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逐步公开2023年常住人口的数据(除黑龙江、西藏),一副清晰明了的人口流动图呈现在了面前。

结果很难堪,29个省份中,有19个省份人口集体负增长;其中,中部六省更是全部沦陷:

2023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81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57万人; 湖南省常住人口为656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36万人; 安徽省常住人口为612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6万人; 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83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6万人; 江西省常住人口为4515.0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12.97万人; 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65.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15.36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要的是,中部省份人口的负增长大部分由人口跨区域流动(机械增长)所引起:

去年河南省出生人口69.5万,死亡人口78.7万,自然人口减少9.2万,人口净流出47.8万; 湖南省出生人口39.5万,死亡人口59.8万,自然人口减少20.3万,人口净流出15.7万; 江西省出生人口29.5万,死亡人口33.3万,自然人口减少3.8万,人口净流出9.17万; 山西省出生人口21.31万,死亡人口29.11万,自然人口减少7.8万,人口净流出7.56万等等。

很直白的讲,疫情之后,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仍在加剧。

把七普数据拎出来对比看,你会明显感受到:人口变化上的东中差距,已然形成。

为什么这样讲,你看七普数据中显示2010-2020年期间,常住人口减少的省份仅有6个:黑龙江、辽宁、吉林、山西、内蒙古以及甘肃,且乍一看全是北方城市。

再看看现在,南方省份出现人口负增长,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了。摆脱人口变化上的南北差距刻板印象后,更细化之下,东中部之间的差距,开始显现。

你看在各省份公布的数据中,浙江常住人口增加50万、广东增加49万、海南15.98万、上海11.56万、江苏11万等。

很显然,一边是东部省份铆足了劲狂吸人口;另一边则是大面积的人口流失。

那么,包括中部地区甚至是北方地区出现如此巨量的人口跨区域流动,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就业。

简单点说就是在大城市赚的钱会比待在老家赚得多。

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3上半年人才流动与薪酬趋势报告》中,从简历投递上看,沪京深人才投递量稳居前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会拼了命往一线甚至是新一线城市挤,无非就是就业环境以及各个城市政策等,都会优于自己老家。

譬如广州市,根据《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广州的独角兽企业从2017年的7家猛增至2022年的22家,包括跨境电商巨头Shein、字节跳动、蚂蚁集团、大疆等等。

譬如杭州,更是直接砸钱吸引人才:应届本科以上学历,按照人才学位发放生活补贴。如果你有在租房,每年发你一万;还有数不清的创业计划;况且,落户门槛更是直接降低至专科等

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于求职者的要求都在不断放宽;同时,在就业范围以及薪酬上,都会远高于自己所在的家乡。

你像笔者所在的绍兴柯桥,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如果正常求职,很容易被产业结构更丰富、就业环境更好的杭州吸引。

换成你们,可能也想去大城市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你们别以为中部六省人口集体负增长真的都是在流出,那就太过肤浅了。借这个引子,它背后还透露了两个信号:

一方面,人口在向各自的省会城市集中。

去年流出人口最多的河南,其省会城市——郑州,历年常住人口嘎嘎往上涨。根据郑州市统计局的数据,从2020-2022年,郑州市常住人口分别为1261.7万人、1274.2万人、1282.8万人。两年间,郑州是常住人口已经涨了21.1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同样如此。截至2024年2月,长沙市实有人口达1072万人,同比上升1.15%。要知道,2022年,长沙常住总人口仅为1042.06万人。

还有江西的南昌市,2023年南昌市常住人口合计为656.82万,较2022年常住人口增加3.01万,南昌增量最高。

也就是说,未来,省内人口会持续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

下一步,他们将会在各自的省会城市落户、买房、结婚生子……可以说,强省会城市,在未来依旧享受人口优势。

另一方面,城与城间的竞争将愈发的激烈。

说的直白点就是未来一个大城很难和大城集群竞争

你想想,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因城施策,上头已经明确表明要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也就是说各自城市的产业自主权放宽了

不管是广州也好,上海也罢,甚至是新一线的杭州等,很明显的都在将泡沫资产所在了核心区内,这一点从限购政策上已经能看出。

而未来这些城市,拿出一些城与城之间的远郊区域,通过自有政策和投资,搞一些新兴产业,以达到吸引人口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港澳粤大湾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深圳、东莞、惠州基本上形成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通讯设备制造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广州、佛山、肇庆则是以装备制造业、轻纺织和新材料发展为主;珠海、江门、中山则以传统的装配与机械制造业以及文化旅游业为主。

还有香港的金融服务业、旅游业以及现代物流业;而澳门则以博彩业旅游业为主。

还有杭州都市圈。前不久绍兴刚公布的《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中,也在搞这种城与城之间的“拉帮结派”。

杭甬在产业上前者主打科创互联网,后者聚焦石化制造业,而你绍兴,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硬两手抓,这不是妥妥的互相成就嘛。

看完这两个例子,你也能发现,城市集群间产业分工明确,且打出全套产业链优势。目的很明确,尽量把产业集群留在自家或者身边,那么人口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入。

参考美国城市化进程,地区层面上从向传统工业主导的五大湖区集聚,到向能源、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西、南海岸集聚。其中以能源、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加州德州佛州逐渐成为人口集聚中心。1850-1970年,三州人口从40万增至3794万人,占比从1.7%升至18.6%。

如今的珠三角、长三角是不是有点一些特大城市群的影子。

而在城乡层面上在城市化中后期明显向大都会区集聚。1970-2019年,美国500万人以上都会区人口比重增加9.5个百分点。

所以,看似是一场跨区人口流动,实则是一个大城与城市群之间的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口大规模的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也摆明告诉我们,城镇化空间格局正在剧烈重塑。

像河南、湖南等人口大省的省会们,流入人口和投资还将继续加重,也意味着将更加大城化,更不用说一些特大城市群们。

那么,我国城镇化率仍将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是66%,但需要注意的是,城镇化率66%仅是常住人口的表达,并非实在落户城市。

根据七普数据显示,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45.4%,意味着有约2.5亿人虽常住城镇在并未获得城镇户口。

距离70%的城镇化水平,还有着相当长的路要走。

好在,在今年3月5日的政府报告中提及,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一旦能实现户籍制度的改革,那么这一部分人就能落户以及定居城市。而在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则为楼市注入了一股强心剂。

也就是说,既然你能落户城市了,那自然免不了要买房的冲动。

但你说那些人口集中流入的城市,房价一定会上涨吗?真不一定。

前文分析我们得知,东南沿海省份以及北方个别城市,几乎吸收了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而他们作为前几年房价上涨的代表也不无道理。

但随着如今市场下行,人口流入的城市房价还能继续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此次常住人口增量最多的几个省份中,例如浙江、广东等,其中杭州常住人口达1252.2万人,相比2022年增加14.6万人;广州常住人口1882.7万人,相比去年净增9.29万人等。

按照以往的观点,人口的持续流入,房价理应上涨,但事实并非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几个热点城市二手房价近几年都呈现一个下滑的趋势。

所以,人口流入对城市的影响还在进一步细化。细化至一个城市内的一个区,区内的一个板块等,更需要一层层的分析。

面对场上复杂的市场形势,前方还得有个引路人,替你拨开迷雾,而大碗刚好在这条路上走了挺久。

跟着大碗走,总能带你穿过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