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当今世界只剩下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这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如果我们打开印度宪法,就会惊奇地发现,印度居然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印度这个国家又菜又爱玩,基本上玩啥垮啥,所谓的社会主义最终也变成了一个笑柄。

那么,印度为什么标榜自己是社会主义,又是如何玩垮社会主义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甘地和尼赫鲁的政治倾向

一、甘地和尼赫鲁的政治倾向

1919 年至1947 年,是印度现代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同时在国际上,科学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在欧洲盛行,而与欧洲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很早就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潮的熏陶。

尼赫鲁在英国求学期间,除了接触到西方民主思想以外,还有费边社会主义,这种思想以古罗马时代善于迂回作战的将领费边来命名。

其实质就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政治上主张议会斗争,在经济上主张一定程度的国有化,以及实行普遍的社会福利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给遭受西方殖民统治的亚非拉国家带去了不小的震撼,而尼赫鲁作为印度独立运动的实际领导人,自然没少接触俄式共产主义。

虽然尼赫鲁并不信仰共产主义,但他觉得共产主义至少不是帝国主义,对民族解放运动是有益处的。

特别是他于1927年访问苏联后,被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所吸引,思想愈加成熟起来,从而将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结合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灵魂人物甘地,同样也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只是他的心路历程与尼赫鲁不尽相同。

甘地最早是受到左翼作家罗斯金、托尔斯泰的影响,曾在南非建立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公共农场,倡导人人平等、自食其力以及非暴力的理念。

甘地回到印度后,目睹农村地区惊人的贫困状态,产生了朴素的经济平等思想,这些思想成为甘地主义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他认为世间的财富归神或上帝所有,地主、资本家不过是托管人,不应占有过多的财富,他还身体力行,将全部积蓄捐献给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从此不蓄私产。

这与社会主义的某些理念不谋而合,不过,甘地明确表示印度的社会主义,应该以非暴力为基础,需要劳资之间、地主和佃户之间合作才能实现,同时工业和城市要为广大农民服务。

所以甘地的思想,本质上也是一种改良主义,而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这样说,甘地和尼赫鲁作为国父级别的人物,他们的政治路线中有社会主义的一席之地。

这使得印度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变得顺理成章,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局限性,导致印度的社会主义显得不伦不类,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失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印度式社会主义

二、印度式社会主义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成为首任总理,在他的推动下,1955年,国大党第60届大会通过了决议,宣布要把国家建设成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从此以后,国大党内阁开展了大规模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首先是效仿苏联,制定五年计划,建立国有经济。

在尼赫鲁看来,运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一些手段,可以减少资本主义的弊端,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他的观点并不新鲜,为了协调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应付周期性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危害,由国家出面对国民经济进行一些必要的干预,是完全行得通的。

这些干预有时通过法令来实现,比如罗斯福新政,有时通过行政手段来安排,比如像印度这样的后发国家。

据统计,1951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印度中央政府直属的国营企业只有5家,投资额只有2.9亿卢比,而到了1979年,国营企业就增加到179家,投资额达到1600亿卢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从2%上升到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进行土地改革,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80%以上,在独立前,农村土地的85%左右归地主和富农所有,各种形式的封建剥削,以及超越经济的人身奴役,使广大贫苦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遇到灾年更是饿殍遍野卖儿卖女。

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不仅会威胁到国大党的统治地位,也严重影响了印度经济建设的进程。

因此,印度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推动土地改革,当时最为人诟病的是一种叫“柴明达”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了第一个改革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明达”在莫卧儿帝国时期就已存在的,这些地主起初只是皇帝的包税人。

英国殖民者到来后,承认了他们对代管土地的所有权,原有的租税则大部分转交给殖民当局,因此他们既是封建土地剥削者,又是英国殖民者的帮凶,取缔“柴明达”的呼声日益高涨。

因此,尼赫鲁宣布在北部和中央各邦废除“柴明达”制度,政府用赎买的方法收回了一亿六千万英亩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表面看,“柴明达”制度下的土地的确变少了,但改革不彻底,“柴明达”地主仍然保留了大量自留地。

而政府收回的土地又多数出售给了中小地主和富农,贫困农民依旧没有从改革中得到多少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是倡导公平公正,消除贫困。

印度是世界上贫困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情况最严重的时候,约有45%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

其中的赤贫者一天一顿饭都难以保证,由于种姓制度的存在,一亿多的贱民阶层,不但生活贫困,还承受着非人的歧视和压迫,这在全世界都是很少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印度宪法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确立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指导原则,包括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正义,实现充分就业,废除种姓制度,保障男女同工同酬,实行免费教育和医疗等等。

以上这些政策看起来很高大上,很“社会主义”,却被印度政府搞得一塌糊涂,这又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社会主义为什么失败了

三、社会主义为什么失败了

印度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因为它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

印度的国营企业,不是立足于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民谋福利,而是投资那些私营企业不愿或无力涉足的行业,如电力、钢铁、石油、煤炭等,这些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只能通过国家的力量来推动。

由印度政府主导建立的国营企业,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能源和机器设备,以及必要的资金和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赫鲁去世后,他的继承人英迪拉·甘地继续执行国有化政策,于1969年将印度十四家大型银行收归国有,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为资本服务。

这些银行发放的贷款大部分都进入了比尔拉、塔塔等五大财团的账户中,四年后的1973年,仅塔塔旗下公司欠国营银行的本金就达到五亿零十万卢比。

更离谱的是,国营企业的管理机构设置有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大多由所谓的经济界人士充任,说白了就是资本家和他们扶持的代理人,如比尔拉财团的家族成员就经常出现在咨询委员会名单上。

英迪拉·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迪拉·甘地

而且国营企业的任何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咨询委员会商议后通过,甚至政府官员都不敢违背这些决议。

最极端的情况,就是一些私营企业主直接担任国营企业的领导,如J·R·D·塔塔曾长期担任印度航空公司董事长

大资本家掌控下的国营企业服务于谁的利益,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印度的土地改革更是一波三折、拖拖拉拉,废除“柴明达”并没有使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改变。

印度立国不久就发生了粮食危机,国大党不得已又推出了土地限额法,规定地主手中超过限额的土地,要收归村议会所有,然后分配给无地农民。

但地主和各级官员相互勾结,隐瞒转移土地,导致可供再分配的土地少得可怜,还不到原定计划的1%,最终以失败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大党政府又发起“绿色革命”。

就是在不变革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采用良种、化肥,改善灌溉等技术手段改善农业生产,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受益者仍然是地主,农村的贫富分化更严重了,直到今天,约有1.94亿印度人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饭都吃不饱,社会的公平公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且不说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名亡实存,被公知们吹上天的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也是一言难尽。

印度的公立学校虽然免费,但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很差,稍微富裕的家庭都会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

至于免费医疗,早就声名狼藉了,印度的公立医院缺医少药、设备陈旧、卫生糟糕,就连医生自己生病都不会在本院治疗,而是选择私立医院,这样的福利不要也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印度这个民族,浑身上下充满着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气质,在事关国家性质的重大命题上,都这样随意和不着调。

他们标榜的社会主义,除了在国内拉选票和在国际上左右逢源以外,实际上并没有给印度带来真正的进步,所以在1991年以后,印度政府很少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是社会主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