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汉人将秦书体分成八大字体,并做出了具体的划分。其中两种篆体是秦人常用书体,五种书体需要根据场合的不同而使用,隶书则初创于秦代、流行于汉代。秦代书体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继承了前人的书体,二是发展出较为简便的书体。不论哪种来源,都具有继承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秦代书体的发展概况

秦代书体是古文字系统的一类,虽然在日后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如果没有秦书体的发展,隶书也难以得到发展。直到清朝,秦代书体仍然是许多书法大家临摹的对象。秦代既保留了前人的书体,也出现了新的发展。秦代书体保留了象形、金文等字体形式,不过由于这些字体写起来较为麻烦,且偏旁部首经常变化,所以人们不得不对字体进行修改。

秦代书体的新变化主要是书写形式的简化。在生产力提高的背景之下,书体更加追求实用性,更具传播性,不再只适用于上流阶层。秦代书体主要分为正体、草体以及起装饰作用的书体。朝着固定化、简洁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从早期的仿照象形字,到后期具有典范意义的标准文。后期秦大篆标准样式是正体,线条婉转流畅,结构具有秩序化。标准样式的出现代表了大篆书体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秦统一对书体的影响非常大,一方面秦强调“书同文”,重视发展篆体。在秦的大力推崇之下,小篆得以快速发展,朝着更加实用性、方便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记》记载:“车同轨,书同文字”。

另一方面阻挡了文字多元化的发展,尤其是六国文字。在“书同文”的背景之下,六国必须以单一的篆体为主。这就使得文字朝着单一化的方向发展。秦代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不高,常使用书体的则是秦统治阶级。因此,至今人们看到的秦小篆多以整齐划一为主。这主要是因为秦小篆主要流行于统治阶层。

秦代书体的载体主要是刻石、青铜器、绸缎和竹简,其中刻石和青铜器上的秦书体出现较多。这些载体上大多以篆体为主,记载内容五花八门。秦重视书体统一,因此出现了一大批书法作家。他们中间有李斯、赵高等影响重大的人物,也有不知名的雕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书同文”与小篆的发展概况

大小篆虽然都是秦官方认可的文字,但是大篆的称呼较为笼统,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都可以统称为大篆。再加上小篆流行于秦,上至官方文书,下至百姓生活,大多以小篆为主。所以本文重点探究小篆。

小篆延续了传统的史籀文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由此可见,小篆并不是起源于秦代,早在秦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小篆比史籀文更加简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文解字序》记载:“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从史籀文,也即是大篆,发展成小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由此可见,李斯并不是小篆的创始者。小篆发展的特性,充分说明了文字的发展具有传承性。在秦代,小篆的使用者多是官方文吏。跟史籀文不同的是,小篆外形更加简便,删除了战国系列文字重一些繁复的文字结构和偏旁。例如去掉了很多象形结构的文字。

小篆固定了字体的书写形式,例如固定了偏旁的数量和位置。比起史籀文,小篆具有偏旁独立性、对称性等特点,使文字的写法逐渐成为固定的符号。秦小篆是在“书同文”的前提下发展而来的,因此秦小篆必须规范统一。这也是小篆区别于金文的主要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篆不同于古朴淳厚的大篆,线条更加柔美细腻。官方小篆字体大小一样,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讲究整齐划一、粗细一致,布局较为均匀。秦官方小篆长采用纵式的呈现方式,单个字的结构常常是上紧下松,强化了纵式结构。

秦官方小篆通常以圆笔为主,这是标准的小篆字体。除了圆笔之外,还有相对潦草的一种写法:方笔。方笔小篆数量少,不是贵规范意义上的小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小篆的章法与西周一样,都追求整齐划一、讲究格式。如果真要对比谁更加严谨整齐,那么秦小篆则更胜一筹。因为秦法森严,对规章制式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

秦小篆是“书同文”的重要表现形式,既体现了对前人的继承,也体现了秦代所特有的重视法制的特点。小篆流行于秦代,但也只在秦代流行,很快就被更为简便的隶书所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秦小篆的代表

现在流传下来的小篆代表作多见于铭刻。所谓的铭刻,就是将小篆雕刻在特定载体上,例如石头、金属等。秦小篆铭刻主要分为刻石、权量诏铭两大类。

秦始皇在统一之后,开始了全国巡游,主要是东巡和南巡,总共出巡五次。基本上每到一个地方,秦始皇都会让人树立一些刻石,内容多以歌功颂德为主,字体主要以小篆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第一次出巡命人刻制的,出现时间最早。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块刻石至今人们已经看不到了,后世看到的多是后人的复制拓本。

《史记》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

《峄山刻石》是标准规范的秦小篆代表,具有阴柔细腻之美,是典型的圆笔形式。这块刻石常被后人拿来临摹,传播性较广。《泰山刻石》至今流传下来的仍以摹本为主。这块刻石追求古风,有战国文字系列中的浑厚质朴的特点。用笔老道浑厚、结构对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琅琊刻石》至今保存虽然不完整,但却是秦小篆的重要代表作,后人常以此刻石为摹本。此刻石用笔较为规范,是中规中矩的秦小篆字体。

《琅琊刻石》追求古风,但比战国文字较为细腻。字的数量较多,行列排放整齐。以圆笔为主,刻石上的字工整婉转。秦刻石是秦小篆的重要代表作,非常接近“书同文”的要求。对后世影响深远,影响了汉代碑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权量诏铭的内容多以告示为主,主要刻在青铜器上。这种小篆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刻石,文字较为潦草,圆笔、方笔常常混用。由于青铜器材质特殊,在雕刻的时候不太好把握力度。所以权量诏铭的小篆字体显得比较笨拙,线条粗细不一、字体大小不一。

虽然权量诏铭的小篆不如刻石上的规范,但是权量诏铭的小篆也很受后代书法家的追捧。对后世草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再加上权量诏铭雕刻的复杂性,所以人们在雕刻时会简便笔画,因此对文字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秦代书体集中了大篆的优势,同时对大篆进行了简化,更具有传播性和实用性,成为流行于秦代的小篆书体。小篆书体之所以能够得到流行与传播,首先是书同文政策的影响,其次是小篆的发展符合古代文字发展规律。

秦代书体的变化说明了书体的发展与政策密切相关,但是又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隶书就是在简化小篆的基础上而来的,汉隶的发展再一次证明了文字的发展趋向:简便化、实用化。

参考文献:

《史记》

《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