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三姑六婆”这个词的误解,很深。

事实上,“三姑六婆”这个词,与“七大姑八大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大姑八大姨,是一个亲戚称谓,泛指自家的女性亲戚,她们是闲时喜欢聚在村口的“情报组”,是过年时候喜欢追着年轻人问“婚否薪几何”的噩梦。

三姑六婆,却是个职业称谓,它指的并不是姑姑、姨婆等亲戚,而是古代九种从事不同职业的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三姑六婆”的由来,代表着历史不断发展的一个演化过程。

对于女性来说,有很多职业是自古就有的,譬如替人接生的稳婆等,这些工作不同于繁重的体力活,也能充分发挥女性的天生优势。

唐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也为女性创造了更多了就业机会,在相夫教子之余,更多的女性可以通过劳动,以获得经济上的收益。

当然,对于彼时的封建社会来说,能够供女性选择的职业并不多,大多也都是在当时来说极不入流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朝时,出现了“三姑六婆”这一名词。

明清时期,各类书中关于“三姑六婆”的记载愈加丰富,许多话本、小说、戏剧中也开始以很大的篇幅,来描述这一群体。

所谓“三姑”,即指尼姑道姑卦姑

所谓“六婆”,即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说,“三姑六婆”该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为了追求经济自由而工作的“职业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宗教进行划分,“三姑”就好理解了。

在梵语中,女僧又被称为“比丘尼”,简称“尼”,因而只要是佛家的出家女性,又或是称呼为“尼”、“女僧”、“女和尚”的一类女性,都可列入“尼姑”之列。

而在我国历史上,道家的“女道士”、“女冠”、“女黄冠”、“女冠子”等称谓,其实都可列入“道姑”之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佛、道之外,我国向来还有来自民间的信仰,因而那些擅于为人算命、卜卦、扶乩、画箕的女性,都可列入“卦姑”之列。

之所以叫“姑”,是因古人把未出嫁的纯洁女子称为“姑”。

“三姑”者,多被古人视为是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她们是修行之人,在民间信仰的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职能进行划分,“六婆”也好理解。

在古代,“牙”指的是古代集市中以介绍买卖为业的人,从事这个行业的男子又称“牙人”、“牙郎”、“牙保”等。

在古代人的眼中,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由于能说会道,嘴皮子功夫了得,又经常将他们与坑蒙拐骗、奸猾狡诈联系到一起。

宋明时期,以妇驵(介绍买卖的妇女)为“卖婆”,清代之后又多称“卖婆”为“牙婆”。

牙婆一般以贩卖胭脂、花粉等女性用品为生,更多的也有贩卖人口的,譬如介绍谁家女儿卖到哪户大户人家做婢之类的。

牙婆由于是女性,比较方便出入大户人家的深闺大院,因而负责为大户人家选买宠妾、歌童、舞女等。

可以说,“牙婆”的本意,更多的就是从“人贩子”而来的,贩卖女性用品倒是其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婆,指的是为男女介绍婚嫁的妇女,又称“媒人”、“媒妪”、“媒媪”等。

专业的媒婆,必须要是一场婚姻的沟通者与见证者,而非仅仅帮忙沟通男女之间的私情。

师婆,指的是那些以画符、念咒、收惊为生的女性,她们的主要工作,要么是擂鼓邀神,要么是跳舞迎神,要么是祈祷占卜,要么是作法祛灾。

从这里来看,师婆与“三姑”之中的卦姑其实有点像,但二者其实有着明显区别。

卦姑者,是以占卦算命为营生,本质上搞的是“人之事”,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些关于未来的信息与解决方案,因而她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师婆者,是以画符念咒为营生,本质上搞的是“鬼神之事”,活动更多的涉及迷信与鬼神之说,因而她们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认可度与卦姑是有所不同的。

虔婆,又称“姏婆”、“姏姆”,原本指的是那些巧黠伶慧、奸诈狡猾的老妇女,以一张抹了蜜似的嘴巴为明显特色,擅于为他人牵合私情,如《水浒传》中的王婆,就被武松骂为“老猪狗”、“老虔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后来,虔婆也专指那些开设青楼、从事媒介色情交易的老妇人。

如元代时,就将青楼掮客称为虔婆,如明代时,也将虔婆称为老鸨。

药婆,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贩卖药草方与成药的女子,她们通常也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能够诊治牙病、眼疾、女科等多种病症。

稳婆,一般指的是替人接生的妇女,除了接生之外,稳婆一般还可担任为女子验身等任务。

稳婆作为一个职业,最早形成于东汉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就更是流行了,朝廷与地方也会对稳婆进行选拔,要求她们不仅要有良好的体质,还要有姣好的容貌。

之所以叫“稳”,是含有稳定、母子平安等吉利寓意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姑六婆的职能虽各不同,但在古代也多有一专多能的女性,身兼数职也不在话下。

懂治病救人的药婆,在卖药之余替人接个生,不过分吧?接完生了再去替人说个媒,不过分吧?说完媒了再去卖点胭脂水粉,不过分吧?

可以说,只要不是去干拐卖人口、青楼掮客那样的勾当,做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事情,既能赚钱又能养家,三姑六婆的名声该不会差到哪去吧?

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封建时代来说,主流社会普遍认为,女性就该深居简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才是一个女性的理想归宿,良家妇女就不应抛头露面寻求经济供给。

因而,这些走街串巷、往来市井之间的“三姑六婆”,虽然可以认识不同的阶层,虽然可以在经济上有创造,但大多还是为社会主流所不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历史的发展中,经过文人墨客的挥毫创作,“三姑六婆”的形象不断走向负面化。

譬如李元弼,他在治家准则《作邑自箴》中说:“勿放尼妇出入,收生之妇事毕亦然。”意思就是说不要让尼姑登堂入室,接完生的稳婆也必须要她们速速离开家里,避免与她们日常往来。

到了明清时期,良家妇女就连日常与“三姑六婆”交往,也会被认为是一件有玷妇德的事情。

为什么?

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对于女性的生活空间收紧了,一方面是很多“三姑六婆”们擅于察言观色,她们往往会趁虚而入,诱骗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单纯的良家妇女们,以牟取私利。

久而久之,对于“三姑六婆”的骂名也是越来越多,这个词语逐渐就与唯利是图、迷信无知、搬弄是非相挂钩。

明代时,宋诩在家训《宋氏家要部》中写道:“所谓三姑六婆者,尤宜禁绝,则不为其所倾覆也。”

清代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写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最终,“三姑六婆”这个词,也就渐渐走向了脸谱化、刻板化,诸多文学作品中,几乎都将“三姑六婆”描绘成贪财、无耻、善变、多舌等伤风败俗的形象,鲜有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诚然,由于所涵盖的行业较广,“三姑六婆”中确实有品行不端之辈,但古之文人多以偏概全而将“三姑六婆”的形象塑造得愈来愈差。

“三姑六婆”中,对于社会、行业有所贡献的并不乏人,譬如明朝的女名医谈允贤,就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著有《女医杂言》,多记载流产、经病、产后诸疾等妇科病案,都是值得后世参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当时,儒医与士大夫却对药婆、女医等多加批判,称她们不明医理、草菅人命,这是有失偏颇的。

透过“三姑六婆”的这个群体形象,可窥见古代女性的多面,她们中既有正面形象,也不乏负面形象,有精明干练的,有愚昧无知的,有善良淳朴的,也有奸诈狡猾的,一定程度上,她们就是那个时代市井细民真实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

但不管怎么说,“三姑六婆”这个词,可不是指自家的女性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