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农业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先进典型,董加耕便是其中的一位。

但与多数到农村去的知识青年不同,董加耕高中毕业后,本可以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深造,可他却在升学志愿上填写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大字,要求到农村去。

学校老师和他的亲朋好友听后都纷纷反对,质疑之声接连不断,然而董加耕没有动摇,依然坚持劳动光荣的想法,毅然回到了村里。

周总理接见先进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接见先进典型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不怕吃苦、不改初衷、不图名利,和村民们一起劳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着国内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和其他一些地方媒体对董加耕事迹的报道,使他迅速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甚至毛主席还专门请他吃过饭,一时备受瞩目。

转眼间,当年那段激动人心的峥嵘岁月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如今的董加耕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当时他在农村劳作期间又干出了哪些成绩呢?

董加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加耕

关于劳动模范董加耕的故事,要从他放弃上北大主动回乡时讲起。

“回乡务农,立志耕耘”

董加耕,原名董嘉庚,于1940年2月14日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县葛武乡董伙村的一户贫民家庭,因为当时国内动荡,他从小就在家中帮父母干农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上小学。

董加耕虽然上学比一般同龄人要晚许多,可他天资聪颖又十分努力,学习成绩很快就在班里名列前茅。

董加耕对学习特别是文学很感兴趣,为此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更加刻苦,希望能考上一个好的高中,以便日后考取名牌大学,果然有志者事竟成,1958年秋,董加耕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龙冈中学。

龙冈中学近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冈中学近照

在学校里董加耕表现积极,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在学习,别人在吃饭的时候,他边吃边学,就连放假回到家务农的时候,他在劳作之余也会拿起几本书看,老师和家长们都对他的期待很大。

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董加耕就被学校推荐入党,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而且在学校还连续担任班长和团支部书记的职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校标兵。

1959年,盐城市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锐减,在一次暑假回家期间,董加耕目睹了村里田地大幅减产的景象,而他也因此经常饿肚子。

当时的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农民

此时的董加耕心里的梦想第一次出现了转变,他开始想要为农村做点什么,他迫切地想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为此,他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关注农业的发展情况。

一年以后,党中央发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董加耕看后深受鼓舞,他决定毕业后回到农村去,但他还没有彻底转变态度,因为当时他的学习成绩足以确保他考入顶级高校,所以他很犹豫。

当时国家号召全国人民努力进行生产自救,学校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董加耕在学习中,更加深刻认识到了农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此时他要回农村去的意志渐渐占了上风。

1961年,董加耕即将高中毕业,在一次毕业考试中,他以各科平均96分以上的成绩在同届毕业生中遥遥领先,为此学校决定保送他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深造,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宣传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宣传画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董加耕却在报考志愿书上写下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大字,当这份志愿书送到校长办公室的时候,校长大吃一惊。

随后,学校校长和董加耕的各科老师纷纷当面劝他再考虑一下,就连他的母亲也含泪说道:“孩子,你还是去上大学吧,回到农村能有什么出息?”

不仅如此,董加耕的女朋友也主动来找他,不满地对他说道:“你是不是傻,农村那地方有什么好去的!”

面对这些质疑,董加耕没有改变决心,因为到农村去是他早已深思熟虑的结果,为此他一一对反对的声音做出了解释,尽管此后不久他因为到农村去无奈地与女朋友分手,可他仍然没有后悔。

董加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加耕

这年五四青年节那天,董加耕毅然离开了学校,在临行之前,党支部书记握着他的手热情地说道:“既然你准备好了,那就去吧,这时一条战斗的道路,一条光辉的道路,希望你能初衷不改,奋斗到底!”

就这样,21岁的董加耕带着学校送的一把锄头和一支笔回到了家乡,被安排到董伙大队第四生产队工作,为了表明参加劳动的决心,他亲自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加耕”,取在农村加倍耕耘之意。

这样的“呆子”越多越好

这样的“呆子”越多越好

“董加耕要回来了,董加耕要回来了!”他还在路上的时候,董伙村的村民们就得知了他回村的消息,村民们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这件事。

“我就知道他一定会回来的,从小就看着孩子喜欢劳动。”

“他回来是对的,要是都去读书了,以后田还怎么种!”

