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代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绘画、雕塑、建筑、刻石文字等几个方面。秦代绘画艺术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仅有的一些文献记载,也因其带有神话色彩,而被认为是不实之辞。随着秦都咸阳一、三号宫殿遗址的发掘,秦代壁画重见天日,使我们了解到秦代高超的绘画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

秦始皇陵三号宫殿出土的车马出行图绘画十分精美,画面栩栩如生。画中刻有四匹枣红马,马面饰以白色面具,带衔镰,颈有白,二骏马腰部各饰白带一条,左骏马左侧和右骏马右侧各饰以黑飘带一条,四马作奔驰状。这些壁画线条流畅,或粗犷,或刚劲有力,说明秦代绘画艺术已达一定水平。

除了壁画,砖瓦纹饰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秦代绘画艺术成就。秦瓦当经历了统一前与统一后两个时期,前后两个时期在纹饰、风格上有很大变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统一前的瓦当流行各种动物、植物及叶纹整纹等图案.而秦统一后的当面纹饰,则以各种变化的云纹为主题,也出现了文字瓦当。咸阳出土的瓦当,纹饰多变,图案多为鹿、马、鸟、鱼、植物等。

咸阳滩毛村秦代遗址中出土的一较为完整的瓦当,当面图案是树鸟图,在当面中间偏上有一大树,树旁有一鸟儿在飞,树下有两只动物在角斗,旁边有一动物在飞跑。瓦当图案形象生动,富有朝气,表现了一幅田野风光。

在秦咸阳宫的遗址中,还出土了许多图画砖。这些图画砖上的图案非常精美,形象逼真,反映了秦代较高的绘画水平。比如,在如龙纹空心砖上,画有两条身姿飞舞的龙,形象栩栩如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县秦代遗址出土的腾龙玉壁空心砖上,画有一只腾空欲飞的龙,它形象瑰丽。这些图画砖的出土,展示了秦代陶工的精湛技艺和匠心,对后世的陶瓷艺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也是秦代绘画艺术的杰作。

秦代建筑构件上的图案花纹,还能反映出秦代绘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铜车马,饰以各种各样的彩色花纹,而且这些花纹采用铸造绘画加工,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停,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起秦代建筑,人们自然联想到雄伟的长城、壮丽的阿房宫和高大的泰始皇陵。这三者确是秦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并足以反映秦代建筑艺术的特色。秦代阿房宫以其华美壮丽、规模宏大而扬名于世。它始建于秦惠文王时,秦始皇以先王宫廷小而广其宫。

由发掘的阿房宫故址可知,前殿遗址东西宽1300米,南北长500米,台高约7米,面积约六多万平方米。阿房宫采用木构架台梁式结构,顶上覆盖青瓦,屋檐用云纹或动物纹瓦当作装饰并以防朽、警绘彩色壁画,披挂锦绣。整个阿房宫布局合理,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房宫集建筑、园林、山水自然景观于一体.具有宫、苑结合的特点,这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陵也是秦代建筑艺术的代表,秦陵倚郦山而建,据今实测其高为76米。

秦陵地宫近似方形,东西宽485米,南北长515米,其深下“穿三泉”据目前秦陵钻探来看,已达26米。除此之外,秦代长城,绵延万里.深沉雄厚,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审美价值,它不仅仅是力量的象征,更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民族魂魄。

古代的文字书法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但由于战国纷争,七国文字互相异形,加之当时的大篆体笔划较繁,不易书写,使得文字艺术化始终未能很好地发展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的文化政策,它统一了六国文字,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这可以视为秦代书法艺术的起源。秦的许多刻石和青铜器铭文都采用这种小篆

从留传至今的秦《泰山刻石》及《琅那台刻石》《之果刻石》等基本来看,秦刻石文字开阔浑厚,着意舒展、凝重而富有生命强力,这正与秦人的进取精神和统治阶级意志相符合。

当时秦朝还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蒙恬、李斯、赵高、胡田敬等,而尤以李斯善书,其书法“号为工篆”。秦时期与小篆并行的另一种书体是隶书,其笔划比小篆更“约易”,线条方直,书写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朝初年,隶书初行于民间,后为统治者所承认接受,并成为使用广泛的一种字体。民间书写和官府文书都用隶书,而小篆则作为一种艺术的性质,应用于一切不急之务的铭刻。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小篆和作为应用工具的隶书,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向前发展。

