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谁家要是有个学霸,连父母出门都会被人仰视,毕竟能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太有挑战性。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佛系爸妈却不这么想,他们通常目标明确:学习中等就行,未来能养活自己就行。

随着越来越多的九零后零零后不再是熊孩子,开始转变身份为人父母;他们也开始在带娃的领域跟自己的父母走了完全不同的路。越来越多的“佛系爸妈”出现,他们不以培养学霸为己任,不去做那个“鸡娃”的焦虑爸妈。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一个比一个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当其冲的,聚少离多。

过年走亲戚时会发现,家里孩子出息的,老人多半会比较孤单。越是普通家庭,培养出学霸之后,孩子越容易远走高飞。

作为父母,肯定不会拖孩子的后腿,但是空间距离加大之后,亲情也面临考验。别说平时老人身体有个小病小痛孩子帮不上忙,就连有了大事,孩子也要在事业或者小家上做一些牺牲。

朋友的姐夫就是凤凰男,老两口拼尽全力甚至是借遍了全村才把他送到了大学。他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但老两口在大城市生活不习惯,住了几个月之后仍是回了老家。

后来没多久,老太太生了重病,被邻居送到了省城,需要陪床;而他这个时候刚好是事业上的关键时期。纠结再三,他最终选择回去照顾老妈,因为老两口不接受雇护工的操作,觉得心不安。

虽然老太太后来恢复了健康,但是儿子的前途却受到了影响。为了挽回损失,他只好更加勤奋,除了过年基本上都不回家。以前羡慕他家有学霸的邻居,这时也是各种感叹,说幸亏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才能每天守在自己跟前啊。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大概就是普通家庭养出学霸所付出的代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难以交流。

孩子成绩越好,未来接触到的平台就越大,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广阔。这时,对于普通父母来说,跟孩子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平时打电话似乎除了问候一下身体,就没什么可以沟通的话题了。

还是我朋友的姐夫,以前他在农民父母的眼中就是最优秀的儿子,上学时有什么趣事或者问题也会跟父母交流。但是,自从小学毕业之后,似乎他和父母之间除了吃饭和学习成绩之外,就再没什么共同话题了。

尤其是上班之后,他在外企工作,接电话时经常会下意识用英语,在接到父母的电话时,再特意改回来。而话题,依然是“按时吃饭”、“注意身体”之类的,工作上的事情他几乎不谈,毕竟说了父母也不懂,反倒徒增困扰和担心。

这时的学霸孩子和父母已经是两个圈子里的人了,除了那份血缘亲情之外,生活工作中似乎再没有重叠的部分,如果亲缘薄弱,那就更是拉远了心理距离,也就觉得越来越不亲近了。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培养学霸本身就是把孩子推到另外一个圈子的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点,就是只能孤军奋战。

作为学霸,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学霸孩子,几乎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才能保持成绩,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学霸在社交上的能力缺乏,不懂得为人处事。

毕竟,普通的父母能给孩子的资源不多,也没有什么机会去见识一些学习之外的场面。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成为学霸这件事本身,就已经用尽了所有力气,更不可能去探索其他的领域了。

我曾经刷到一个小视频,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家庭考上清华的孩子,他看到某二代的孩子跟自己成绩差不多,就一心以为自己和优秀的人群没差,已经站在了人生的高峰,直到大四时才领悟,靠自己能达到的终究有限。

这个二代的孩子一开始也是成绩一般,但是大二时转了系,不仅去了伯克利交换,在大学期间还发表了三篇顶级期刊论文,最后去了全世界物理最强的四个大学之一读博。

而那个五线城市的小“学霸”在学校跟风保了个研,也加入了学生会,甚至学校的科研也参与了,但对于自己的未来,依旧是内心惶惑不安一片迷茫。

对比这个二代同学,从入学开始就目标明确,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跟自己的未来息息相关,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这显然是来源于父辈对于行业的了解,和对未来做出的规划。因而,他没有浪费自己的每一分钟,也不用花费时间去试错、尝试、探索。

而普通家庭的孩子,显然得不到这种资源的支持。作为学霸,虽然跨进名校似乎就完成了父母的夙愿,但其实,这人生的路程此时才刚刚开始。

而站在新起点的他,身后却没有家庭与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未来的路,他全部要依靠自己来选择。因为,这样的路,他的父母没有任何经验,他只能靠自己。背负着如此大的压力,如果输了,他恐怕会崩溃。

也许,就是因为以上这几点。曾经的学霸不想自己的孩子再走一遍自己的路,宁愿他们的未来平庸一些,或许还能多一些快乐。

那么现在看文的小可爱们,你们家里有学霸吗?又打算培养一个学霸孩子吗?

来评论区,大家一起讨论啊[奸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