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回顾秦王朝十五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传世的文学作品非常稀少。这主要是因为秦王朝的统治者在政治上的统一形势下,错误地认为思想也应该在短时间内高度统一。他们采取了强硬的手段,独尊法家学说。这样一来,文化思想领域就被刻薄寡恩、缺乏文采的法家思想所统治,导致教育和人文关怀的缺失,专注于刑法以求治理,甚至残害亲人、伤害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焚书坑儒的行为打击了异说,使得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儒家、道家等学说无一幸免地遭受了强权政治的扼杀,严重阻碍了秦朝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秦王朝统治集团的决策失误和急于求成的政治策略,导致了强大的秦王朝在短短十五年内迅速消亡。

一个王朝建立初期需要时间来稳定统治,恢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而文学的繁荣需要良好的政治氛围和长时间的孕育。因此,秦王朝没有出现较为发达的文学是可以理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认为秦王朝几乎没有什么文学成就。尽管秦朝的文学作品非常稀少,但我们仍然可以对秦朝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在贫乏的秦朝文学中,唯一被认可的文学家只有李斯,这是毫无争议的。一些文学史家将他的《谏逐客书》归入秦朝文学中来评述,但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篇作品产生于始皇十年,那个时候还是战国末年,秦朝尚未建立,显然它不属于秦朝文学的研究范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观刻辞》记载:“六国回辟,贪良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

尽管秦王朝的文学作品非常稀少,但我们不能否认秦朝文学的存在。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通过秦朝民间的歌谣探究秦朝文学的时代特征。

秦朝的民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辛,揭露了社会的矛盾。但仅从几首流传下来的歌谣,很难看出它们的特点。在秦朝的所有文学作品中,唯一留存下来且较为完整的,就只剩下秦始皇在各地下令雕凿的石刻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公元前236年的秦始皇年到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年,这十五年间,秦国的军队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消灭了其他六个诸侯国,最终统一了全国。作为统一全国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秦始皇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甚至后世的文人学者也对他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尽管历代对始皇的功绩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在统一后的秦王朝内部,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随着秦朝统治的残酷程度加深,人民的反抗也变得更加激烈,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秦王朝统治的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年年游览不曾停,天下山川欲遍经

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的斗争对秦王朝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尽管秦始皇本人十分傲慢、目中无人,但他也不得不非常担心这种情况。

因此在统一天下之后,他不停地进行多次巡视,周游远方。虽然每次巡行都有不同的目的,但这些巡视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彰显君威,加强秦朝对全国的控制,并且为了让他的功绩传遍四方,于是秦始皇下令各地官员要修筑石刻,以赞颂他的德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秦始皇的刻辞文学产生了。秦刻辞的主要特征是叙述历史事实,它经常会模仿雅颂,多用韵文来遣词造句。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说,秦刻辞“质而能壮”。这里的“质”指的是秦刻辞,不像其他时代的文学作品那样富有华丽的文采,而是展现了西戎文化中朴实的气质。

而“壮”则表达了秦刻辞雄壮的风格,充分展现了征服者、胜利者内心的喜悦和傲慢,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境界。秦代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刻辞上。鲁迅先生认为,秦朝的刻辞文学是汉晋碑铭的起源,这充分肯定了它的文学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文化史上,汉晋碑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这些碑铭,我们可以窥探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碑铭文学的特点。可以明显看出,汉晋碑铭受到了秦朝刻辞的影响。它们对后世的文学形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后世学者认为刻词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叙述史实方面,很明显它们是十分出色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史诗。简而言之,刻辞是对秦王朝开国历史的具体叙述,后人可以从中探讨统治者的神秘化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观刻辞》记载:“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珍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秦朝的刻辞共有六通,它们分别是泰山、之采、东观、琅呀、揭石、会稽。虽然这些刻词的文学形式相对简单,手法也没有太大变化,但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秦王朝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政策、地理疆域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山和琅呀的刻辞,是在秦始皇巡行东方和南方时刻立的。这些刻词具有重要的意义,记录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和政策。他们修筑驰道,改革历法,制定法律,治理道路,使各地的产业得到合理发展,各地都有相应的法规。

秦始皇试图改变各地落后、不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风俗。会稽刻辞中明确地要求百姓需要遵从贵贱有别、男女礼让、慎守职责的美好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堪笑沙丘才过处,銮舆风过鲍鱼腥

秦法虽然多且严厉,但也出现了一种貌似太平的社会现象。关于秦帝国的疆域范围,许多关于秦朝的文献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在“颂德”的刻辞中却有明确的记录。

之采刻辞是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前立下的,褐石刻辞是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立下的,会稽刻辞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立下的。之采和褐石的刻辞对我们研究秦朝的精神风貌,即“尚武”精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观刻辞中的描述大致为:六国纷争,诸王贪婪,残杀无止,始皇怜悯民众,于是发动军队,以义除暴,以信行事,威慑四方,天下百姓,无不归附。始皇消灭强暴,拯救百姓,统一四方,普施公正的法律,他用仁德统治天下,成为永恒的准则。通过引用这些刻词,充分而详实地展示了秦族的尚武精神和对武德的追求。

揭石刻辞记述了秦始皇三十二年前北巡、治理水患的事迹。在从咸阳到揭石的这段路程中,有许多魏、韩、赵、齐等国的交界和黄河流经之处。这些地方原本建有许多阻塞交通的城郭,导致水患不绝。秦始皇下令“拆除城郭,疏通道路”,这对于维护统一、发展经济、畅通交通要道具有积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揭石刻辞》记载:“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留害绝息,永堰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会稽刻辞则是针对男女关系混乱的问题。规它定了婚姻的纪律,要求禁止男女之间的淫乱行为,要求男女保持纯洁。如果丈夫背离婚姻责任的,妻子可以杀之,不必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妻子逃婚,那么子女不得归母亲抚养。

通过这些刻词的描述,我们可以充分了解秦始皇在统一天下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以及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视。这些都为我们深入研究秦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稽刻辞的地方正是当年勾践管辖的越国。勾践为了向吴王夫差报仇,他致力于增强国力,增加国内的人口数量。为此,他颁布了一系列禁令,禁止年轻男子娶年长女子为妻,也禁止年长男子娶年轻女子为妻。

女子到了十七岁,男子到了二十岁,如果没有结婚,政府就会惩罚他们的父母。在这些法律规定下,整个越国都在努力促进人口繁衍,所以会稽地区的人对淫乱行为并不反感。秦始皇为了改变这里的社会习俗,特地刻石传达新的法律规定,以此来纠正落后的陋习,这一进步行为是值得赞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秦代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刻辞上,这些刻辞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叙述历史事实方面。刻辞是对秦王朝开国历史的具体叙述,后人可以从中探讨统治者的神秘色彩。尽管秦朝的法律法规非常严格,其文学并不繁荣昌盛。然而通过石刻这种特殊的史诗文学形式,我们可以发现秦朝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史记》

《考工记》

《秦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