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研期间,一个很有经验的朋友指导我,“治学先治史”。于是我没怎么理会常规的综述训练,找了很多学科史的书籍,如《数学史》,从结绳记事、希腊罗马开始。我读的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就迈出了很多弯路。等我反应过来,已经到了研三,只好承认我那个朋友是个混蛋。于是放下读到一半的《维特根斯坦传》,等毕业以后再说。

其实读读人物传记挺好的,但是质量好的传记太少了。尤其国内人物传记市场滥竽充数的太多,教你五分钟读懂曾国藩、胡雪岩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是科研圈的,要我只推荐一本传记的话,我毫不犹豫会推荐:西尔维娅·娜萨写的《普林斯顿的幽灵——纳什传》。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写作方式。西尔维娅·娜萨用非常精确、克制的语言,表达不被看见的孤独和情感。一共600多页,我读了四遍。

后来有导演根据约翰纳什的故事,拍出了《美丽心灵》电影。丘成桐来华演讲提过这个段子,说纳什看了这个电影,也很感动,然后不解地说:哎,这个人是谁啊?

所以《美丽心灵》相比《普林斯顿的幽灵》,还是有点太煽情了,前者毕竟是个商业片,要服务眼泪。

你在读《普林斯顿的幽灵》的时候,会有一种很爽的感觉。男主纳什天生超群智力,不断克服数学难题,战胜权威人士的刁难,升级打怪,最终斩获诺贝尔。我相信,每一个立志搞科研的,都幻想过自己能得个诺贝尔,最好一次得五个,蝉联五年,然后在斯德哥尔摩讲台拉屎。这也很爽,写网文的朋友可以参考这个创意。

但是只从“爽文”的角度解读《普林斯顿的幽灵》,显然是对这本书很大的亵渎。

比起纳什的天赋神力,性取向的暧昧和在科学圈的八卦绯闻,其实我最在意的还是纳什晚年的故事。就是他得了病之后的事。英雄迟暮、美人白头,最让人唏嘘。纳什得病之后,其实已经没什么能力搞数学了,整天幻想自己能收到外星人的信号,家庭生活也很不和谐,同事关系也不融洽。

可是普林斯顿从来没赶走纳什,依然给他一个办公室,让他有地方可去,也有钱拿。当时电脑刚普及,老纳很喜欢在机房玩电脑,跟电脑下棋。但是电脑资源稀缺啊,全普林斯顿也没几台电脑,校领导一咬牙,还是给纳什开了一张不限时的机房卡,让他可以进去随便搞。

校园里有意气风发的大学生看见伛偻的老纳,就在后面嘲笑他,说看,这就是书呆子的下场。纳什的同事听见了,骂那些小年轻:闭嘴吧,你们这些垃圾,纳什风光的时候,你们不知道在哪里吃屎呢。可能我忘了原话了,请读者自行查证。

最后说说书中写的三个非常动人的小细节:

第一幕:韦布尔通知纳什得诺奖那天,他们约在教师俱乐部。在俱乐部门口的时候,老纳站住了,犹豫说“我可以进去吗?”他没有把握,“我不是大学的教师”。这一幕深深震撼了韦布尔。

第二幕:在迪克西家里,老纳跟儿子约翰尼下国际象棋。纳什水平“中等偏下”,第一次,纳什悔棋了,约翰尼选择原谅。没多会,纳什再次悔棋。约翰尼说“爸爸,如果你继续这样悔棋,你就会赢了。”

纳什说:“可是当我和电脑下的时候,我总是可以悔棋的。”

约翰尼抗议:“可是爸爸,我不是一台电脑,我是个人!”

第三幕:诺奖揭晓那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在范氏大楼,纳什发表演讲感言,他说“希望获得诺贝尔奖可以改善我的信用评级,我实在太需要一张信用卡了。”

如果这本书你从一开始读到最后,你会发现早年的纳什真是狂的没边,到了晚年,他害羞的时候又是如此迷人。所以求知之路通向谦虚,而非强势。你知道的越多,越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觉得当纳什听说自己得诺奖的时候,心中一定一万个不相信,他会反复地想,“我C,这是真的吗?”

知识分子的下场就是孤独,这没什么不好。所以牛顿晚年沉迷炼金术,也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