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获得内心平静就必须做到“身体健康、没有负债、问心无愧”——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江西浮梁县知名企业家吴某前遇害,和他一起遇害的还有他的妻子和孙子,孙女侥幸逃过一劫。凶手是他的亲弟弟,行凶之后自杀身亡……

凶手的犯罪动机是“家庭债务纠纷”。

据知情人透露:哥哥欠了弟弟80万元债务,几年了都没还(不还),弟弟脾气不好,刀了。

传言不知真假,姑且听之。但无论什么仇什么怨“祸不及家人”,冤有头债有主,刀债务人尚可理解,刀人家老婆甚至是年幼的孙子,丧心病狂。刀完了无辜之人,自己也了断了,怂包软蛋。

因为债务纠纷而行凶的案件屡屡爆出,近期新闻就不止一件。

前有豪车车主因债务而当街别车捅刺亲戚,被路过的比亚迪车主制止还拿了见义勇为,比亚迪也狠狠地奖了一把;后有山西某麻将馆老板娘因讨债数百万元被人春节期间约到宾馆里杀了……

听熟人也说了我们老家那边民间借贷的惨状,攒了十几万放贷,结果债务人进了局子,很显然就是“不打算好好活人啦”,钱也回不来了,命你也拿不着,惨到家了。

债务的本质是信用。无论债权人还是债务人,一旦不打算要信用了,那么,大概率就会有人因此丧命,老话说的,要钱没有烂命一条——债权人把债务人刀了还可以理解;债务人把债权人刀了,实在是冤枉死了。

不管咋论,个人负债就是个诅咒。

别听有些人鼓吹“债多了不愁”,全中国14亿人,大部分是好人,山西好人贾跃亭那样的顶级债务人有几个啊,再说了人家那是“个人债务”嘛……

所以对大多数好人、普通老百姓而言,债务就是个诅咒。

从多种信源看到“老赖”的债务居然可以少还,比如欠了一万,只用还三百……为啥啊?因为银行把这种坏账便宜卖给了专业“捉刀人”,比如一万的债务只用二百就卖掉了,捉刀人再去找老赖,榨出三百他都挣钱。老赖也划算啊,一万的债务只用还三百。但这个好处仅限于不会有人再轰你通讯录催收了,征信是没法消的,依然是老赖,常见的公共服务什么火车飞机什么社会福利什么微信支付啥都别想了,那张烂脸在镜头里一扫,叮叮,老赖,下半辈子就当老赖吧。

总之,有钱没钱,个人尽量别负债,尤其在如今的形势下,负债的收益远没有无债一身轻的收益。反而会滋生各种凶案,远离让你借钱的富人,更要远离想找你借钱的穷人……全是祸害。

但是相比起个人债务,“公债”是有好处的。

啥是公债?用贾康的话来讲,国债、地方债都是公债,公债还有个名字叫“金边债”——镶了金边的债务。意思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信用好,不会出现不还钱、赖账的事情,大家抢着买公债,抢都抢不到呢。

不过也说不好,只是普通人买公债的规模小,受害的可能性也小,如果是法人单位的公债,真不一定万无一失,之前六盘水的女企业家,最近山东某地返乡投资了几个亿建厂的老哥,不也被公家给涮了……

总体而言,公债对于普通国人来说,在特定阶段之内是有好处的。

地方政府能通过债务融资搞建设嘛,城市变得漂亮了,公共设施变得齐全了,很多地方公交车都是免费乘坐的,这都是地方债务在支付,在给普通人的公共福利买单。

之前说县城婆罗门,很多人也结结实实地从公债里面得到了好处,摇身一变成了小地方望族。

其实过去二十来年我们的社会大发展,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各地举债上项目,这就是公债的原理——通过债务融资,将资金用于投资或扩大生产;灵活安排还款时间和金额,帮助债务主体适应市场变化和不确定性;按时偿还债务还能提升信用度,便于未来获得更多融资机会……

但债务也不是凭空来的呀,出来混总要还的嘛,公债的那么多债务,是谁把钱借给了公家呀?这和买国库券不是一个道理吗,当然是万千普通劳动者的生产力创造的价值。

它可能不只是“货币”,货币这东西是印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劳动生产,不然为啥叫货币,关键词是货,而不是币。

总之,个人是公债的供给方,是债权人,个人又是债务的承担者,是债务人。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债务——我们是要把钱借给公家还是要从公家借钱,还是说把钱借给个人……

我的态度:有闲钱的,尽量还是借给公家;没闲钱的,要借也尽量找公家借钱,别从个人借钱。缺钱是常态,永远比借钱好,如果可以,请死都别借钱。

为啥说缺钱是常态,我咋这么悲观啊?不是我悲观,你瞧前几天公布了一季度人均存款11万,普遍感觉很不好,很简单啊,因为大多数人觉得自己被平均了,明明饿的嗷嗷叫,人家说数据显示你白白胖胖,这不是冤枉人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建议这种不利于人民群众团结的“平均数据”还是少讲,讲出来大家不高兴,阴阳怪气几句呢,您也不舒服,那讲它干啥呢?

媒体又说发改委要严格开展失信人惩戒,结果读到文末发现领导主要是强调“让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依法依规、更加方便快捷地修复信用”……一边是存款多,一边是想办法要把钱放出去,哪怕对方是“老赖”也要盘活老赖,依法依规让其修复信用,再把钱借出去。

这倒不是要给老赖开脱,而是足以证明国人普遍债务压力有多大。大家哪怕缺钱也不敢继续负债了,负债已经够多的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