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最近,外网有人晒图声称:中国耗资12亿元,在深山老林修建的球面射电望远镜——贵州天眼,现已沦为烂尾工程,到处都是垃圾,无人问津。

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谣言

消息一经发布,立刻掀起轩然大波。看到自己交的税被这样糟蹋,网友们纷纷表示不能接受,并愤愤不平地骂了起来。

况且,探索宇宙本源,一直是中国科学家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如果消息属实,那么对于中国天文事业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打击。

所幸的是,官方及时出面澄清,经过深入调查取证,实锤这则消息纯属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网友们才恍然意识到,原来自己这是被不怀好意的人给下套了。

这起事件的幕后黑手,正在利用网民浮躁且易怒的情绪特点,恶意抹黑、攻击中国的科研成果。但他们又黔驴技穷,实在拿不出什么干货,所以就只能捏造这种粗劣的谣言加以中伤。

然而,可悲的是,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人信以为真。这充分说明了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那么,天眼垃圾场,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贵州天眼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贵州天眼一切安好,坍塌的是美国的望远镜

一、贵州天眼一切安好,坍塌的是美国的望远镜

谣言止于智者。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天眼一直安好无恙,它就静静地躺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地上,观测着外太空的一举一动。

在国家的精心维护下,天眼不仅一切如故,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那张形似天眼的照片,其实是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坍塌现场,和贵州那个八竿子打不着边。

不过,虽然是美国的科研设施,但阿雷西博的荒废,也属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之所以觉得可惜,是因为作为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天文台在其短暂而又辉煌的科研生涯中,立下过不少传奇战功,例如证实引力波存在、测量水星自转,甚至是人类最早尝试与地外生命的联络,都跟它有关。

阿雷西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雷西博

50年前的一天,阿雷西博天文台向遥远的M13星云,发送过一串全是二进制的代码。

简单解码之后,就会得到一张图像,里面包含了太阳系的行星分布以及人类的DNA信息。这被认为是人类最早向地外文明发出的一则“短信”。

然而,尽管它的前半生有过辉煌战绩,但依旧没有逃过被荒废以及被遗忘的悲惨结局。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疲于太空探索,逐渐失去对阿雷西博的兴趣拨给NASA的维护费用也是一年比一年少。最终在四年前,阿雷西博钢缆断裂,把底下的大锅砸出了一个大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过了一个月,上面悬挂的接收设备平台也坚持不住了,从400英尺的高空掉下来,砸毁了大锅表面,彻底凉凉。

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坍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坍塌照片错误地标注为“中国天眼”,从而制造了这起谣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中国天眼”第一次“被坍塌”。在阿雷西博望远镜首次出现严重损坏时,网络上就曾出现过类似的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由于NASA搁置不管,阿雷西博的废墟一直摆烂到了现在,以至于每隔几年就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当做造谣中国天眼的材料。

这些谣言的传播,不仅误导了公众,也对“中国天眼”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

不同于美国,中国在对待射电望远镜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一直遵循高标准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要求。为了确保望远镜的稳定运行和长期观测,相关部门制定了多项措施,包括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加强安全监管等。

因此,这种张冠李戴的行为,无疑是对天眼工程背后,无数辛勤奉献的科研人员以及建设人员的一种恶意中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事实上,贵州天眼的结构独特巧妙,从设计之初就尽可能地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研究人员为天眼的侧向荷载和平台支架系统,设计了两个强风阻力系统和一圈固定防风隔墙,能够抗住13级以及16级台风。

特别是它的平台支架系统,除了抗风能力强之外,还可以控制住超过4000吨的重量,只因上面配备了264个液压马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中国天眼地处亚热带季风控制下的云贵地区,其后期维护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风太大,而是降水过于丰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天眼的尺寸和重量等参数,都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环境要求,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其能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持稳定运行,不必被大雨灌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天眼的排水系统也设计得相当高效巧妙。

首先,天眼底部有一个用于自然收集雨水的碗形凹地。这个凹地深达30米,直径500米。为了迅速排出这些雨水,设计师们还为凹地创建了一个石墨烯材质的管道系统,能有效地将雨水和地下水引导到巨大的水贮存池中。

且贮水池能容纳24000立方米的水,以确保雨水能够迅速被排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智能的是,天眼还配备了一个自动化控制系统,它能根据降水量自动调整排水量,这样不仅能最小化溢出情况,还能节约水资源。

同时,这个系统还能监测环境中温度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而且,天眼所处的贵州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遍布。这种石头极易渗水,其地质结构也有助于排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说的就是这种地貌。下雨时,积水会顺着山体流入坑内,然后顺着地底下的暗河和溶洞流走,形成一个天然的排水系统。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设施,却遭到了网友的恶意中伤。

谣言的传播,不仅损害了贵州天眼的声誉,也对我国的政府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澄清事实,让更多人了解贵州天眼的真实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贵州天眼,科技之光,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二、贵州天眼,科技之光,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那么,中国的天眼工程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原来,2020年,就在阿雷西博报废的同一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一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了国家验收工作,正式开放运行了。

这座射电望远镜英语简称FAST,俗称贵州天眼或中国天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望远镜从2011年开工建设,到2016年落成启动,不仅刷新了全球最快纪录,也刷新了同领域望远镜的最大记录,标志着我国在天文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它的“大眼”,由4450块反射面单元组成,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5万平方米,能装得下30个标准足球场。

那么,中国天眼建得这么大,到底有什么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天眼的作用,在于为观测宇宙中的射电信号、寻找外星生命的踪迹、研究脉冲星、黑洞等科研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资料显示,中国天眼的视野比美国阿雷西博大三倍。观测能力相当于30个红外望远镜、120个光学望远镜、以及300个射电望远镜的总和。

必要时,它还能在观测方向上形成抛物面,无论目标天体在哪个方位,都能精确地捕捉到其发出的微弱射电波。

脉冲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脉冲星

并且,中国天眼的索网结构还是世界上精度最高、跨度最大的。

别看它平时就这么平躺着仰望天空,在需要的时候,天眼能够灵活调整姿势,变更姿态。

这是因为它的索网结构上装备了变位工作系统,这一设施有助于天眼捕捉到更小的信号以及更远的天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益于强大的天文观测能力,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天眼就发现了数百颗全新的脉冲星,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研成果一个接着一个,根本停不下来。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本源提供了全新的线索。

目前,中国天眼仍在稳定运行,继续为全球的科学家提供着宝贵的观测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FAST官网发布的观测季公开征集通知来看,这进一步证明了天文台的正常运作。

结语

结语

简而言之,真相往往比谣言更加精彩。

中国天眼作为我国天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代表着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更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无尽探索与向往。

在这个公知到处跑、谣言满天飞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冲击,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网络上的真真假假。

Fast官网征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王佳雯.用“天眼精神”讲述中国故事[J]团结报 2022年05月07日
2、“中国天眼”首次发现脉冲星[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