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西审计厅对高校2020-2022年专项资金使用结果的审计披露,一所广西高校三年累计获得1.31亿财政补贴,实施862个科研项目,但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却是0。

也就是意味着,这1.31亿元的科研项目拨款全都打水漂了。

大家乍一看可能觉得1.31亿元是个挺大的数,但是对于科研的投入来说,这并没有多少,更何况还是三年,支撑800多个项目。

就算没有完成市场转化,那也生产了很多论文、专利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中国人民大学的沈健老师2019年在“知识分子”这个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美国差距有多大,问题在哪里?》,里面对中国和美国的科技转化率进行了测算,发现中国的成果转化率只有6%,而美国的为50%-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中美发明专利授权排名前10高校数据对比(亿元)

在文章中,沈健老师提供的这张图片的数据很有意思,虽然数据是2018年以前的,但也能反映一些问题。可以看到,中国前10的高校每年的科研经费都比美国前十的低,但是我们所生产的专利数量却远远高于美国的。

上过大学的朋友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是因为国内有太多的专利和论文是注水的,为了发表而发表,这一类的科研产出,除了能帮助学者自己攒评职称的工分之外,毫无用处。

国内一些大学教授经常在酒桌上吹牛说今年又发了一百多篇SCI,其实如果深究下去,就会知道这些论文大多数是他学生写的,只是挂了他的名字,或者是其他学者出于“人情”的考虑,给他挂了几篇文章。他自己很有可能连这一百多篇论文的题目都认不全。

我再说点悲观的,其实很多国内学者及研究生发的论文,可能除了题目和研究方法的用词跟国外是一样的,但是里面的东西,却差的太远了。

说的委婉一点,这是因为基础研究不足导致的,但是什么是基础研究呢?是数学学科,还是本科生的教育?

我一直有个观点,有相当比例的国内的学者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其实跟官员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就算不当公务员,也是“仕”,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和资源,比如有资格录取研究生,可以去审批别人的项目,有签字的权力。

所以郑强教授这样的,也是个“正厅级”。国外教授就没这些,而且对学术道德、师德都管的很紧,一旦发现学术造假,发现有跟自己的学生上床搞对象的事,那职业生命肯定就完蛋了。但是国外的学者从人格上,也相对更加独立,见到华尔街的高层和政客不用低头哈腰。

连国内C9院校在科研成果的注水上都这么严重,更何况广西一个高校呢。

关于科技转化,我自己有一个很个人的观点,那就是世界上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只要你愿意,一定是能转化成金钱的,如果转化不了,只能说明你这个东西没有价值。包括数学,哲学,考古这些看似“没用”的学科。

大家还记得何赛飞对传统戏曲的抱怨吗,说国家组织了一帮人评奖,花了很多钱,用了很多时间,但是到了最后,这些获奖作品大家却看不到,没有流入到市场。戏呢,钱呢?

其实就让这些获奖作品流到市场上,依然也不会有太多人看,赚不到什么钱。国家给戏曲行业评奖,还能拨一些款呢,老艺术家们还能分一分,要是真给你市场化,那年轻演员很可能一个月连1500都发不出了。

传统戏曲的情况,跟国内的学术界很类似。其实很多国内的高校老师都是水利工程专业的,因为只会写水文,码报告,做PPT,别的什么也不会,你让他们去市场转化去,怎么转化?农科院辣条?

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最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案例就是联想了吧。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仗着清北两个顶级学府的资源,不也因为经营不善而宣布破产重组了吗。

高校科技转化率低,实在是因为太多的研究成果根本不值得转化,也没有转化的条件。

好不容易倒腾点东西,还要担心被同行剽窃,要担心企业给你转化走了,就成了企业的了,也担心,明明是别人侵犯了你的利益,但是由于我们对于失信行为的处罚太轻了,导致侵犯者更加肆无忌惮地抄袭。

而且就算你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又如何,不还是见到处长直不起腰板吗?

为了真正提高国内学术研究的质量,提高科技转化率,我觉得有三件事必须做,而且不分先后。那就是人格的独立,放松的环境和诚信的环境。

没有这三条,就算效法美国的《拜杜法案》,或者弱化唯论文论,都无法从根本上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