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费涉及基本民生,属于居民日常生活必须的支出。没想到最近半月,因为感觉到家庭生活燃气费用的暴涨,引发了重庆、四川多地居民的强烈关注,成为持续发烧的舆论热点。

一周前,重庆市政府新闻办还为此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示要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相关燃气企业开展调查处置。

重庆事态尚未平息,也尚未给出群众怀疑燃气表“跑得快”的调查结果,质疑燃气费大涨又波及到四川成都等地。

中国证券报昨天报道说,知名编剧李亚玲连发8条微博,称自己2个月不在家,成都家里却产生了近千元的燃气费,而且这在小区不是个例。现在她准备联合另外两家同样情况的邻居找一家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三只燃气表进行检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四川网上群众工作平台“问政四川”上,也有多位市民投诉:在更换燃气表后,自家燃气费用出现了异常情况。

这波重庆、四川居民针对燃气异常的投诉主要集中在最近几个月居民更换了新燃气表后才出现的。(按有关规定,燃气表至少10年更换一次)

那么,要平息群众因燃气费异常而愤怒的问题并不复杂,就是像上述知名编剧李亚玲所做的那样,找公正的第三方机构检测一下燃气表。看看燃气表是不是“故意多跑”,有利于燃气公司多收了燃气费。

当然,如果燃气费少跑了,群众肯定是没有意见的。

在重庆燃气异常问题上,媒体和舆论抓住了上市公司重庆燃气在去年四季度净利润同比暴增824%这个事实,暗示如果不是借更换了有问题的燃气表,这家上市企业怎么会在四季度突然赚这么多钱。

但关注重庆燃气异常的媒体,没有去挖掘重庆这次更换的新燃气表是哪里生产的,与重庆燃气有着什么样的利益关系。

当燃气费异常的风暴波及到成都等地后,媒体的重心终于开始聚焦燃气表生产企业。

因为要查清楚燃气费异常的问题,就是要查清楚最近几个月重庆、四川等地更换的燃气表是哪里生产的,燃气表到底有不有问题?燃气表生产企业与燃气企业是不是有很强的利益关系?有不有合谋通过制造问题燃气表向居民多收燃气费的可能。

昨天有多家媒体报道,上市公司成都燃气作为成都区域内最大的城市燃气经营企业,它使用的燃气计量表生产、销售及安装,抄表及安检业务均依托于联营公司成都千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

而千嘉科技这家公司还很赚钱,仅在2019年、2021年,就向股东进行了两次现金分红,分红额合计约为2.51亿元。

当然没有意外,成都燃气还是千嘉科技的大股东。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千嘉科技属于成都燃气的控股子公司;2020年4月,千嘉科技增资引入中国石油,增资完成后,成都燃气仍持有千嘉科技41.59%的股权,仍然是大股东。

从媒体报道看,可以认定成都燃气和千嘉科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理论上,通过制造“跑得快”的燃气表对双方都有好处。

媒体报道没有说重庆燃气更换的新燃气表是不是也是千嘉科技生产的。

但是同样作为上市燃气企业,重庆燃气、成都燃气背后的大股东都是属于央企华润燃气。

重庆、成都这波燃气费异常风波,被质疑通过更换新燃气表多收费的利益方之间关系已很清晰。燃气表生产企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被燃气企业所控制,期待燃气表生产企业自证燃气表没问题、是合格的燃气表不现实。

但要查清楚一个燃气表是否有“跑得快”真那么复杂吗?

从媒体报道看,重庆、四川的群众从2月份就开始投诉燃气表“跑得快”,查燃气表有不有问题要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这次舆论质疑重庆等地燃气表的问题还在调查中。最后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次调查会需要多长时间?从中就可以看出当前涉及民生的监管机制,在碰上央企这样的对手后,最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另外,还有值得一说的是,居民所用燃气是无数人基本生活必须品。但就是这样的居民生活离不开的必须品,现在却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上市公司盈利的主要资产。

上市公司追求盈利最大化,由此推动股价不断上涨是全体股东最大利益所在。少数股东的利益与无数居民利益在此就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燃气费不能多收,不符合股东的利益,股价也不会持续上涨;燃气费多收了,支付燃气费的群众,个人利益就会受损。

类似重庆燃气、成都燃气这样的上市燃气公司还有不少。这类涉及基本民生的公司就不应该成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股价最高化的上市公司,应该从证券市场上退市。

否则,即便这次燃气表被质疑“跑得快”的事件付出代价后平息下来,在可见的未来,燃气公司仍难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还可能会拿燃气表作文章。(文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