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2次飞行任务。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航天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多种学科的进步共同支撑着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其中空气动力学研究被誉为飞行器设计的“先行官”。航天事业每一次进步的背后,空气动力学研究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航天强国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加快空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和自主创新步伐,为航天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怀“国之大者”,强化战略导向。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要始终把握好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把握好科技创新规律和企业发展功能定位,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攻克“卡脖子”难题,不断在前沿探索中研究新问题、推出新举措、取得新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大要素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航天空气动力学的创新需要大量研究数据作为支撑,“数据驱动”是必要手段。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实现研究数据在生产、存储、共享、分析等各环节的联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才能持续增强人才效能、释放创新红利。探索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创新平台和制度机制,从政策条件、院管课题、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基础研究稳定支持;通过学术技术带头人提名机制、型号项目负责人选拔机制、课题负责人选聘机制、重要任务“揭榜挂帅”机制把骨干遴选和识别出来,给予相应奖励,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实践证明,人才有活力,就能为创新注入充沛动能。

培育创新文化,强化精神引领。文化是推动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在拼搏攻坚中,中国航天人培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用好精神文化资源,发挥榜样带动作用,有助于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勇毅前行。

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写就了壮美篇章,也必将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飞”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