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连三地【刺激】(尤其是负面的),导致的敏感反应,不是敏感,而是——

应激。

而持续创伤后的反应,除了可能会【过分加工】【高度警觉】,从而【草木皆兵】【错误判断敌友】,也可能会【呆滞麻木】【冷漠随意】,从而毫不在乎,甚至可能过分稳定,让人以为【脱敏】。

实际上,如果心理上持续经历一件事的【刺激】,需要进行几步来梳理。

第一,评估【刺激强度】。

这和一个人自体的阈值有关。即便是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主观评价的强度不同,就是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受,对此至少要自己先给与认同(最好周围有不随便乱评价的人给与共情和理解),面对自己感受。

任何的反应和感受,都是本能,都应该是被接纳和允许的。

否则,可能即便是小小的一件事,被外围的否认和拒绝,才可能使得刺激强度不降反增。

第二,评估【归因方式】。

这个刺激发生了,我感觉不好——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外界的问题?

倘若过度内省就会演变成自我攻击,会认为因为我有问题,我不足够强大时,这件事不要出现,出现了,我也cover不了。

从而,内心一直处在不安全感中,草木皆兵更敏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自我保护策略。

但若归因为自己运气不好,咋总是倒霉,即便真的风险来临时,心态好的人,可能就会安抚自己一句——最近点背,要淡定~不过能修炼成这样也需要更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后面要说的【支持系统】+【元认知】。

第三,评估【支持系统】。

就拿青春期非常高发的抑郁举例子吧。

一来由于青春期体内激素作用,加之面临自我同一性、大人的外表和未成年的内心种种,导致心理上最容易连续感知【刺激】,二来基于抑郁的易感性-应激理论框架,在青春期,抑郁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个体易感因素和应激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

其中,外部应激对抑郁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较高水平的应激生活事件能直接预测抑郁症状的发生和抑郁的严重程度。

比如,我们会在不少电视剧中看到,为啥一点在成年人眼中确实无足重轻的小事,不少高中生就会认为必须要“好好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个大结局让人意难平中,余淮会在高考后消失十年,仅仅因为内心自卑,他敏感地掐掉自己对于耿耿的爱,逃避、再逃避。

不能不说,就是之前妈妈对于换同桌的强硬、自己物理竞赛的失利、看到耿耿和情敌走更近的吃醋……一连串刺激,确实让他心态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边,总是接二连三遭遇失败的路星河,似乎确实脱敏了。他看起来情绪更稳定、更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他有啥支持系统吗?

或许就是耿耿对他的肯定、陪伴和对其才华的认可。

这在青少年心里,即便周围人都不懂我,我也为人群中一人的认可,愿意赴汤蹈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评估【元认知】。

最后,不得不说说元认知了,就是对我们认知的认知。

能真的完成脱敏的人,不得不说,至少在对于处理生活事件的行为策略上,是具有积极性和松弛感的。

就好比,年级前几名的余淮,即便面对“差生”耿耿也会不好意思表白,而“不学无术”的异类路星河,为所欲为,即便表白多次被拒绝,依然幻想还有机会。

这不是舔狗两个字就能概括的。

被喜欢的人拒绝,其实是一件蛮大的挫败——至少于青春期而言,不少人会从中丧失自信,对自己评价偏低等等,从而可能会应激、会敏感、会束手束脚、甚至可能会更改人生轨迹。

但是若元认知中,处理挫败和刺激的策略更灵活,此刻的敏感,会将注意力放在对于【下次怎么处理更好】,而不是【外界过分危险】上,这种脱敏和强大,是需要训练和学习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