秦统一文字,非一日之功,由于文字用途、风格不同,秦时文字有八体,其中“虫书”就是今天的鸟虫书,它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虫书书法艺术起源于春秋末年,流行于楚、越、蔡等国,一般是在文字应有的笔划外加上鸟形的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统一中国后,这种书法艺术为秦所吸收,成为秦书一体。鸟虫书字体美观,字里行间流露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给人一种清新恰快的感觉。现在的乌虫书,不仅以鸟、虫为饰,也加进了山水自然的景象,一字融山水自然于其间,一行则风雨烟云变幻,目阅其字心入自然。

由此可知,秦代并非无艺术可谈。正相反,秦代艺术已取得辉煌的成就,它是我国第一个艺术高峰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大一统的王朝的建立,这为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它迫使过去的具有不同地域风格的六国艺术走向融合。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战国时期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文化圈,即表现为明显的地域文化,各文化圈在民俗、惯、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夭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键、金人十二。”

这一点在《史记》和《汉书》中有明确记载。秦统一后,在这种文化差异基础上,采取了吸收融合的措施,如秦吸收六国的音乐舞蹈,尤其重视对“郑卫之音”的吸收,还派人到民间采集美女和乐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国的美女、钟鼓充之后宫,实际上这正是秦人在艺术上的直接拿来主义的具体表现。同时,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在秦代的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有学者认为,秦砖上的龙凤纹图案纹样,可能是从楚国学来的,把秦朝时期的图案花纹与楚国器物上的图案花纹相比会发现,秦砖的龙凤纹图案,显然是吸收了楚文化的因素,但却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融化进行再创造,成为秦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代的艺术,也可以说对过去具有地方色彩的艺术作了一个综合,从而开创了艺术走向统一发展的先河。需要指出的是,秦代艺术大融合,是在吸收六国艺术精华基础上,基本上以秦人原有的艺术风格为主流的融合。

三、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因此,这种融合保留了较强的民族性,即在艺术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创作风格等方面,都以秦人的艺术特色为中心。秦代的艺术融合,正是政治的统一必然要求原来反映六国诸侯意志的艺术,要服从于秦统治者的意识的反映。因此,秦代艺术在多样性统一中又具有较强的秦人地域性。

早在秦还是个西方小国时,它的周围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所谓与戎狄杂居。秦人在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不断的“和”“战”当中,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文化艺术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就与西域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秦朝的丝织品上都刺有凤鸟图案,秦朝的凤都栖息于树上,而凰都飞翔于树间。

《西京杂记》记载:“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璃,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焕若列星而盈室焉。”

早期乌孙墓中出现具有秦文化特征的茧形壶,表明乌孙西迁前与关中秦文化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秦始皇兵马俑中,有一些深眼窝、眼珠圆凸、颧骨高、眉长、高鼻梁的陶俑,据考证,这是秦军中少数民族士兵形象,它也是秦代民族融合在艺术形象上的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统一后,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大大加强,无论是徐占的海外求仙,还是与匈奴的征战,都可能成为文化艺术交往的契机,它推动着秦代艺术不断地吸收与传播。

“尚高尚大”即是秦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表现在审美上,也必然是追求崇高、威力、雄壮。秦人的这一审美意向深深地影响着艺术创作,即在内容上反映这种审美观,同时,这种审美观又物化在艺术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陵内城2号建筑遗址出土的夔纹大瓦当,高达48厘米,径61厘米,这是现今所见的特大瓦当。且秦始皇兵马俑群,陶俑多达八千多件,身高皆在一米七、八以上,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秦宫殿台榭规模宏大,而阿房宫、秦始皇陵更是集高、大于一体。建筑艺术这种尚高尚大的审美特征,不仅突破了时间观念,更突破了空间观念。如果说,“大”是统一国家的象征,那么,高耸入云则是君权神授,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秦代艺术尚高尚大的审美意向,正是统治阶级时代精神的反映。秦代艺术同秦代的政治、经济等一样,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秦代艺术是对战国以来艺术发展的总结。秦代艺术无论在创作观念,还是创作手法、风格、内容等方面都对此后的汉朝和后世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