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九路马堡》

若非看了《人物》公众号发的《城堡里的马原》,我都不知道著名作家马原的小儿子马格死了。

几年前,在《文学的日常》上看过这个肉嘟嘟的小男孩,十二三岁,有孩子的气质,天真、淳朴。

后来看到马格在《青春》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我的爸爸马原》,当时还鄙夷过一阵,心想这厮假以时日,很可能会成为贾浅浅第二啊。

没想到,马格竟然去世了。

看了《人物》的报道,马格死于一种罕见病马凡综合征。需要给心脏动手术。但是马原在医疗这块很顽固,认为心脏和脑子都不能动,所以一直没带马格去治疗。或许这是原因之一。

谁知道呢,也可能确实如马原所说的,就算治了也治不好。

马原对待他自己的癌症也是这个态度,除非万不得已,就不动刀子。他偏信神秘主义,宁可去海南喝泉水来净化身心,也不愿在上海找个肿瘤科的主任看看。

这是马原的人生选择。

但是马原显然也把这种对于现代医疗的不信任,以及对于现代教育的不信任强加到了儿子马格身上。

马原不让马格去看医生,经过妥协之后,也仅仅让马格吃点中药。

而且马原也不让马格去上小学,因为觉得那个没用。

马原认为,相比之于学校教育,见识更重要。

其实郑渊洁也有这样的看法,他做的比马原还极端,自己编教材,一天也没让儿子上学。

我认为马原在像完成一个作品一样去培养他的儿子马格。

这并非是什么私心,而确实是马原理解世界的方式。

假如马原不这么干,他就不是他自己了、如果他让儿子马格一样,去接受医院的手术,去学校接受教育,如何凸显他创作者的价值呢。

马原在亲子关系上确实是有这种迷思,这是他的自由,谁让法律规定他是马格的监护人呢。

尽管人格志老师认为马原只是太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信仰中了,他有自己的神,所以无神论者理解不了这些。

但我觉得肿瘤就是肿瘤,心脏病就是心脏病。

术业有专攻,马原在创作领域独树一帜,但是在幼儿教育、医疗这块其实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马原的问题在于太自大了,不愿意接受其实有一些规律就是客观存在的。

比如相比之下,西医就是更加客观。各种指标一目了然,该吃什么药,该做什么手术,都有办法。

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作家和艺术家都跟马原似得一种淳朴的神秘主义倾向。

比如得过抑郁症的骆以军,就老老实实地说,抑郁症就是跟血清素不足有关,所以只需要听医生的话,按部就班接受治疗就好了。

如果作家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就能治病,还要医生干嘛呢。

其实中文作家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情怀有余,但是思想不足。

作协中有相当比例的混子,以为爬个山写个游记散文,就能冒充大师了。殊不知,这是一种很自大,很丢人的体现。

马格死了。

就算马原充满诗意地写道“马格没出任何意外,没有任何痛苦。是上天突然接走他。”

“看,我们马格和菩萨在一起。”

可是,马格还是死了。

死的时候不可能没有任何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