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于秦文化的研究,后人虽承认“书同文”的壮举、制作工艺的精湛、兵马俑的丰富多彩,但由于先秦诸子绝大多数先于秦朝而产生,众多的学术思想著作,绝大多数非秦人所写专制主义的政策,没有给文化的发展带来“春天”,因此后人普遍认为秦文化落后和秦文化无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冢下绝无藏匕客,何须兵马俑三千

最近十年来,随着湖北云梦秦简的出土、秦都咸阳的勘探和秦公一号大墓的开棺等,大量的考察为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考古发掘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秦文化的研究。秦人的社会政治结构及生活方式等影响了后代二千余年,其历史遗产是宝贵的,尤其那高超的建筑、雕塑艺术,令人称颂不已。

秦始皇好大喜功,他修长城、筑宫室、开驰道、建骊山墓等,使秦代建筑艺术空前发展。他开创了组群建筑的先河,后代帝王也效仿其大兴土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记》记载:“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著名的秦朝宫殿有梁山宫、咸阳宫、信宫、朝宫、南,宫、兰池宫、林光宫、宜春宫、兴乐宫、长杨宫、羽阳宫、薪年宫以及阿房宫,它们一个个富丽堂煌、巍巍壮观。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秦文化的某些特征。

秦代的建筑、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夏、商、周三代已能建筑数目众多、高大辉煌的建筑物。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君主以“高台榭、美宫室”为目标掀起了建筑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考古资料来看,秦都咸阳、赵都邯郸、齐都临淄、燕下都、楚都郧、韩都新郑等已有相当高的建筑水平。就连中山那样的“千乘之国”,其建筑水平在当时也居于领先地位,在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金银错铜版《兆域图》就证明了这一点。

秦国在秦穆公时,国力富强,开始大规模地修宫造室。尤其是秦陵兵马俑的发现,更证明了秦代的建筑、雕塑等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陶制的兵马俑,在形体姿态、服饰、恺甲以至须发的刻画上无不栩栩如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车马的构造严格模拟实际,采用嵌铸、焊接、铆接、销钉固定等组装,车、马、人都经过最精细的琴刻、抛光,通体施以彩绘。这些铜、陶兵马,其年代之早、数量之多、形体之大、工艺之精、保存之完整、造形之优美,是我国绝无仅有的。

宫殿和宗庙建筑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特点、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考古工作者通过地下发掘,发现秦与殷周文化具有较高水平,出现了建在夯土台基上的大型建筑。

在河南堰师二里头发现的商代早期大型建筑,座落在一个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夯土台基上,北部的主要殿堂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四周有一圈廊房,南面有八个门洞的牌坊式大门。它有重重庭园和正房、厢房,东西对称,主次分明,布局规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代的咸阳城和阿房宫、始皇陵等建筑,亦为夯土高台建筑,其建筑手法与殷周相同。另外,据凤翔钻探发现的秦公朝寝平面图得知,秦公寝宫、外朝、治朝、燕朝的布局,高寝、左右路寝的建造等方面,都与先秦时期有关殷周宫室制度的典籍相吻合。

这都反映了秦建筑工艺的渊源和殷周的继承关系。在宗庙建筑上,秦人也继承了殷周的宗庙建制。在陕西凤翔马家庄清理的秦国建筑群,其宗庙遗址与《尚书》、《周礼》、《仪礼》等先秦文献相勘对,发现有不少相合之处。其总体布署与诸侯宗庙布局大体相同,而且与商人的宗庙一样,建筑群内有大量祭祀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雍城三畴原上,发现十多座秦公陵园,园中大型墓可分为中字、甲字、凸字、目字、圆坑等几个类型。这说明秦采用的也是殷周以来的陵寝制度,尤其以圆坑殉奴,与殷墟大司空圆形坑完全一样,是杀殉坑的性质。另外,在小墓中的用鼎制度、棺撑、车马殉葬的数目,无不与周代相同。周之庙制是。

宗庙制度的一致,反映了秦与殷周文化的承袭关系。秦对其他诸侯国的建筑艺术也采取了吸收的态度。秦统一六国,不仅把六国的宫殿建筑式样描绘下来,而且还把其工匠征到咸阳大兴土木,就连一些建筑材料也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举世惊人的秦代建筑之林中,阿房宫和秦陵兵马俑可说是先秦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结晶。阿房宫那辉煌壮丽的面目今虽不可见,但从文宇记载来看,足以令人瞳目结舌。通过对秦代建筑艺术渊源和发展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秦民族是一个善于继承、学习、融合他人先进文化,博采众家之长的民族。

