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的勇者背包里有两艘将近100米长的军舰,只需你轻轻点击一下“合成”键,这两艘军舰就可以合成一艘新的军舰,并且还会有一个新的名称。这可不是某国产战争类页游的愚蠢设定,一战中的英国海军还真的这么干过。

作为庞大造舰计划的一部分,1905–1908年,英国海军陆续建造了12艘“部族”级(这一级军舰的名称都来源于部落人)驱逐舰,用于近海防御。

部族级“哥萨克人(HMS Cossack)”号(190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族级“哥萨克人(HMS Cossack)”号(1907年)

比起二战中著名的多的“部族”级驱逐舰,一战时期的“部族”级可就逊色多了,长约85m,宽约8.5米,860 - 940 吨的排水量,主机功率9,300千瓦,最高时速33-35节(不同造船厂建造的略有区别),首批5艘武器装备为5门12磅(76.2mm)速射炮,2部450mm鱼类发射管。后来建造的7艘变为2门4英寸(102mm)Mk VIII型火炮。

二战中这种12磅炮仍然在辅助巡洋舰等一些二线舰艇上服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中这种12磅炮仍然在辅助巡洋舰等一些二线舰艇上服役

从排水量和武备可以看出,这是一级近岸的小型驱逐舰,性能上也没有任何出彩之处,因此在生产了12艘后就停止了生产。所有的“部族”级军舰都被编入了第六驱逐舰队,在战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多佛海峡进行巡逻任务,防范德国军舰穿越雷区的偷袭。

下面讲的正是其中的两艘“努比亚人(HMS Nubian)”号和“祖鲁人(HMS Zulu)”号合体的故事。

1916年10月26日午夜,“努比亚人”号在福尔克斯通附近海域巡逻过程中与多艘德国舰只遭遇。“努比亚人”号开始以为对方是法国返回的盟军船只,随后的炮林弹雨才告诉了它真相。在黑夜的混乱中其被一枚鱼雷击中舰艏后撤出战斗。

被打没了舰艏“努比亚人”号计划被拖往多佛,但恶劣的天气让拖带船体的两条钢缆全部断裂,随后它飘到了南福尔兰角的一处悬崖边并撞了上去。

搁浅在海滩的“努比亚人”的残骸,图片右边是悬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搁浅在海滩的“努比亚人”的残骸,图片右边是悬崖

另一艘“祖鲁人”号则在11月8日在多佛海峡的巡逻过程中,被德军UC-1号潜艇布下的一枚水雷炸中了舰艉,随后两艘军舰都被拖到了位于查塔姆的船坞里进行修理。

失掉了舰艉的“祖鲁人”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掉了舰艉的“祖鲁人”号

两艘军舰的损坏都十分严重,修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接下来的故事大家也能够猜到:既然是同级军舰,一个没了头一个没了屁股,把两艘军舰拼接到一起,虽然有些天方夜谭,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尽管宽度上有着约89mm的差异,但在船厂技术娴熟的工程师的操作下,两艘军舰还是成功拼接在了一起,成了一艘“新的部族级”驱逐舰。

组合成功的“祖比亚人”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合成功的“祖比亚人”号

在新军舰的命名上,英国人把闻名的英式幽默发挥到了极致。第六驱逐舰队的指挥官海军上将雷金纳德·培根(Reginald Bacon)从两艘军舰“努比亚人(Nubian)”和“祖鲁人(Zulu)”的单词上各取一部分,组成了一个完全不存在的单词“Zubian(祖比亚人)”号,随后在1917年6月7日这艘舰体和名字都是拼起来的军舰又投入到战争中。

合体后的“祖比亚人”号机体性能一切正常,继续在多佛海峡进行巡逻,在1918年2月4日还击沉了在这一海域布雷的德国潜艇UC II级潜艇UC-50号。战后这艘颇为传奇的战舰被出售给废钢铁公司,并于1919年12月拆毁。

而到了二战时期,英国海军依然将一级军舰命名为“部族级”,其中依然有“努比亚人(Nubian)”和“祖鲁人(Zulu)”两艘军舰,但显然不会再这么巧合再拼出一艘“Zubian(祖比亚人)”号,所以Zubian依然是皇家海军绝无仅有的一艘战舰名字。

在战争期间,一艘军舰使用另一艘军舰的部分武备的情况非常常见,比如法国的“黎塞留”号战列舰1943年于美国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就用“让·巴尔”号上拆下来的火炮替换了三门报废的火炮。但是直接把两艘已经建成的军舰“合体”的,在驱逐舰及以上的战舰中,怕是真的仅有这一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