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力量,可以建造起千万座高楼大厦,可以让千里之外也能天堑变通途,然而人类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依然是渺小的,无论是地震还是山洪,当自然灾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降临到人类头上时,往往会发生无可避免的悲剧。

时间回到1981年7月8日深夜,四川省凉山地区大渡河支流利子依达沟一带,风疾云翻,大雨滂沱。突然,峡谷轰鸣,山摇地动,百年罕见的特大山洪爆发了。整整八十四万立方米的泥流挟裹着两层楼房那样高大的巨石和泥沙,推动着四百多吨重的孤石,形成一股极为猛烈的泥石流气势汹汹地直扑向飞架沟口的成昆铁路利子依达铁路大桥。

7月8日由格里坪开往成都的442次直快旅客列车,在7月9日凌晨1时27分,正点到达距成都236公里的甘洛站,1时35分车站发出发车信号,但列车尚未出站车站突然停电,此事曾引起司机注意,但最终决定仍按常规运行。

442次使用的22B硬座车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42次使用的22B硬座车厢

1时42分,尼日站向前方乌斯河站(今汉源站)为442次列车报点期间发现电话中断,线路不通,无法联络。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也无法通知正在运行中的442次列车。

而就在11分钟之前的1点30分,4公里以外的险山恶谷里,泥石流瞬间冲断了十七米高、一百多米长的利子依达铁路大桥,直径三、四米粗的2号钢筋混凝土桥墩,象根黄瓜似地被拦腰劈断为三节;它连同桥上的一孔31.7米预应力砼简支梁和一孔44米钢板梁,—古脑儿被冲进几十米以外红浪翻滚的大渡河。当年曾经被倚为天险的滔滔大渡河,仅仅在几分钟内即被完全堵塞,黑暗的河谷里霎时堆积起了一座高达二十六米,体积二十九万立方米的天然大坝,大渡河以上的五公里河段在蒙蒙雨夜中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庞大水库!

22B型硬座车厢的内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2B型硬座车厢的内部

1时45分,列车开上大渡河右岸,以时速40公里速度驶进奶奶包隧道,1时46分,在转过隧道曲线之后,列车司机王明儒忽然发现隧道出口的山沟旁的护路房倒塌,以及看不到前方利子依达大桥铁轨的反光,立即施行紧急制动。列车带着巨大的惯性和猛烈的撞击声,顺着干分之十四的下坡道,在乱石遍布、铁轨被拧断的断桥上向深谷滑去。

当班正司机燕岗机务段(今峨眉机务段)司机长,一级司机,年近半百的老共产党员王明儒,一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司机,一位从东北前往大西南支援建设、奋斗了25年的老战士。他和他的助手、副司机唐昌华,在这生死关头,毅然选择了与车同在。他们用生命的最后六秒钟,坚定地撂下一把死闸,连连拉响风笛,做出了一个火车司机在死亡威胁下的最后努力。尖利的笛声划破了夜空,向着正在睡梦中的千名旅客,发出惊心动魄的警报。

两位车长随着车头坠入了滚滚泥石流中,紧接着,第二台机车、13号行李车、12号邮政车与载有九十多名旅客的11号硬座车厢相继坠落,被咆哮的泥石流无情地卷入了滚滚大渡河;10号硬座车厢和9号硬座车厢冲出早已变形的钢轨,沉重地坠在桥下的十七米深处的护坡上颠覆;8号硬座车厢在桥头的隧道内被强大的冲击力撞出钢轨,翻覆在隧道口外。

事故中的9号、10号车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故中的9号、10号车厢
事故中的9号、10号车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故中的9号、10号车厢

随着急刹车出现的巨大冲击,车上的幸存者被猛烈地摔到地板上,撞在车帮上;很多人受了伤,流着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里,运转车长吴光寿转身沿着铁路向尼日车站方向跑,接通电话线,向上级报告险情,请求紧急救援;

列车播音员王书铭悲痛而镇静的声音传到一节节幸存的车厢,旅客们很快恢复了镇定。在隧道口外,列车员、餐车服务员、行李员、乘警、检车员、能够走动的旅客,冒着倾盆大雨,赶到漆黑的桥头,抢救坠落在桥边斜坡上9号、10号车厢中的旅客。抢救的战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斜坡很陡,沟下的泥石流还在轰鸣翻滚,—失足就会被卷进大渡河。斜立着的两节车厢的上半部,不时传出受伤旅客沉闷的呼号和微弱的求救声。大家扛来了枕木,扯来了窗帘,搬来了餐车上的箩筐、笤帚、抹布、工作服和烧菜油,点起了用来照明的五堆熊熊大火。

凌晨2点30分,即桥断车坠后的40分钟,以铁道部成都铁路局党委书记黄书存和局长杨国辉为首的抢险指挥部就成立了。在救援列车紧急赶赴利子依达桥事故现场的隆隆机声中,指挥部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抢救,始修,死伤者的善后,险患的调查与根治,都做出了具体部署。

凌晨3时多.不幸的消息传遍了事故现场37公里外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县城。在县委领导下,一小时内,公安干警、民政干部、民兵、医生、护土、商店售货员、旅店招待所服务员,一千多人,带着大批药品、食品、营养品、衣服鞋袜,外加23辆涂着红十字的面包车,冒雨急奔利子依达桥头。

从远处看,大桥已经被完全截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远处看,大桥已经被完全截断

凌晨4点05分,当地驻军接到了县委的告急电话:通向各营连的电话,随即同时叮铃铃地响了起来。4点15分,紧急集合的号声,打破了营区黎明的的寂静。卫生队员们扛起了担架,驾驶员们奔向车库,战士们从几里外的驻地,顶雨奔问集合场。4点40分,560多名战士,分乘12辆大卡车赶到了甘洛火车站。在那里,兵分两路:一路,由团长梁洪凯指挥,就地转运伤员;一路,由战斗英雄、副团长郑家才率领,登上救援列车,开赴利子依达桥……

最终,事故共造成275人死亡或失踪,成昆铁路运营中断15天。有关方面在事故原址修建临时铁路桥,并于奶奶包隧道入口旁修建新的利子依达隧道。临时铁路桥于同年7月24日恢复通车。

临时铁路桥正在修建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时铁路桥正在修建当中

1984年5月,长1465米的利子依达隧道用时3年建成竣工通车。这座新的隧道下穿利子依达沟的底部山体,避开了泥石流威胁对途经列车的威胁。原有的奶奶包隧道事故后废弃,其铁轨和路枕被拆除;而剩下的利子依达大桥桥墩则仍屹立至今。

事故及铁路改建示意图(来源:维基百科——1981年成昆铁路列车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故及铁路改建示意图(来源:维基百科——1981年成昆铁路列车坠
废弃的奶奶包隧道昆明端(远处)及新建的利子依达隧道(近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废弃的奶奶包隧道昆明端(远处)及新建的利子依达隧道(近处)
远眺废弃的奶奶包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眺废弃的奶奶包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8月22日,中共成都铁路局委员会追认王明儒为优秀共产党员。

1981年9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王明儒等同志革命烈士称号。

让我们为无数的铁路英雄们致敬,正是他们可歌可泣的付出,换来了每天数万辆列车在祖国大地上安全持续的奔跑,为人民的出行,祖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1981年成昆铁路列车坠桥事故

纪实文学《华魂赞:记成昆铁路利子依达桥七·九事故大抢救》

百度贴吧西昌吧

铁道部《中国铁路重大事故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