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女性小心青纱帐”的热搜屡屡上榜。这里的“青纱帐”可能是树林、绿地,也可能是公园、景区,甚至可能是玉米地、高粱地,乃至是绿化带。总之,在大家的不断补充下,针对女性的威胁无处不在,就潜藏在青绿之间。

一众大V和营销号在该词条下义正严辞地劝告女性注意安全:不要独自去偏远的公园或一人爬山、不要靠近废弃的楼宇和荒芜的工地、看见有可能藏人的树林和田地绕着走,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云云。

每次看到这些屁话我就很愤怒,女性受害是因为女性没有保护好自己吗?女性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如何避免受到男性侵害,而男人又做了什么?那些天天告诫女性要自我保护的人,是否警告过男性不要犯罪,犯罪必有重罚,让男的晚上少出门,避免被误以为是施暴者呢?

没有一个女性会对“小心青纱帐”这种话感到陌生。我们从小就被家长耳提面命“天黑之前要到家”“不要和男人走得太近”“少去娱乐场所”“别走小路”“在外面不要惹事”“看到热闹躲远点”等等,早就明白了身为女性,我们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如果我们都不顾自身安危,那别人更不会管我们。所以在没遇到问题前,我们避免自己出问题;在遇到问题后,先从自身找问题

因为我有弟弟,所以我小时候就发现,家里人告诫我的那几句话和告诫我弟的,有着细微的不同。他们让我别去陌生的地方,避免遭遇危险;劝我弟则是少去河边别玩火,免得自己伤到自己。好似我们并不活在一个平面里:世界对男性来说是安全的,他们被鼓励向外拓展,自己别作死就行了;女性则始终被当作“潜在受害者”培养,“不要让别人伤害你”的背后似乎在指责我们受伤是我们自找的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知道这套话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它避而不提施暴者该承担的责任,避免了对环境安全与犯罪的讨论,将避免受害的成本转移到了女性身上,无形中加强了受害者有罪论的观点态度……我们通常也无可奈何,因为最后承担风险的是我们,所以我们不得不将这些警告内化于心,尽可能地保护自己。

在“女性小心青纱帐”的热搜底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姐妹彼此好意提醒的发言,比如要带什么防身工具、要学习哪些反跟踪技巧、要如何锻炼体能、怎么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安全等等。但也可以看到一些带着“青纱帐”tag的博文在近乎恐吓地举例论证“女生小心青纱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让人十分不适,不禁怀疑其用心。

我是向来不接受这种恐吓的,他人的罪过休想让我买单。之前跟一个男同学聊天的时候,他劝我一个女生不要到处跑,“你自己一个人跑云南徒步,胆子太大了,太危险了”。我听后就笑:“危险什么?能跟你在一起吃饭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对方可能是好意提醒,但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在他列举独身女性可能会在徒步路上遇到的危险时,我打断他:“我不可能为了永远都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永远拘禁自己。谁也不能恐吓我,让我放弃一个人旅行的权利。即使发生不好的事情,那也是当地警方和施暴者应该反省担责的事,我作为国家公民理应享有合法的自由。你有时间可以多劝劝男的别出来害人,而不是劝我别出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来也滑稽,占据世界一半人口数量的女性,从来没有拥有过和男人一样的“安全感”。我们从小就因为“小心青纱帐”类似的言论,在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恐惧,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受害者,同时又在之后长大的每一天时刻目睹女性受害的事实和所处空间对女性的不友善。

每当走夜路的时候,我们总会忍不住回头,确定后面是否有人;在听到脚步声时,会小心确认对方是男是女;没有路灯的地段,我们捏紧手电筒和警报器;夜晚打车时时刻盯着手机导航,第一时间将乘车信息同步给朋友;外出散步只走大路,路边有男人绝不多看一眼;从来不同时戴两只耳机,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吓一跳……

这些恐惧,男性会经历吗?你猜猜这些女性,是怕独自出门,还是怕男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性的安全感似乎从来不在“客观视角”的考虑范围内,没有人把它当作一个问题去解决,当作一个指标去改善。

男人和男人的城市,一起加剧了女性的不安感。这不仅是治安的问题,也是城市规划的问题。为男性打造的空间,对女性并不友好,女性白天和夜晚都要担心自己的安全。

要改变这一切,不是通过恐吓女性,警告她们晚上别出门,出门穿多点就可以的。我们需要建设“女性友好城市”,通过行动让女性和男性一样安全,让妇女及女童在家庭和公共场所免受暴力侵害,自由享受城市空间与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我们可以保证公共空间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照明和摄像头数量。纽约的一项对照研究表明,充足的照明可以将夜间犯罪率降低39%,这是低成本抑制犯罪的好方法。

比如说,我们可以增加公共空间女厕所的数量以及配套的母婴设施,为女性提供安全、温馨、便捷的卫生区域。2021年,长沙市在其《十四五规划》中,就首次提出了建设“女性友好型城市”,该规划不仅提出要在公共场所增加女厕所,实现女厕与男厕比例不小于2:1,还鼓励有条件的酒店、餐厅设置女性专用楼层、女性专区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我们可以建造适合妇女聚集,方便她们生活的地方。由于女性通常承担了更多照料家庭的劳动,常常奔波于送公司、家、超市、学校等多个地点,所以为每个社区提供幼儿园和日托中心,在每个街道开发配套的便利服务,可以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让她们不必绕路或者推着婴儿车、轮椅走在凹凸不平的狭窄小道上,增加安全风险。

……总之,想要增强女性在这个社会上的安全感,降低城市犯罪率,我们有太多能做的了。

无论是加强对男性不要成为施暴者的相关教育、严惩犯罪人、提高性犯罪的成本,还是从性别视角入手去建设城市、考虑女性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与安全需要、拒绝受害者有罪论,都是可以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更健康的有效之策,都比把问题推在女人身上有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始终认为,一个只会提醒女人小心青纱帐的社会不会好,让女人不用怕青纱帐的社会才有希望。有责任感的媒体和大V应该带头关注问题的症结所在,推动有效的公共讨论,改善使女性易受侵害的客观环境,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女性在公共空间的安全问题。

毕竟一座真正安全的城市,需要人人都感到安全,“青纱帐”应该是承载自然之美的地方,而不是女性恐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