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据近期美国农业部发表的单日出口报告显示,中国买家又取消了一笔总量多达26.4万吨的软红冬小麦订单,这已经是中国买家本月第三次撤单了。

算上前面的那两次,中国撤销的软红冬小麦订单总额,已经超过了50万吨,达到25年来的最大撤单数额。

这还没完。美国慌乱之余,路透社那边又传来消息称,中国买家正准备取消或推迟澳大利亚小麦订单,总计大约100万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中国为什么要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撤销那么多个单子,各国官方均未给出具体的原因或发表声明。

因此,一时间外界众说纷纭。有不少人猜测,恐怕与近期的中美贸易摩擦有关。

那么,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撤单美澳小麦,是为维护粮食安全还是贸易反制?

一、撤单美澳小麦,是为维护粮食安全还是贸易反制?

中国的撤单行为,引起了美国的恐慌。中国买家的撤单声明公布后,美国农业部随即下调了年度小麦出口预测。

受此影响,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上的软红冬小麦期约收低3.6%,指标合约降到三年半以来的最低点。

要知道,农业是美国少数能够在中美贸易中常年保持顺差的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去年中国重申粮食安全问题之后,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就同比下降了200亿美元,美国农业更是出现十年来的首次对华贸易逆差。

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高,并且粮食需求逐年增加。

而在中国的粮食进口结构中,小麦又占据了绝对的位置。因此,粮食特别是小麦问题一直被西方国家当制衡中国的一个把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种制衡最终还是被特朗普玩脱了。

只因特朗普在任内大搞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得罪了中方。

作为回应,中国也干脆摊牌了,报复性抬高美国商品,特别是小麦和大豆的关税,转而与其他出口国合作。拓宽农产品进口渠道,力图摆脱对美澳等不友好国家的粮食依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023年开始,中国的举措便收获成效。

一个最显著的案例就是,巴西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24年,俄罗斯又有望取代澳大利亚的地位,成为中国重要的小麦进口国。

据悉,在中国撤销欧美订单的同时,俄罗斯这边又传来喜讯,称今年的小麦产量前景乐观。再加上俄罗斯地理位置优越,运输成本低廉,使得其生产的小麦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显著。中国或许会更多地从俄罗斯进口小麦,以填补中美、中澳的小麦进口缺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不少西方媒体却对此过度解读,有意将此事评价为中国的一种贸易反制。

但是,他们不曾反思过,是美国破坏贸易规则,有错在先。中国也是从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与某些敌视中国的国家合作罢了。

去年的时候,中国也有给过美国机会。那是在旧金山会晤期间,中方有意向美方采购300万吨大豆。此事一度被视为中美双方关系缓和的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现在都2024年了,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制裁,依旧没有消停的迹象,甚至还变本加厉了起来。

就拿最近发生的事情来说。

3月7日,美国国会表决通过了一项针对中国短视频软件TikTok的法案,要求中企通过出售股份等方式,交出TikTok的控制权,否则就在各大应用市场上全面封杀TikTok,逼其下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还正在着手一项针对中国造船业的“301调查”

不仅如此,美国还拉上了他的盟友,一起向中国发难。

3月14日,欧盟委员会大选在即,欧盟启动了一项对华恶法,将中企列为重点针对对象,宣称要严厉调查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在经营过程中违反《欧盟数字服务法》的行为。

简单点说,就是中美贸易战已经升级了。但是,仔细研究之后发现,中国撤单的动因,可能要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中国撤单——正常的贸易行为

二、中国撤单——正常的贸易行为

中国撤单的背后,更多的是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与其说这是一种反制措施,倒不如说是一种正常的贸易行为。

这里来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去年年底,俄罗斯小麦的每吨报价为244美元,而同一时期的澳大利亚和美国则分别为每吨347美元和334美元。相比之下,俄罗斯小麦明显更具价格优势。所以,中国选择出价更便宜的买家,也是无可厚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更有消息称,今年的小麦价格还会继续往下降,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在于,俄罗斯小麦异军突起,引起了全球粮食市场的关注。近年来,俄罗斯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自2022、2023连续两年小麦大丰收之后。专家预计,俄罗斯有望在今年迎来又一个丰收年。新数据显示,受今年预期产量增加的影响,俄罗斯小麦价格已降至每吨200美元。而俄罗斯小麦价格一降再降,又令全球粮价进一步承压,只能跟着往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明显,国际粮价目前还没有降到底。

因此,在这个时候买入小麦并不划算。相反,中国应该取消一部分高额订单,以节省经费,腾出库存。待小麦价格降到谷底之后再抄底买入,这样做才能更有助于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此外,从粮食安全战略的角度来看,中美关系目前还没有解冻的迹象

因此,这个时候适当地减少美国小麦进口,转而采取自给自足的策略,扩大本国小麦的种植面积,以保障粮食安全,才是明智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而言之,现在的国际粮食交易,正处在一个“买方市场”的阶段,而市场的选择权又掌握在中国手里。至于最终会作何选择,都是中国的自由,其他国家无权过问。

话虽如此,但是,作为全球粮食期货市场最大的影响因素,中国买谁的,买不买,买多少,都会对世界粮食格局产生莫大的影响。

特别是美国,该国的粮食出口占到贸易总额的20%,中国作为美国的第五大粮食出口市场,重要性可想而知。中国一退单,美国小麦立马跌价2.7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处理同一件事情上,澳大利亚的做法,却要比美国更加上道。

澳大利亚担心,其小麦在中国进口贸易中的地位,也会像美国大豆一样,逐渐被其他国家的替代品所取代。于是立马放低姿态向中国传达善意。

近日,澳大利亚邀请中方参加外长级会晤。澳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记者会上表示,中澳双方能聊到一起,是一件好事。希望双方会有更多的会晤,并声称澳大利亚已经在消除贸易障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尔巴尼斯所说的“贸易障碍”,是指前总理莫里森因积极配合美国贸易战,而导致的中澳关系紧张。

此外,在美国扬言要没收TikTok的时候,澳大利亚却意外地站在了中国这边,总理阿尔巴尼斯表态称“澳方无意封杀tiktok,不会效仿美国。”

不过,澳大利亚也不必太担心,因为中国此次撤单,只是正常的战略调整,无意针对任何国家。而澳大利亚现在、过去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中国最大的小麦进口来源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在短时间之内,中国还找不到一个能替代澳大利亚的国家。

从产量来看,俄罗斯和乌克兰或许可以一战。但目前这两个国家的军事紧张状态,仍旧没有得到缓解,而战争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肯定不会比澳大利亚少。

在这一前提下,中国虽然会适当地从俄乌进口小麦,以取代部分美澳小麦份额,但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美澳小麦。所以,澳大利亚仍是我国目前相对稳定、可靠的小麦进口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简而言之,中方此次撤销或延迟美澳小麦订单,是由于全球小麦产量过剩以及价格滑坡所致。

再加上中国也没有粮食预期供应紧张的问题。因此,适当地减少粮食库存,并选择质优价廉的小麦作为供应源,也在情理之中。背后的国际关系与政治因素并不多,无需过度解读。

当然,这次稳定,并不代表以后次次都这样。如果澳大利亚政府重走莫里森时期的反华路线,将小麦出口视作对华打压的筹码的话,那中国也势必要重新审视中澳粮食贸易关系,及时调整粮食进口战略,以捍卫中国人民的饭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郭雪宁.中国小麦进口市场集中度和依赖度分析[J]现代农业 2023年05期
2、童葶.澳大利亚粮食市场开放与中国粮食安全[J]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