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的相关数据调查发现,2岁以下的儿童由祖辈照顾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0%,3岁以上的达到了40%,可见现在“隔代带娃”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与社会现象。

由于现代人的压力与日俱增,大多数的家庭都需要老一辈的人来扶持,这种帮助更体现在家庭有孩子之后,但是对于孩子的养育和陪伴问题,究竟是给姥姥(外婆)带更好?还是给奶奶带更好?

其实还是自己带最好。

一般来说我们除了特殊情况,最好是不要将孩子给老一辈的人来养,也就是不提倡隔代培育,因为亲情和教育理论之间会存在很大的偏差。

老一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孩子的思想行为维度上相差有半个世纪之余,这种时间差会导致老人和孩子之间的理解性思维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心理学家曾经对孩子的养育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发现:每个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他们接触外界的最原始的雏形,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观念往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和生命的品质。

当孩子在从胚胎中孕育长大的过程中,母亲给予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出生后早期的安全稳定关系对于孩子的思维和个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这个时期缺失了父母的陪伴,是日后所无法弥补的,并且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带来不可逆转的不良影响。

对于那些从小被隔代养育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父母往往会因为经济问题或感情问题,而被迫与父母分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孩子在临床医学中的实践检验中也有被证明:这些有隔代养育经历,或曾被寄养的孩子,往往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敏感度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并且孩子在出生之后通常是其个性和人格培养的时期,隔代培育的过分宠溺,会造成孩子缺乏挑战精神,格外娇惯,造成性格缺陷。

并且对于老一代的人来说,相关的思维与育儿理论没有足够的知识结构作为补充,或者思想更新不及时,对孩子初期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为教育是一门学问,不同代的人会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培育孩子永远不是带他长大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是大人以长辈的身份引导孩子认知世界,而不是禁锢孩子在安全封闭的环境中,以长辈的实践经历来代替孩子自己的认知,这其实是一种剥夺孩子求知欲和权力的表现。

虽然隔代养育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关怀,但是也存在过量的情况导致溺爱,我们虽不能避免亲情中所应该有的天伦之乐,但是也应该将孩子的发展和家庭实际情况进行理智区分。

通过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得知,现当代的人类与旧时的人类在需求上有截然不同的表现,老一辈的人养育孩子,最大的努力就是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所以也就回答了为什么:“上一辈的人看上去带孩子更加轻松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针对现当代的教育理念,并且与时代儿童进行对比,每一个孩子都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融入社会洪流的一分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站在了起跑线上。

所以对社交的需求、对尊重的需求,以及对个人理想实现的需求都被赋予在当代儿童的身上。现在的孩子所要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能否长大?而是如何长大的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何家庭成员都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和抚育。

除了极个别无法避免的问题和无法协调的现实情况,对于孩子的保育问题,最好还是由父母亲自参与,并且拒绝“丧偶式家庭”,提高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树立父母的权威,避免隔代亲所造成的溺爱和干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家庭形成共识,达成家庭教育的合力,才能够尽可能地保证孩子教育的有序进行。

所以这个问题,并非在婆婆或奶奶之间进行区分,而是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分配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站在相同的育儿频道中,共同以智慧理性的方式进行教育,才能是对孩子最好的培育,以便更好的给予孩子更新的观念,避免认知上的误区,将科学育儿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