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003年5月,莫斯科的喧嚣有所缓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接待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客人。

一位名叫阿廖沙的退役航天工程师前来申请中国签证,并表示签证有效期越长越好。

“刘少奇是我爷爷,我想去中国定居。”只见他如是说。

签证官的目光不禁在疑虑与不可思议之间徘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前这个俄罗斯男人,怎会与刘少奇血脉相连?

他的身世之谜,又该从何处解读?

血脉亲情

1939年,日军的铁蹄伴随着战火不断侵蚀着中华大地。

日寇当前,我党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特别组织了一批孩子远赴苏联深造。

作为刘少奇之子,刘允斌年纪轻轻就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为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建家园贡献力量。被送往苏联这一年,他才十五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刘允斌成功进入莫斯科钢铁学院深造,专注研究冶炼技术。

那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钢铁工业的发展显得举足轻重。

刘允斌的目标就是学成归国,为祖国工业化的短板找到解决之道。

可在1949年,随着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对抗逐步升级为核力量的对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允斌意识到核武器不仅代表着毁灭性的威慑力量,更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底气与尊严的重要象征。

触及这个认识,刘允斌的内心生出了新的抉择。

他从钢铁学院毕业后,又考入莫斯科大学攻读核物理学的研究生。

他的志向不再仅仅局限于工业金属的光辉,而是要探索组成这些金属的微观粒子——原子核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刘允斌与一位充满魅力的苏联女性玛拉坠入爱河,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大女儿索尼娅的出生为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不久后,小儿子阿廖沙的诞生更是完善了这个四口之家。

1955年,刘允斌凭借卓越的能力直接加入莫斯科化学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一职。

苏联方面认为刘允斌既已在苏联有了自己的家庭,且工作稳定薪资优渥,他必定会留在苏联,为苏联的科研事业继续贡献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再优厚的待遇,也无法抹去刘允斌心中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感。

他清楚他的根在哪里,他的智慧,最终还是要用来点亮祖国的天空。

1957年,刘允斌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即刻投入到了原子弹研制的重要使命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中国在原子能领域基本上还是一张白纸,能够掌握相关深层知识的科学家寥寥可数,刘允斌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挑战重重。

历经无数个不眠之夜,刘允斌带领团队终于在错综复杂的计算中找到了最优的运行策略,成功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系列的成就,不仅稳固了热核材料的生产基础,更为1964年中国首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以及1967年第一颗氢弹的试验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允斌的贡献,为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俄国生活

回国之后,刘允斌虽投身于工作,但也会在夜里思念远在苏联的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在国家大义面前,小家之利不足挂齿。

对家人的牵挂,只能化作信纸上深深的墨迹,字字句句都透露着无尽的想念和歉意。

在阿廖沙儿时记忆中,父亲的身影如同远方的星辰,朦胧而神秘。

他总会羡慕那些有父亲陪伴在身旁的孩子,每当看到其他人的爸爸陪着他们尽情玩耍,他内心深处汹涌的思念似惊涛骇浪般要把他掀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命运的捉弄往往是那么的残酷。1958年,长期的分离让原本就脆弱的婚姻关系雪上加霜,玛拉选择了离婚,带着阿廖沙和他的姐姐留在了苏联,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成为了两国间厚重的隔阂,也无情地割裂了这个家庭最后的联系。

信件不再来往,父亲的消息如同远去的烟云,渐渐淡出了阿廖沙的生活。

但阿廖沙的人生犹如其父的影子,悄无声息间也绽放出同样耀眼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莫斯科航空学院。

毕业之后,阿廖沙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被委以重任——加入苏联航天指挥中心,进行航天科研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苏联的航天项目常被严苛的政治气候和经济困境所影响,但无论是辉煌时期的载人航天飞行,还是后来环境恶化下的空间站建设,阿廖沙都亲历了航天史上的每一个波澜壮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经历,为他赢得了无数荣誉,让他的名字与苏联航天的黄金时代同频共振。

