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高耀洁的采访,你会很难将她定位为一个传统意义的学者。

因为她太容易情绪化了,当她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她的情绪会非常激动,你会担心,她在下一秒很可能会哭出来。

高耀洁说的是方言,咬字具有亲和力。

她的一生,诠释了马尔克斯所说的“活着为了讲述”的理想。

这让我想起,高耀洁一开始在读大学的时候,报考的其实是中文系,但是莫名其妙,却误入了医学。

与那些艾滋病的名家相比,高耀洁资历不太够,但是她有悲天悯人的个性,而且有说真话的勇气。

在之前的演讲中,高耀洁说,“一个人不讲可以,但你不要说瞎话”。这句话可以送给很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有太多的学者,普通话说的比高耀洁流利多了,但是他们张口就是假话。这也恰恰印证了高耀洁的可贵。

高耀洁还是“200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获得者。颁奖辞这样写道:

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着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项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缕缕的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晚年的她,去了美国,希拉里也去看望过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耀洁不贪图于物质欲望,每个月只要几百美元就可以生活,一个人住在一个一室一厅里面,每天都在坚持工作。

但是由于高耀洁性格过于刚毅,所以她的孩子跟她的关系也出现了疏离。

但是高耀洁依然坚持着讲述她看到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她一个人的战斗,她清楚地看到过很多血淋淋的苦难,她也经历过太多的无可奈何。她深知,作为一个医生的无力性,但是她觉得,她可以把事情记录下来,起码可以留给后人。

在我看来,高耀洁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因为她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而且她太明白自己的局限性了。

为了实现理想,高耀洁背井离乡,选择很孤独的去面对深夜,面对往日的回想,即便她需要承受亲人的不解,她需要面对巨大的心理煎熬,但是她依然去做。

现在像高耀洁一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相反,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越来越多了。

大家太明白哪些话是“安全的”,哪些话是“有好处的”。

当假话盛行的时候,真话的声音就听不到了。

高耀洁为了说真话,其实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她很可能就是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搭在里面了。

她自己的家人不理解她,她肯定有很大的痛苦。

但是高耀洁依然坚持,我想她是为了那些在她眼皮子底下,想要生存,但是却活不下去的同胞和生灵。

她没有辜负自己的良知,她用自己的笔在怀念那些受难的同胞。

现在高耀洁走了,我们也应该怀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