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则寓言: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冻得直发抖,于是它们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它们身上的刺将对方刺得遍体鳞伤,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一定距离,不仅取到了暖,而且还避免了伤害对方。

叔本华将这则寓言类比到人际交往中,提出了心理学中著名的“刺猬效应”(或“刺猬法则”)。之后的心理学家们,也经常引用“刺猬效应”,强调人际交往中“心理距离”的重要性。

大家也都知道,美学上有个著名得理论叫“距离产生美”;《增广贤文》上说,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中国有句俗话说“远香近臭”;这些理论、观点、俗语,都和“刺猬效应”有相似的内涵。

“刺猬效应”建议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保持“心理边界距离”,还给我们的启示是:

对人,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正常人和人的关系,应当彼此包容。

对己,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要超越边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附庸讨好别人,这样难免会让自己受伤。

彼此之间,要学会设定合适的界限,既不要近得没有分寸,也不要过于疏远。距离太远,同样会影响到彼此的感情。

如何定义人际交往社交距离?

一是公众距离,3.7—7.6米,是一个能够容纳所有人的空间。

二是社交距离。1.2—2.1米,相当于人与人之间隔了一张桌子的距离。

三是个人距离。范围在46—76厘米,这是熟人和朋友之间的距离,稍有分寸又不失亲密。

四是亲密距离。范围在15—44厘米,是属于恋人和亲人之间的距离。

陌生人之间,如若不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会构成对别人心理上的“空间侵犯”。因此,建议大家把握距离分寸,根据关系对号入座。

据说,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很会运用刺猬法则,他在工作场合十分关爱下属,但在工作之余却从不允许下级来拜访,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他与员工保持恰当的距离,既不会令人感到高高在上,也不会与员工混淆身份。

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非常适合刺猬法则,即“亲密有间”的关系。领导者与下属若“亲密无间”地相处,彼此称兄道弟,保不齐工作中会丧失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