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代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传统中国每一次社会裂变皆与人地矛盾突出息息相关。可以说,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中国,土地资源是最根本的资源,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坐拥千亩土地的物产,其资产就可与千户侯等。且依靠土地资源致富,而禁苑之设,无疑占有大面积土地,尤其是秦汉禁苑,更是大面积土地资源的占有者,这也意味着以土地为依托可衍生出诸多资源,产出巨额财富。汉禁苑本身就蕴藏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在诸多方面发挥其至为重要的经济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国家财政经济的重要来源

汉代财政经济体系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大司农掌管的“国家钱谷租税等财政收入和支出”,即所谓“天下之经费”;二是山川、苑囿园池、市井、口赋、公田的租税所得,以及献物酎金等,用“以奉养天子”,即所谓“私奉养”。前者为政府公共费用,后者为天子私用收支,两者是互不统属的国家财政系统和帝室财政系统。

战国秦汉时期公田收益(包括禁苑假田)亦是帝室财政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宫廷消费,与国家财政有别。不止独两汉财政体系如此,秦时财政体系亦是如此:政府和宫中的收支体系是各自独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所谓帝室财政体系来说,秦时禁苑隶属少府统管,汉武帝及之后禁苑分属少府和水衡都尉统管。秦时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禁苑收入是帝室财政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扬雄言,在“二帝三王”时期,“宫馆台榭沼池苑囿林麓薮泽财”就“足以奉宗庙,御宾客,充庖厨”。

秦汉禁苑的规模及经济产出能力远非“二帝三王”时期的“宫馆台榭沼池苑囿林麓薮泽财”所能匹敌,其经济能力早已超出“奉宗庙,御宾客,充庖厨”的范围。如,秦汉公马牛苑的产出,就支撑了这一时期战争对马、牛的征用。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渭川千亩竹,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巵茜,千亩薑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承秦制,虽在武帝时期少府的很多权限,诸如上林等主要禁苑的管理权、铸钱等皆划归水衡都尉统管,但并没影响禁苑作为帝室财政经济主要来源之一的存在状态。因此,秦汉禁苑是支撑帝室财政经济的重要组成。就此而论,其时禁苑的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当不可小觑。

在战争等紧急状态下,秦汉时帝室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分野,可能就不是很明晰,帝室财政也可支援国家财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秦汉禁苑是当时财政经济的来源之一。在国家经济构成中,秦汉禁苑的经济收入应占一定比例。

二、物资储备基地

秦汉禁苑所蕴藏的各种资源异常丰富。秦昭王时,秦大饥,应侯请开五苑,仅“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就足以活民。就这些植物的成分论,亚热带成分约占一半,出现了大麻、赀苜蓿、救荒野豌豆等典型的中亚植物类型,甚至出现了典型的南亚热带、热带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辅黄图》卷四《苑囿》“汉上林苑”条载:“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种植其中,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异。”

有人根据古籍文献记载和今人的研究资料,统计出秦汉上林苑的动物种类多达120余种。此外,东方朔对汉武帝的谏议中说,上林苑所在地区“异类之物,不可胜原,万民所卬足也”,且有“陂池水泽之利”。仅秦汉上林一处禁苑就有如此丰富的资源,若算上秦汉时期的大小禁苑,其资源的丰富程度当超乎想象。

此外,《史记·货值列传》言西楚之地“东有云梦之饶”。司马相如《子虚赋》对楚之云梦的丰富资源有传神的描述。远离京师重地的云梦禁苑,其资源也异常丰富。总之,以上林苑、云梦苑为代表的秦汉禁苑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农业资源等多种资源,可谓秦汉时国家的物资储备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供水与赈灾

《三辅黄图·杂录》云:“关中八水,皆出入上林苑。”

秦汉上林苑水利资源非常丰富。以此,保障了关中地区的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甚至军事演习用水等。汉上林苑昆明池的修建,一开始虽出于军事目的,为汉廷的水军操练提供宽阔的水域场地,但也为汉长安城内外的居民提供了足够的生活用水。昆明池,是都城长安的蓄水库。

秦汉上林苑、宜春苑等禁苑所在的酆镐地区“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适宜农业生产。关中之富,秦汉之强,得益于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发达。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关中地区自秦以来,就修建了诸多水利设施,著名的如郑国渠、成国渠等。这些水利设施皆与上林、宜春等禁苑的水资源连为一体,为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水利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梦禁苑所在地区,春秋时期即由楚令尹孙叔敖凿“云梦通渠”。历史上,云梦通渠西通汉水,东沟江淮,极大地便利了楚地与外界的水运交通,灌溉了江汉平原上的良田沃野,繁荣了楚地经济。总之,秦汉禁苑或与所在地的水渠互相勾连,或多蓄水陂池,为当地的水运交通、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昭宣中兴和东汉立国以来,遇有饥馑水旱,多开放禁苑,以之活民,或许民禁苑假田,或任民樵采、放牧,以达到赈灾的目的。楚汉相争时,汉王为笼络人心,亦为储备军粮,“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

秦苑囿园池皆开放任民耕种。但好景不长,汉朝建立,“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为汉廷承继,萧何为民请田上林,即被刘邦下廷尉,“械系之”。至武帝时更是占用酆镐间膏腴之地扩建上林。然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如汉武帝,在其即位之初,也曾“罢苑马,以赐贫民”。汉武帝时,贫民一度可进入公马牛苑采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汉时规模最大的关中上林至东汉时多已开放,赋与贫人,任其樵采、放牧、耕种。非但如此,东汉京师上林、广成等诸苑囿亦或被减省,或被赋与贫人、流民。东汉时豪强兴起,朝廷禁苑除赋与贫人,功臣地主亦上书请苑屯垦。光武帝时,马援居洛阳“数月而无它职任”,遂“以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许之”。

两汉朝廷多次假禁苑之田等公田与贫民,某种程度上确实暂时达到了赈济灾民,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但“因缺少配套的监督机制和对贫民利益的保护措施”,最终“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助纣为虐,因豪民侵凌,使‘分田劫假’变相地成为豪民兼并土地的一种形式”。豪民“分田劫假”最终削弱了朝廷开放禁苑赈济贫民的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总之,秦汉除始皇、二世、汉武帝时期广兴苑囿之外,两汉诸帝多在水、旱、蝗灾饥馑之时,开放禁苑赋与贫人、流人,赈济不虞,以减缓社会矛盾。虽有豪民“分田劫假”,但起初因朝廷掌握有大量的苑囿园池可赋与贫民,禁苑赈济的效果尚可,缓解了社会矛盾。

只是随着王朝末期,社会矛盾加深,豪民土地兼并加重,朝廷苑囿赋与殆尽,假无可假,禁苑赈济的举措才被迫停止。而当这时,“皇权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就丧失了”。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

[2]司马迁,《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