1991年,苏联解体。

虽然国家更替,但阿廖沙以其出色的航空工程技能,在新生俄罗斯占有一席之地,继续用他的智慧服务于国家的航空事业,被誉为航空界的宝贵财富。

可就是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航天工程师,内心深处却掩藏着一个秘密——他想回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在1960年,刘少奇访问苏联期间,他特意安排了时间与阿廖沙会面,这次会面也是他们唯一的一次见面。

当两人首次见面时,刘少奇温柔地亲了小阿廖沙的额头,同时还为他和他姐姐带来了精心挑选的玩具,这些细节深深地铭记在阿廖沙的心中。

这个珍贵的瞬间被定格在一张照片里,是阿廖沙心中关于爱与和谐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的生活中,无论他走到哪里,这张照片都是他永远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

成长过程中,阿廖沙开始逐步理解爷爷在中国革命中作出的贡献,知识与岁月赋予了他更深层次的崇拜,对于那位伟大的爷爷,他的心中充满了敬畏。

他想回到中国,他想去看看父亲和爷爷生活过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他向俄罗斯当局递出出境申请,但政府以他的身份特殊,不得随意离开俄罗斯为由驳回了他的申请。

但阿廖沙太想回到中国了,他直接放弃了自己航天工程专家的身份,退出俄罗斯航天局。

可俄罗斯当局还是不放人,一气之下,他将俄罗斯有关部门告上了法庭。

寻根之旅

1998年,刘少奇百年诞辰到来之际,中方向阿廖沙发出了邀请,期望他能回国参加纪念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封重情重义的请柬却被俄罗斯当局截留了。

阿廖沙满怀欣喜递出的出境申请也被驳回,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是阻碍他回到中国最大的枷锁。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选择——提前退役,毅然放弃了在俄罗斯的光明前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阿廖沙的去意已决,俄罗斯政府做出决断:要求阿廖沙在俄罗斯境内再度过五个年头,只有在这五年的观察期满,且阿廖沙证明自己忠诚可靠之后,才能获得返回中国的许可。

2003年,阿廖沙如愿申请到回到中国的签证。

踏上中国的土地,阿廖沙首先驱车前往了他心中神圣的地方——湖南宁乡,爷爷和父亲的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刘少奇纪念馆里,阿廖沙慷慨地捐献了自己珍藏的历史资料和家族照片,是这些照片和文件让他远在俄罗斯有一份情感寄托。

这趟寻根之旅触动了阿廖沙内心最深处的波澜,他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不仅承载着中俄血脉的融合,更肩负起促进两国友好交流的重任。

回到俄罗斯后,阿廖沙说服自己的家人和自己回到中国,让中俄文化交流的拥有无限可能。

在家人的支持下,阿廖沙一家现在已在广州安家,获得了中国的永久居住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落户的十余年里,阿廖沙既经营着自己的商贸企业,又致力于中俄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倡导,他的参与愈发积极,不断在促进中俄友好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阿廖沙通常以中文名"刘维宁"参加活动。

对于自己的中文名,他不仅有着莫大的自豪感,还经常向人们解释这个名字的深意——它与刘氏家族的辈分有关,表示他所在的这一代人均以"维"字为辈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廖沙的故事,是历史与未来交织融合的生动诠释。

他将刘少奇革命精神的火种,通过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续写辉煌。

这份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追求卓越、勇于担当、促进国际友好与合作的强大动力。

他的精神,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时代精神,引领着人们走向更加开放、包容和互联互通的未来。

参考文献

黄昌成. 阿廖沙的广州生活[J]. 小康(中旬刊),2015(4):48-49.

徐清,周会霞. 刘少奇孙子阿廖沙的中国情结[J]. 大社会,2015(4):58-61.

刘少奇孙子阿廖沙:在俄罗斯数十年从不提起祖父[J]. 中国故事:专栏版,2015,0(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