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真是太会戳痛处了。

4月10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将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理由是中国公共财政风险增加。

财政部立即就惠誉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展望有关问题进行答记者问,说明情况。

其实,惠誉下调我国评级展望不奇怪,奇怪的是财政部专门对此进行回应。

翻看一下历史,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对评级机构下调评级展望可能会关注,但是不至于对此召开发布会进行回应。

只有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真正下调主权评级了,相关的官员才会站出来怒喷他们。

比如,2011年8月份,标普下调美国主权评级,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直接站出来喷他们,结果17天后标普的总裁离职了。

2017年,穆迪和标普相继下调我国主权评级,财政部也表示“很遗憾”,认为他们的方法、逻辑和思维,不符合我国特殊国情。

2023年8月份,惠誉又下调了美国主权评级,美国财政耶伦也第一时间站出来驳斥,称惠誉此举太武断,且不合时宜。

这种影响力巨大的评级机构,在调整评级的时候,都会提前跟相关的人员进行沟通。

比如2011年标普的团队,就跟美国财政部的官员频繁沟通,邮件、电话、现场调研等等,奥巴马当时还很乐观,觉得美国评级不会被下调。

哪想到前一天晚上,标普的团队非常不爽地离开了美国财政部,结果第二天就把美国评级下调了,然后直接把奥巴马惹毛了。

也就是说,在主权评级被下调之前,其实财政部的人员是知道的,而且下调主权评级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因此会站出来反驳。

这次没下调评级,我们为何就主动站出来,驳斥惠誉呢?

因为惠誉太会戳痛处了!

先看一下,惠誉下调我们评级展望的具体理由:

1、近年来巨额财政赤字和不断上升的政府债务,侵蚀了财政缓冲。

2、未来几年经济增长,财政政策越来越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会使债务不断上升。

3、支持中期财政整顿的措施尚不明确。

再看一下,我们反驳的论据:

1、惠誉主权信用评级方法论的指标体系,未能有效前瞻性反映财政政策的正面作用;

2、我国在处理地方债方面,采取更多更实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3、下一步,……不断加强地方政府法定债务管理,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严格违规违法举债问题监督问责……

跳出双方的论战,其实我们只需要看一条:债务能否持续下去。

有一个现实是,最近几年,我们债务发行规模确实太大了,两三年就上一个台阶。

2017年地方债发行43581亿元

2018年地方债发行41652亿元

2019年地方债发行43624亿元

2020年地方债发行45525亿元

2021年地方债发行74898亿元

2022年地方债发行73676亿元

2023年地方债发行93374亿元

短短几年,每年地方债发行规模就从4万亿,上升到7万亿,再上升到9万亿。

2024年新发行的地方债规模尚未结束,但是初步统计后,还是9万亿靠上。

最近两年,我们又额外增加了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水利建设特别国债等等。

注意,这是每年地方债的发行规模,总的地方债规模(余额)已经超过了40万亿。

一句话,这几年国债发行规模确实在迅速膨胀。

问题是什么呢?

1、融到的钱,相当大一部分都用于还旧债和利息了。

大家可能会想,我们发行了这么多地方债,地方融了很多钱,应该有钱搞投资、搞建设、搞经济了吧。

其实,不是的。

未来几年,地方债集中到期,因此发债融资的钱有相当大一部分,都被用来偿还之前的债务,以及利息了。

这一块的占比高达30%-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大部分地方债,用于各种日常运营成本。

也就说,发了那么多债,融了那么多钱,真正用于拉动经济的资金其实并不多。

2、债务融资并未真正得到市场检验,有点像是左手倒右手的游戏。

2023年,我们的地方债大幅增加了2万亿,然后市场上表现相当风平浪静。

如果全是市场上公开标售,那么这就说明,我们的债务融资得到市场认可。

问题是,我们的债务融资并非全部市场化的。

截至2023年末中国央行总资产45.7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相比2022年扩表约四万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仔细看结构,其实主要就是MLF扩张的厉害。

之前都是1800亿左右,但是去年搞了2.5万亿,一下子增长了10几倍。

如何理解?本质上就是QE。

MLF是什么?

央行给商业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为啥需要MLF啊,因为他们的流动资金都去认购城投债,以及其他国债去了。

结果就是,国债发出去了,但是央行基础货币扩大了。

虽然央行没有直接买国债,但是它只是借助商业银行这个渠道而已。

行者孙,者行孙,变一变,都认不出它是孙行者了?

QE是什么?

站在国家的角度,其实就是左手倒右手的游戏,就是“财政部”倒给“央行”嘛。

为何说惠誉太会戳痛处呢?

1、惠誉讲的很多都是实话。

比如未来的经济拉动,大概率就靠财政刺激,而货币政策主要就是为了配合财政融资。

这也是我们一直的观点。

2、惠誉的行为会吸引关注,让很多人关注到财政可持续性问题。

经过前些年的科普,大家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其实足够了,但是对财政规则和财政政策的理解还太缺乏。

大家只有模糊的概念,什么债务灰犀牛等等,但是每一个财政动作,它具体有哪些影响,还不能深刻理解。

而惠誉的动作,直接会让大家关注这一块。

3、关键是什么呢?债务这个游戏,靠的只有信心,经不起敲打。

国际上有个债务警戒线,60%。即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不超过60%。

问题是什么呢?这不是一个铁律,每个国家承担债务的能力不一样。

比如非洲某些国家,政府债务负债率只有50%,还没到国际警戒线,国债市场就崩溃了。

货币贬值、恶性通胀等等,搞得经济一地鸡毛。

但是,有些国家的政府债务负债率远远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国债市场丝毫没受到影响。

而且他们还敢不断加息,丝毫不担忧债务的利息负担。

比如美国,政府债务杠杆率早在2010年就告别了60%的国际警戒线,现在超过了1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更夸张,政府债务负债率已经飙升到220%了,还是没啥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我们国家的政府债务负债率什么情况呢?

大家的统计口径不同,有的说79.4%,有的说91%,有的说108%等等。

不管哪个水平,现在这个债务游戏还能玩下去。

但是,我们究竟还能发多少地方债,谁也不知道。

大家比的就是信心。

为何民众对美国、日本政府债务的承受力那么高,而民众对非洲国家的政府债务承受力就这么低呢?

区别就是大家对它们政府的信心不同嘛。

但是,无论是美国、日本的债务游戏,还是非洲国家的债务游戏,本质都一样,都很虚,都是空中楼阁,都经不起敲打。

动一个国家的债务信仰,就相当于掘它的祖坟。

而惠誉调降主权评级,就是掘祖坟。

所以说,惠誉真是太会戳痛处了,逼得我们立马进行反驳。

欢迎加个人微信cjshicha(财经时差)交流,点击下面关注我们备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