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农业是决定性的生产部门。人类的劳动最初都是为了生产和占有食物。农业的发展不仅影响人口数量和国力强盛,还制约着整个社会文明的进程。我国人工栽培谷物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西周时期,种植的谷物品种增多,被称为“百谷”。春秋年间,人们对谷物种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百姓用“五谷”代替了“百谷”。

西汉时期的郑玄在《周礼·天宫·疾医》的注解中说,五谷指的是麻、黍、程、麦、豆。但是在《周礼·夏官·职方氏》的注解中,又将五谷定义为黍、翟、寂、麦、稻。后来的人对于“五谷”的划分大致就是这两种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时期,吕不韦的门人在《吕氏春秋·审时篇》中不仅列举了禾、黍、稻、麻、款、麦六谷,还首次提到了“得时之禾”,用禾代替了翟。

《厩苑律》记载:“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卒岁,以正月大课之,最,赐田音夫壶酉酒、束脯,为旱皂者除一更,赐牛长日三旬殿。”

《说文》中解释黍为“禾黍,而豁者也。因为大暑时节种植,所以称为黍。”秦代的《仓律》中也提到“程禾、黍口口口口以书言年,区别它们的数量”、“种黍,每亩需要半斗种子”。这表明黍与禾同样重要,并且黍的种子用量有明确的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文》中解释麦为“芒毅,秋季种植时埋得较深,所以称为麦。”秦代的《仓律》中也提到“种禾、麦一斗”、“麦十斗,用于梢的有三斗”、“县留下麦作种子的,用来减少禾的数量”。毫无疑问,麦也是秦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两汉时期的《把胜之书》,在此之前的文献中没有明确提到“小麦”。因此,日本学者檐田绝对于小麦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在其著作《五谷的起源》中认为,小麦可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传入中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个观点纯属猜测,没有史实依据。其实我国普通小麦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安徽省博物馆在毫县钓鱼台新石器遗址,出土了不少炭化的小麦种子,它距今9000多年,这表明中国也是普通小麦的发源地之一。

《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明确提到,中国有三个小麦新种或变种传入欧洲,并说这些都是中国的原始种。在历史的早期,中国的小麦传到了瑞士湖上,通过天然杂交成为欧洲小麦的起源。由此可见,中国的普通小麦不仅不是外来的品种,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

秦国建国之前,那里的居民以游牧为生,他们居住在犬丘。建立国家之后,秦国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依然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特点。

《石鼓文》中所描绘的秦襄公时代前一年的大规模狩猎场面,正是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反映。秦国的国力在秦文公四年左右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后,农业逐步替代了畜牧业,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并且快速地发展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秦穆公时代前一年,秦国的农业生产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东方诸国。秦国出产的谷物,不但能供应日益剧增的人口数量,也能酿造出大量的美酒。

秦简《仓律》中有“万石之粮”之称,东阳之粮为“一石”,咸阳之“一石”为“万石”,可知其贮粮之巨。秦国因此成为当时最富裕的诸侯国,人们称之为“积粮如山”。

正是因为秦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谷物种植业发达,使得秦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能够与东方诸国竞争、争霸,并最终统一天下。在秦朝灭亡后,汉朝也不得不承认,秦朝之富裕,是天下和其他地方的十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记》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秦国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依赖于土地制度,即井田制。公元前世纪中期,秦孝公废除了井田制,实行了私有土地制度。在这个过程中,秦国通过实行“爱田制”来实现。爱田制本来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的一种形式,要求人们“爱土易居”。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制度已经瓦解了。秦孝公推行新法,恢复了爱田制,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土地不再定期归还给国家,劳动者也不再根据国家分配的土地来轮换耕作,而是只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不再归还给国家,因此也不需要轮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秦孝公推行的爱田制与奴隶制土地国有的爱田制有着根本的不同。如果说“名田制”代表了私有土地制度,那么,秦孝公推行的“爱田制”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初期形态。

到了商鞍变革实行的爱田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田地,百姓并不是集体耕作。虽然这种制度有时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但统治阶级从中吸取了个体生产的优点。后来的名田制仍然保持了这种耕作方式,秦国统治阶级对它非常推崇,并通过法律来维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秦国还存在奴隶制和雇佣劳动,但这些劳动者都受到剥削和压迫。秦国的统治集团信奉法家思想,主张依法管理农业生产,制定了多项经济法律和法规。他们实行授田制,强制农民开垦和耕种土地。秦国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三、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秦朝统一六国后,统治者也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秦朝的统治阶级,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鼓励和管理农业生产。他们通过法律强制农民开垦和耕种土地,此外,他们还实行了“粟爵粟任”的政策,即农民可以通过输粟来获得爵位和官职,这无疑是一种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府还提供了优惠条件,如向百姓提供铁制农具和奖励耕牛生产,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非常重视耕牛生产,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评比,通过重赏和重罚来激励农民养牛。

秦代禁苑离农地距离过近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禁苑比较靠近农田,禁苑里面的动物和牛马就有可能出来吃庄稼。因此,秦朝的县官根据附近有田地的人口数量,要求所有百姓不分贵贱,都要给禁苑修筑围墙。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不受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记》记载:“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约合今多斤。”

在秦朝农业的发展中,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育出了高产的作物品种。这为秦朝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政府十分重视掌握全国农业情况。他们制定了一项法规,在降雨及谷穗成熟时,民众要及时以文书形式将雨水及抽穗的情形上报。在收获之后,如遇降雨,应及时将降雨及受惠田的情形汇报给上级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遇干旱、风暴、涝渍、飞蝗等灾害,应及时上报。秦政府为保证粮食丰收,也向百姓提供了大量的高品质种子,以供农夫们使用。 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他们还非常注重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秦国还广泛推广了牛耕和使用铁农具,可见其对耕作工具极为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府还倡导农民借用官府的铁器,并规定如果因使用破旧而损坏,只需书面报告,无需赔偿。秦朝的法律还保证了农民从事田间劳作的必要时间,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以确保农业生产不受破坏。

结语

由于秦国的土地广阔,人口稀少,每个人拥有的耕地较多,因此人均粮食产量也较高。由于国家的政策改革,秦国通过优厚的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引进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并扩大了耕地面积,这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由于良好的政策指导,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为秦朝农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