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北部边界就已经跟匈奴打的不可开交了,燕赵就曾经多次抗击匈奴。战国时期的秦国和秦统一之后,一直将北部视为重要战略要地。说起抗击匈奴,人们常常联想到汉代,并且能够说出很多抗击匈奴的名将,例如霍去病。跟汉代一样,秦代也有自己的抗击匈奴名将:蒙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初露锋芒

家族启蒙对蒙恬的影响非常大,他的祖父蒙骜本是齐国一名武将,满怀壮志来到秦国。蒙骜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役近百回,在秦灭韩、赵、魏、齐等国是屡立战功,备受秦王重视,后人对他的评价亦高。

《史记索隐》评价蒙骜:“蒙氏秦将,内史忠贤”。

蒙恬的父亲是蒙武,虽然在祖孙三代人中的功劳最小,但仍不可小视,蒙武在秦灭楚之战当中表现英勇。在秦统一之后,蒙武北伐匈奴并立战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恬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之下,参政并学习刑法。心怀战场的蒙恬并不满足于坐办公室,更向往战场厮杀,毅然决然从文职转向了武职,投身到秦统一的战争当中。

蒙恬之所以能从文职转向武职,跟秦国的统治环境有关。战国时期,文武不分家,只要国家需要,文职可以转向武职,反之亦然。因此蒙恬能顺利的完成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国是秦国最后一个被灭掉的国家,之所以是最后一个,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在灭齐之前主动与齐交好,蒙蔽齐王;二是齐国曾经被燕赵攻打过,且被打的只剩半壁江山,使得齐国对两个邻国怀恨在心。因此在燕赵被秦攻打、向齐求救之时,齐国选择了躺平看热闹。

三是齐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破裂。秦最担心齐楚联合,因此一再挑拨齐楚关系,最终齐楚关系破裂。四是齐国统治者缺乏远见卓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恬参与主持的第一场重大战争是灭齐之战,虽然此时的齐没有了盟友,但是势力仍不可小觑。在攻打齐国之前,蒙恬和主将讨论出一套战略:取敌当取首都。秦军将第一目标对准了齐国国都。

懦弱的齐王手中虽然握有千军万马,但却是一个软骨头,不听忠言选择弃城投降。齐王投降对秦国来说意义重大,减少了秦军的损失,避免更多人参与战争。蒙恬等人也由此战功得到升职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功成名就

秦统一之后,虽然内敌基本上被铲除,但是外敌隐患依然存在。秦王的野心也不仅仅只是占有六国,他将视线抛向了更远的边境。

蒙恬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都是凭借真材实料立下战功。在秦统一之后,北方的匈奴常常骚扰边境,秦王铭蒙恬为大将军,专门戍守北部边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恬领命之后,丝毫不敢懈怠,率领三十万大军收复了河南地。河南地是指今天的河套地区,这一地区是匈奴和中原的交界地,匈奴常常经过该地南下侵扰。自蒙恬收复之后,匈奴人不敢随意南下,只能安安稳稳的在草原上生活。

《过秦论》记载:“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镇守匈奴、威震匈奴,是蒙恬戍守边疆的一大贡献。自此以后,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匈奴再也不敢随意侵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修建长城的传统。不仅在北方,甚至在国与国之间的边界都会修建长城。因此,长城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抵御外敌的重要方法。

秦王将绵延五千多公里的长城交给蒙恬修建。在将匈奴打跑之后,蒙恬又加紧修建长城。从临洮到辽东长约五千公里,这是秦长城的重要代表作。

长城的修建有利的抵御了匈奴的入侵,有利于北方农业的稳定发展。正是因为长城起到了保家卫国的的重要作用,所以后代陆陆续续修建长城以抵抗匈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后代对蒙恬修长城也颇有非议,认为百姓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秦刚刚统一,本应该休养生息,但却马不停蹄的安排百姓参与修建,增加了百姓的困苦。

蒙恬修长城的负面评价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只看负面评价,对长城作用避而不谈,这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因此,蒙恬修长城的既是伟绩,也是颠覆秦朝的一大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恬关注民生,他认为百姓的生活已经很困苦了,统治阶级应该及时关心民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曾多次上书秦王减免徭役。蒙恬在军中威望很高,他手下的将士军纪严明,对镇守戍边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蒙恬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扫荡诸侯、打退匈奴。也是一名出色的父母官,提出减免徭役以减轻百姓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结局令人唏嘘

蒙恬之所以能够实现理想抱负,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统治者对他的欣赏;二是自身的努力。当失去了统治者对他的支持时,蒙恬则迎来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当中去世,这个消息很快被赵高等人封锁。赵高是一个典型的从政投资家,一开始他就投在了胡亥门下,成为胡亥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赵高看来,既然始皇帝去世的消息没有走漏,那么遗诏的内容就由自己决定。但是赵高却不敢独自一人做这件事,他必须有帮手,分别是胡亥和李斯。

作为赵高阴谋的重要主角,胡亥必须参与赵高的阴谋。李斯是当时的丞相,在朝堂上具有很高的威望,并且深受始皇帝的器重,因此也被赵高拉来当帮手。

一开始李斯是不同意参与赵高阴谋的,但是赵高没有放弃。经过赵高的三次劝说,李斯最终决定参与进来。李斯的态度之所以改变,是因为赵高对其进行了威胁,声称就算胡亥不能做太子,但身为皇室成员的胡亥一定不会放过李斯一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在赵高、胡亥和李斯等人的密谋之下,很快咸阳宫发出由他们三人拟的冒牌遗诏:胡亥为太子,为二世皇帝。

《史记》记载:“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胡亥的哥哥扶苏是一个贤者,但也是一个直肠子,敢直接跟皇帝顶撞。扶苏当初因跟嬴政争论不休,嬴政一气之下将扶苏派遣到偏远之地,美名其曰静修。在第五次出巡之前,蒙恬被派往边境,正好在扶苏手下做事。蒙恬和扶苏在很多政见上具有一致性,两人关系由此变得亲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扶苏素有贤者风范,一度被视为太子的最佳人选,也因此称为赵高等人的眼中钉。作为扶苏强有力的支持者,蒙恬也在赵高等人的黑名单之中。

赵高等人先是隐瞒嬴政去世的消息,然后假借嬴政之名,给扶苏蒙恬颁布了一道赐其自杀的旨意。年轻缺乏阅历的扶苏自然看不出其中的蹊跷,老实的选择了自杀。蒙恬则没有跟随扶苏而去,但赵高等人并不想放过他,于是又生二计除掉了蒙恬一家。自此一代将星陨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蒙恬的一生实现了理想抱负。在军功制度的号召下,他毅然弃笔从戎,根据史书记载他一生从未有过败绩。蒙恬关心百姓,减轻徭役反映出了他对民情的关心。蒙恬的结局令人唏嘘,这也是赵高等人永远带有奸臣符号的重要原因。蒙恬的无辜枉死对秦朝来说损失重大,加速了秦的衰败。

参考文献:

《史记》

《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