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近日,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访问中国,第一站选择落地广州,同何立峰副总理进行会谈。在会谈期间,我方特别强调了期待美国能够与中国携手共同维护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的市场经济基本规则,防止将经贸问题过度政治化或安全化。

耶伦此次访华也是有原因的,在此之前,美国在各领域试图压制中国,但中国采取了反制措施,包括减少持有美债以及增加黄金储备等。这有力的打击了美国的经济状况,美方态度因此转变,绝口不提增加关税的说法并表示中美两国不能“脱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耶伦访华的野心

一直以来,耶伦都扮演着对华友好关系的维护者形象,她本人在美国国内也以鸽派而著称。在本次出访中,耶伦在众多议题中首先强调了三项重要事项。

首先,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应共同承担起管理好双方经济关系的重大责任;其次,中美必须更深入的坦诚沟通,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可能产生的误解和曲解;最后,双方应该更为紧密地开展交流合作,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类分歧。
这三项提议不仅仅是美国的单方面期望,其实早已经成为中国长期以来处理中美关系的一贯立场。因此,中国方面明确表示完全接受这些建议。但鉴于美国复杂多变的政治体制与政客唯利是图的本质来看,这些要求都很难落到实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放完了“对华友好”的烟雾弹后,耶伦就图穷匕见的表示了自己的野心,要遏制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其实早在访问中国前,耶伦就公开表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都快挤垮美国车企了。她声称,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现在是严重的“产能过剩”。

要知道,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与电池产品是中国近些年花大力气发展的“拉动经济与环保的三驾马车”。三种代表性产品的出口额累计达到万亿级别,这展现出中国制造的稳步发展和中国智造的水平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自然引起了美国的忌惮,长期以来美国都把持着科技发展的最前端,现在怎么会允许中国取代他的地位?于是美国连同欧盟开始共同抵制中国电动汽车,并为此实施了反补贴的调查,最终借“国家安全”的名义,拒绝了我国电动汽车进入他们的市场

不仅如此,美西方还对我国产业补贴政策进行攻击,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削弱我国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力,进而为西方同类型企业提供更多的机遇。但种种方式最终都是徒劳无功的,2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见外部限制不成,又想让中国主动放弃新能源产业优势地位,耶伦来华最大的任务就是解决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在与何立峰会谈结束后,耶伦就表示中国已充分了解到美国对“产能过剩”的关切,言外之意就是已经对中国完成施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锋大使的反击

早在耶伦访华前,不怀好意的美国媒体就曾邀请过我国驻美大使谢峰。节目中讨论的重点就是耶伦发表的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问题,耶伦当时表示中国的“产能过剩”会给全球恢复经济带来巨大风险,而出口并不能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美国从官方到主流媒体的唱衰论,谢锋大使强调,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是通过技术创新与品质领先实现的,并非是美国声称的全靠政府政策补贴。

同时谢峰大使指出,中国企业积极推动绿色转型,既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同时也符合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这一点上,对常年因碳排放问题受到广泛批评的美国而言,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而在谈到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时,谢峰大使明确表示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事实上,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新能源供应仍然处于短缺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在走向衰亡的国家,其实就是担心本国如果无法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扩张期抢占大量份额,可能因此错失重大商业机会。对此谢锋进一步解释说,美方如今关注的重点,表面上是在维护本国的“优先”地位,实际上是想快速占有新能源行业的优势地位并以此获取大量利益。

最后,谢峰反将一军,将矛头直指美国。他呼吁各方关注未来潜在的“中国机遇”,而不应该担心中国的经济是不是已经开始“巅峰后的下滑”。这番话不仅显示出中国坚定立足自身利益的决心,同时也表达出愿意与各国共享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这些话语有力地回击了外界关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滞后等质疑,展现出中国在关键问题上的立场和期许。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合作机遇,推动世界市场的稳定向好。

中国正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这不仅符合自身利益需求,也有助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得益于此,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相关产业链日益完善。中国在发展道路上始终充满信心,不可能因为某些包藏祸心的误导性言论而动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反,各国更应紧盯中国的发展潜力,中国愿意与各国共同分享取得的发展成果和高质量产能,各国应该及时与中国达成合作,把握住共享发展成果的机会。我们寻求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这才是实现共赢的关键。

展望未来,我们期望能继续携手各行业人士,站在提升全人类福祉的历史高度,共同助推新能源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绿色美丽的世界贡献力量。

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