当时的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农民

“上大学才能有出路啊,他干嘛要回来,留在村里有什么前途。”

尽管村民们意见不一,可他们还是提前在村头拉好了标语“欢迎董加耕回家”,毕竟不是哪个读书人都愿意来农村的,况且他还是自己村的人。

董加耕回到村里以后,发现困难比他之前预想中的还要多,当时农村没有机械,田里的活基本全靠双手去干。

不仅如此,当时董伙村还有很多的沤田(终年积水的田地),人一下去,泥水经常没过膝盖,别说劳作了,就连移动都很艰难。

沤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沤田

当时生产队的队长劝董加耕不要下田,先换个稍微轻松的活干,董加耕却径直走到了田里,并且朝着队长大声说道:“我回村不是来享乐的,没有被特殊照顾的必要,你们能吃的苦,我一样能吃!

十几天后,生产队的队员们发现董加耕的工作进度已经和他们相差无几,甚至还超过了一些做得慢的。

原来从董加耕第二天下田开始,他就是队里每天开工最早,干到最晚的那一个,因为之前就有过干农活的经历,他一旦上手,很快就会掌握相应的技巧。

董加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加耕

村里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因为觉少,白天通常都会一大早就起来,他们经常看到正扛着锄头向田里走去的董加耕,大家都对这个年轻后生很是赞赏。

这年秋天,村里粮食刚刚抢收以后,天上就下起了连续不断的阴雨,而此时董加耕正在看管这些粮食。

抢收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抢收粮食

为了确保粮食的安全,董加耕没日没夜地守在这里,哪里有渗水的可能他就及时用砖头进行加固,当时村里地势低洼,而雨又不停地下,路面出现了大量的积水。

眼看存有粮食的一间屋子即将坍塌,董加耕见状虽然着急却也十分冷静,他飞快地转动着脑筋,思考解决的办法,突然灵光一闪,他想到了主意。

当时村边遗留着早年间弃置不用的风车,风车用木板加固,于是,董加耕一个箭步冲了出去,然后冒着大雨迎面爬到风车上面,紧接着拆下了加固风车的两块木板,又赶紧跑了回去,急忙用木板抵住了墙体,一番操作之下,近万斤的粮食被安全地保护下来。

而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董加耕24小时盯在这里,饭菜都由家里给送来,即使风雨很大家人无法前来的时候,他宁可饿着肚子也没有动过仓里的一粒粮食。

70年代的粮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0年代的粮所

有一次,他的妹妹冒雨赶来,着急地对他说道:“哥,你快回去吧,家里的房子都快要被雨水冲塌了,别管这里了,快回家帮忙。”

董加耕激动地说道:“妹子,你先回去吧,注意安全,哥可不能走,这些粮食可是咱们村的希望!”

雨过天晴以后,董加耕和两名社员一起到镇上向国家交公粮,因为一来一回需要好几天的时间,董加耕提前从家里准备好了往返的口粮,吃过早饭后便和他们一起出发了。

一行人护送粮食在路上走着,到了中午该吃饭的时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董加耕就拿出了自己准备好的口粮,正准备吃,一旁的两个社员大笑道:“你是不是呆啊,怎么还带口粮来了呢?”

董加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加耕

董加耕一脸疑惑,不解地问道:“路途这么远不带口粮吃什么,总不能饿着肚子吧!”

只见两名社员一同指着车上的粮食,略带嘲讽地说道:“真不知你是装傻还是真笨,这不是粮食嘛,随便吃,反正少一点又没人知道。”

董加耕听后心里十分愤怒,但还是耐心地劝道:“这是要交给国家的粮食,可不能私自享用啊,正好我带的口粮多,你们如果饿了,可以吃我的!”

