂子颗粒较大,纯度高,在建筑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配置混凝土和砂浆的关键骨料。

河沙等天然沙虽然也含有硅元素,但因为颗粒太细,不适合用于建筑。如果使用河沙等替代砂子,极易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砂子价格居高不下,部分省市甚至出现“疯狂砂价”。

这推动了人工砂的出现,一些公司会通过机械处理天然沙提纯,生产人工砂,以替代天然砂子,但目前人工砂在性能上还无法与天然砂子媲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砂子对建筑业意义重大,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开采砂子资源。否则,这种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保护环境、开发砂石替代品,这都是建筑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要恢复这样的天然过程至少需要几万年的时间,所以天然砂子可以说是不可再生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相反,人工砂子的生产周期仅需几个月。人工砂子的原料主要是天然沙,通过机械筛选、洗涤、磨制等工艺,可以提高沙子的纯度、均匀度。

但目前人工砂子在杂质含量、颗粒强度等方面还不如天然砂子。随着工艺的不断优化,人工砂子有望在未来替代天然砂子,成为混凝土和砂浆的主要骨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我国每年建筑业的砂石消耗量高达30亿吨。大量采砂已经对我国许多河流形成严重破坏,导致河床降低、生态环境恶化。

三峡数亿泥沙堆积成灾,却不敢轻易动?

三峡大坝自2006年建成以来,上游来沙量始终大于下游排沙量,导致大坝淤积泥沙高达18亿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道变浅给船只通航带来困难,而水库内淤沙造成的水压也对大坝结构安全构成隐患。

尽管商业采砂或许可解决泥沙问题并缓解资源紧张,但由于大坝及周边环境不确定性,政府决定继续禁止私自采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曾输送每年高达5亿吨泥沙。三峡工程减少了输沙量,但由于地形易积聚泥沙,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专家测算显示,三峡库区淤积已达20亿吨,每年增加1亿吨。淤积不仅影响航道,也对大坝结构造成巨大压力,或将威胁大坝的承重极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日益严重的泥沙淤积,商业采砂看似解决问题,疏通航道、减轻坝体负担、缓解资源短缺。

然而,需慎重考虑。多年积聚的泥沙与周边环境已有某种平衡,过度开采可能破坏平衡,引发地基不稳、生态破坏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过度开采也可能损害水坝本身。政府难以对商业开采行为实施有效监管,一旦出现盲目挖掘,后果不堪设想。

综合种种考虑,国家最终选择继续禁止三峡水域的私自商业采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峡大坝为代表的许多水电站在规划设计阶段,都会对工程对流域环境及下游的影响进行评估研究。

三峡大坝的预评估报告中,专家就明确指出三峡工程枢纽会拦蓄沙石,上游来沙量远大于下游排沙量,泥沙大量淤积是必然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诸多因素,决策层还是选择建设巨型水电站,只是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希望尽可能减轻泥沙淤积的影响。

但问题的根源无法从本质上解决,今日三峡大坝淤沙堆积如山,困扰日益严重,专家的预见可谓成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日渐严重的泥沙淤积状态,决策层也曾考虑过开放商业采砂以疏通航道、减轻压力。

但专家提醒大坝及周边环境高度复杂敏感,贸然采取激进举措可能造成连锁反应,难以预测结果。比如,大坝下游植被覆盖率不足10%,生态非常脆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广泛采砂导致水位骤降,两岸生态系统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

此外,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水下含沙层威胁地基稳定性。盲目挖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渗流等棘手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合权衡,国家最终决定继续禁止商业采砂,避免生态环境与工程安全遭遇“血本无归”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认为

笔者认为

三峡大坝的泥沙淤积问题牵涉广泛,解决方案也存在争议。水利专家提出了一些治标治本的建议,但能否百分百奏效还需继续观察。

未来三峡大坝的运营状况如何,相关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及时采取措施。三峡工程的长远影响还有待时间检验,我们也许还需要更多智慧来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