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子出生没多久,老爱打嗝。家里老人觉得是她是受凉了,每次都跟我说要给她多穿点。我就纳闷了,穿得够多了啊,捂得挺严实的,咋还打嗝呢?

后来看《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才知道,小婴儿前几个月打嗝,跟受凉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爸妈们不要太紧张,帮助宝宝拍嗝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宝宝吃奶时,通常会吞入一些空气。而他们的消化功能还不太完善,空气在胃里会让他们很不舒服,变得烦躁不安。如果我们不帮忙缓解,他们就会哭闹不止。但哭闹又会吞入更多空气,导致越哭越厉害,还有可能出现吐奶的情况。

奶粉喂养的宝宝会比母乳宝宝更容易打嗝,哭闹的次数也会多一点。但是不管哪种喂养方式,我们平时多给宝宝拍拍嗝,能缓解他们的不适感,也能一定程度减少他们哭闹次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宝打嗝的时候需要帮他拍,那其余什么情况下,他在向我们暗示该给他拍拍嗝呢?

1、 宝宝吃完奶后表现得很不舒服。

比如宝宝刚吃完奶,却皱眉、扭动身子、有哭闹的迹象,可能就是肚里进空气了,需要打嗝排气。

2、 不是每一次吃完奶都要给他拍。

自从知道拍嗝能让佑子舒服后,每次喂完奶,家里人都会自发监督我:"你怎么不给她拍拍了?"经常弄得我哭笑不得。小婴儿如果一次只吃几口,那就没必要大动干戈给他拍,但是如果他一次吃较多,则要耐心给他拍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有些宝宝需要在吃奶中途拍嗝。

有些宝宝吃奶不会一下吃完,吃到一半,或者吃完一侧,就会停下来。这时候可以给他拍拍嗝,然后再看他是不是需要接着吃。

4、奶粉喂养宝宝喝几十毫升就需拍

由于奶粉喂养时,宝宝含着奶瓶更容易吸入空气,所以爸妈们拍嗝次数也要多一点。宝宝喝完60~90毫升,就停下来给他拍一拍。

有时候,父母会发现,帮宝宝拍了很久的嗝,他也没半点反应,没有表现难受或者不满意。那我们拍几分钟就可以停止,去忙自己的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我会很勤快的给佑子拍嗝,但每次看她一嗝一嗝的,确实也难受。那要怎么尽可能少让宝宝打嗝呢?

01注意喂奶姿势

美国育儿专家西尔斯认为,如果婴儿吃奶时只含着头在口里,那么容易误吸食空气。宝宝吃奶时,我们要注意看,他是不是张大嘴巴将将整个晕含在嘴里。嘴巴紧贴合奶嘴,才会减少空气进入。

02奶瓶喂养流速不要太快

如果是奶粉喂养宝宝,一定要先将空气挤出去,避免流速太快。这样宝宝就不会吞咽太快而吞进空气了。

03少吃多餐勤快喂奶

有时候等佑子饿到哭了,我才想起该喂奶了,但每遇到这种情形,佑子总打嗝厉害。后来我就勤快点喂她,少吃多餐。慢慢地,她就减少打嗝次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闺蜜跟我视频时,说给宝宝怎么拍都拍不出嗝来,我一看,那能拍出来吗?她直接一巴掌一巴掌拍在宝宝背上,嗝没拍出来,宝宝更难受了。我提醒她,拍嗝时,手要微微合拢成碗形,这样轻拍的力度才不会伤害宝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提供的几个拍嗝技巧,总结了几种拍嗝方式,爸妈们不妨作为参考。

第一种:

把宝宝竖直抱在胸前,让他头依偎着你的颈脖。你一只手托着宝宝,另一只手在他背部轻轻拍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育儿专家西尔斯,在这个方式的基础上,还加了另一个步骤。就是一手扶住宝宝的背和头,另一只手握住宝宝的双腿往上挤,这样能给肚子"施压",有效将嗝排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种:

扶着宝宝坐在你膝盖上,让他保持前倾的姿势,一只手顶住宝宝肚子托住他,另一只手轻拍或者摩挲他的背部。我们拍嗝时记得方向是由下往上,这样才能有效把嗝打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种:

在宝宝吃完奶一段时间后可以做这个动作。把宝宝趴放在你大腿上,头部要略微高出胸腹部。一手托住他屁屁,另一手在背部轻拍或者画圈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拍嗝5分钟左右,宝宝就会打出嗝来。如果采用以上这几个方法,宝宝还是不打嗝,那也不用担心,他可能暂时还不需要。

但如果宝宝打嗝一直停不下来,那就喂他一会奶,一般他就自动止嗝了。等宝宝吃饱了,竖着抱10-15分钟后,再试着给他拍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天给宝宝拍嗝还好,但如果是晚上,也要每喂一次就坐起来给他拍吗?

其实,这个看宝妈个人的情况了。如果宝宝吃完奶并没有打嗝,你也很困不想拍,那就直接把他放下睡觉好了。

如果宝宝明显不舒服,扭个不停,那就需要你帮忙缓解了。不过你也不用起,可以直接躺在床上,让宝宝趴在你大腿上,头高于胸腹部,就像趴在你肩上那样给他拍拍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婴儿头几个月,由于肠胃功能不完善,再加上肠痉挛,很容易就吸入空气,需要爸妈帮忙拍嗝。如果及时帮他排掉肚里的气体,他哭闹的次数会大大减少。等到了4、5月时,宝宝打嗝的次数会越来越少,爸妈们也就越来越轻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