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巴黎丢作业”的故事,迎来了大结局。

近日,杭州警方发布通报,网民徐某某(女,29岁,网名“Thurman猫一杯”)与同事薛某(男,30岁),共同策划、编造“在法国巴黎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不实视频,并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相关人员作出行政处罚。涉事博主多平台账号被关停。

“秦朗”是假的,“巴黎丢作业”是虚构的,警方调查结论公布后,这突如其来的反转,让很多网友猝不及防地发出疑问,社交媒体上的那些新闻,到底还有哪些是真实可信的?

有网友认为,“秦朗巴黎丢作业”既然是一个自导自演的剧本,那么把它当成段子看,乐呵乐呵就够了,没必要上纲上线。换句话说,对涉事网红的处罚太重了。

这样的观点不能成立。一个重要事实是,在此事引发全网关注,大量媒体跟进报道之后,网红“Thurman猫一杯”并没有及时告知真相,而是谎称联系上了秦朗母亲,用另一个谎言去圆谎,欺骗了关注的媒体和网友。

在某种程度上,最恶劣的地方不是摆拍编段子,而是舆情发酵之后二次造假,在“秦朗巴黎丢作业”进入新闻场后,试图将它包装成一种事实,其结果是占用了大量公共资源。

如今,这位千万粉丝的网红,账号已经遭遇全网封禁。风波告一段落,但事情还没完,它留下的疑问依旧盘旋在空中:一个自导自演的虚构剧本,为什么几乎把网友、媒体和平台全给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事件折射了一个深刻的现实,在如今的信息生态中,新闻和段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新闻的生产变得轻而易举,但事实的分辨却变得难上加难。

自媒体时代,人们常说“人人都有麦克风”,UGC式的内容生产模式下,每天都有大量的资讯,被批量生产出来,这是一种和“前社交媒体时代”截然不同的信息生态。

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新闻生产几乎都是传统媒体来独立完成的。它们有一套严格的采编流程,确保了新闻满足五个基本要素,真实可信,反转的概率很低。这种严肃的内容生产模式,赋予了媒体在引领舆论方面的权威性。

社交媒体发展到今天,内容生产的门槛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早就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报纸或者电视台了。现在的一些网友,可能不会订报纸,甚至不会打开电视机,仅仅是刷短视频,看自媒体账号,几乎就能满足对信息的需求了。

新闻的生产方式,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对时效的追求,让机构媒体和平台容易抢时间,对一些线索不加核实就快速发布;另一方面,新闻发布变成了“题海战术”,自媒体成为新闻资料的供应源,很多网络素材被打上了新闻的标签,被大举传播。

我们看到,在短视频平台上,机构媒体的账号,可以做到一天更新数十条。其中当然也包括经常被批评的“新黄色新闻”。在发布传播时,这类新闻往往会打上“网友爆料”的提醒,似乎是想起到免责的作用。

这是一种相当含混的状态。自媒体账号,具备了新闻发布的能力,而一些自导自演的剧本,则通过机构媒体的账号摇身一变,变成了某种新闻事实。于是,新闻和段子的界限模糊化,成了意料之中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秦朗巴黎丢作业”的故事,不管它真假,如果仅仅是一个自媒体账号在取悦自家粉丝,没有媒体和平台的跟进推流,它不可能闹到全网关注。

在涉事网红发布剧本视频时,很多人就指出,摆拍的痕迹太明显,大概率是剧本。然而在后续的大肆报道中,它是否构成新闻的疑点,被剧本本身的戏剧性和话题性掩盖了。

换言之,它太有话题度了,真假似乎成了其次,大家失去了去较真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也在激励着网红博主们去造假。当炮制一个剧本能获得巨大流量,并可以将它变现时,一些心术不正的网红很难不心动。

如果这位网红在发布视频时,一开始就诚实地标注上“内容虚构”的提醒,它同样不可能得到全网传播。网红在被质疑后,谎称找到了秦朗的母亲,这种二次的造假,不正是为了让剧本保真吗?

把段子包装成新闻,把剧本演绎成事实,巴黎丢寒假作业的几大元素,才更加具有话题性和稀缺性,才能收获爆炸式的流量。

假扮外卖员博关注,搞摆拍式的伪慈善赚流量,如一些被揭穿的短视频剧本所展示的,当流量变成一门生意,自媒体网红们在努力将虚假的剧本赋予真实性,以新闻的身份博取关注。

而在寻找新闻素材的过程中,一些机构媒体和平台,缺少耐心去核实。由此共同导致了“新黄色新闻”的诞生,它让人分不清真真假假,现实和段子。这正是“秦朗巴黎丢作业”的底层流量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讯生产的门槛降低,当然不能说就是错的坏的,恰恰是“人人都有麦克风”,才有如今繁荣的内容生态。问题在于,真假信息泥沙俱下,新闻和段子傻傻分不清楚的环境,带来了一个终极问题:

欺骗全网的网红“Thurman猫一杯”凉了,但驱动造假的底层流量结构仍然存在,谁能保证在下一个剧本中,我们能火眼金睛地洞察真相,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一个悲观的事实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想要完全清除假新闻,几乎不可能实现。不过,反思“剧本式新闻”背后的土壤,至少能让造假的门槛更高,让新闻和段子之间,有一条更清晰的界限。

比如机构媒体作为推动舆情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在网上取材时,是否可以更加严谨一些?是否可以多一些核实较真的工作?

再比如,平台在内容运营方面,对那些摆拍痕迹明显的视频,是否可以及时和创作者、发布者核实?另外,对于一些剧本创作类的视频,是否可以增加“虚构”的标签提醒?

必须强调的是,新闻是新闻,段子是段子。媒介形态再怎么变化,新闻构成的基本要素,不会发生变化,真实性仍然是底线,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