秦国由于不像其他诸侯国那样死守封建法制,因而受到的传统束缚力就小。在秦统治思想中,并非法家独尊,而是法、儒、墨、阴阳等诸家并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统治集团中如商鞍、张仪、司马错、白起、王剪、李斯、吕不韦等,尽管其国别、身份、政治思想不尽相同,但都为秦的发展出了一臂之力,成为一度左右秦政局的人物。这种纳贤、博采诸家之长的机制,是秦人的传统美德,也是秦统一中国的原因之一。

二、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

阿房宫、始皇陵正是秦文化继承、融合其它文化和时代精神结晶的物化形式。秦朝的建筑十分强调地基和良辰吉日的选择,迷信色彩较浓。秦都的不断东迁,是在世界建筑之林中,中国的建筑格局极富有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朝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朝的统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游一带,这一带有肥沃的黄土,质地较匀。这里的木材就成为主要原建筑材料,土更是黄土地区取之不竭的资源,它比石材更容易就地取材。

黄土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干燥,使土木建筑能保存较长时间。这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木建筑格局。通过对秦代建筑的考察,发现其建筑技术有许多独到之处。第一,建筑结构方式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俑坑建筑结构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以粗大的松柏木为建筑材料,便于承托上面的巨大重量,柱的排列比较整齐,左右前后对称。俑坑的顶部在梁仿上筱盖胶泥土和粘性较大的红土,以防雨水的渗透。

《秦赋》记载:“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径、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考古还出土了许多木工使用的铁斧、铁钉、铁凿、铁构件等,说明木结构是当时流行的结构方式。采用木结构有许多优点,譬如在建筑的大小规格方面有极大的灵活性,能广泛地适应各种地理和气候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它采用桦卯安装方式把梁、柱、攘、仿等木构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留有若干伸缩余地,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取材方便,且容易加工等。但不足之处是防火、防腐朽的性能较差。

如雄伟的咸阳诸宫,被项羽一炬,火烧三月不熄。凝结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秦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化为一片瓦砾,遂成千古遗憾。第二,秦代建筑布局合理、讲究对称,开创了组群建筑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考古勘探表明,咸阳城的城垣、官署、里闻、街道、住宅、墓地、祭祀场所有综合规划,连排水、交通问题也有统一安排咨。

三、阿房万户列,阊阖九重开

宫殿建筑是把各种不同的建筑单元,紧凑地结成整体的多层高台建筑。咸阳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建筑相互对称,空中有飞阁谷道相接,宫内有壁炉、浴室那朱红色的“丹地”迥廊、慢道,同高台楼阁相互映辉,显得格外壮观,颇具艺术魅力。

那令后人感叹不已的阿房宫,把一般的宫观建筑单元集中到一个空间范围内,又铸十二金人立于殿前用以修饰,布局十分合理。那浩大的规模、威武的气派,是先秦建筑艺术的结晶,是中国建筑艺术成熟的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人在建筑结构的布局处理上,因地制宜,掘池造山,栽花植木,修房建室。阿房宫依南山而建,其形制受地理条件的影响,东西宽而南北窄,略呈长方形,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省工省力,并广布园林池囿与其中。

在秦都咸阳除修建离宫别馆外,还有不少皇家园林,如上林苑、宜春苑、甘泉苑、兔园、鱼池、酒池、兰池等。在建筑布局、结构、艺术风格的处理上,这些建筑做到了沐浴阳光但不受曝晒,有水流入却避免水淹雨淋,空气流通却能遮挡狂风。它起到了美化环境、提供用水和改良气候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简》记载:“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后来的秦陵的奢侈是历代帝王望尘莫及的,单是那陪葬的兵马俑,足以令人惊心休目。在秦陵曾发现刻有“丽山认官”的陶壶盖,人官即食官,是专门侍奉亡灵的。

秦始皇陵的构造,反映了人间统治秩序,秦始皇要在冥府行使他的统治权力。在陵内配置携带真武器的兵马俑,不仅为了避邪,而是在对政敌和被统治人民显示威力,不仅要保卫秦始皇亡灵的安全还要防备六国人民对亡灵的反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秦代的建筑结构主要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秦代建筑布局合理、讲究对称,开创了组群建筑的局面。其建筑结构和布局显示出已有相当高的设计水平。它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构成富于自然情趣的园林建筑,也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宝贵的建筑经验。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考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