在董加耕的劝说下,那两名社员也没有动车里的粮食,最终三个人成功将其安全送达,因为董加耕的积极表现,不久后就被公社评为“模范社员”。

1962年4月,董加耕因为作为村里极少数的文化人,被公社群众一致选为生产队的会计,看到大家都选自己,董加耕虽然还对生产队的会计工作不熟,但他还是下定决心要好好干,一定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当时的劳动模范,非董加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劳动模范,非董加耕

董加耕担任会计以后,一向公正廉明,严于律己,一次,他去镇上为公社买东西,回来的时候兜里恰好还剩几毛钱,她的母亲为他洗衣服的时候发现了,还以为这是儿子的工资,顺便就拿这些钱去买了几袋盐。

此时,董加耕刚回到社里,在对账的时候发现少了几毛,他仔细地回想着每一笔花销,很快就想起了剩下的钱被他发在了上衣的兜里,于是他赶紧跑回家里,看到院子里的绳上正挂着他的衣服,他知道是母亲给她洗了。

于是,董加耕赶紧跑到厨房问正在做饭的母亲钱去哪了,母亲把买盐的事告诉了他,他知道母亲情有可原,但也绝不能因此花集体的钱,尽管只有仅仅几毛钱。

当时,董加耕一心为公,多余的工资都给村里困难的人家了,家里一分钱也没有,正好早上家里的老母鸡下了几个鸡蛋,他就拿着鸡蛋卖出钱把空缺给补上了。

当时的人民公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人民公社

可即便如此,董加耕还是觉得自己给公社造成了麻烦,便主动向社长说明了情况并且请求处分,一旁的社员听后,纷纷笑着说道:“加耕啊,你这就有点呆了,既然都把钱补上了,还这么较真干嘛。”

社长听到大家的话后严肃地说道:“加耕同志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近很多人都说他呆,但我觉得这样的‘呆子’越多越好!”

参加毛主席的“生日宴”

参加毛主席的“生日宴”

董加耕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十里八乡,这年8月,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目标始终如一》的文章,分六个部分详细介绍了董加耕从放弃上北大到主动回家乡再到踏实劳动,无私奉献的全过程。

此后,全国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董加耕的事迹,特别是《人民日报》在1964年3月20日还特别指出“董加耕所走的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应该走的路”,从此,董加耕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先进典型。

董加耕事迹的相关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加耕事迹的相关报道

名声大了,采访的人多了,董加耕的能力自然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的职务越来越高,但无一例外,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地适应,而且都能按时完成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

1964年12月,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先进典型被邀请参加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董加耕还担任了人大代表主席团执行主席,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26日,正值毛主席71岁的生日,为了进一步塑造典型、沟通思想、加深感情,毛主席亲自邀请了董加耕参加当晚的聚餐,要知道主席上一次在生日当天请人吃饭还是在延安的时候。

这天晚上,周恩来总理亲自带着董加耕来到了晚宴现场,在座的不仅有陈永贵、邢燕子、王进喜、钱学森等各行各界的典型代表,还有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等众多国家领导人,这让董加耕受宠若惊。

周恩来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总理

董加耕刚到了现场,毛主席就请他在自己左边就座,并且笑着和他说道:“你就是董加耕同志啊,我可听说过你写的‘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忧天下’,志向很大嘛,国家就需要像你这样有干劲的青年。”

“毛主席就坐在自己旁边”董加耕越想越兴奋,面对主席的问候,他竟激动地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好连连点头。

董加耕坐下后,毛主席热情地问道:“你今年多大了,读了几年书?”董加耕看到主席这般热情,也不再扭捏,自信地回答道:“主席,我今年24,读了12年书,高中毕业。”

毛主席笑着说:“好,正是大有作为的年纪”,随后,毛主席又问候了同座的邢燕子、陈永贵等人。

毛主席(左一)接见董加耕(左二)等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左一)接见董加耕(左二)等典型

过了一会,饭菜端了上来,为了避免浪费,这次晚餐采用的是分盘制,即给每人分别上一盘菜,如果碰到不喜欢吃的就换一盘,可就在这时,董加耕大吃一惊。

只见第一盘菜竟然先端到了他的面前,董加耕心想自己这哪里受得起,便急忙把盘子亲手端到了毛主席面前,激动地说道:“主席,您先请!您先请!”

毛主席此时和大家坐在一起非常开心,没有推辞,还主动地和董加耕说了一句“谢谢”,这让他更加高兴。

毛主席的胃口很好,吃了很多,期间还不断给一旁的董加耕添饭夹菜,两个人还闲聊了一会,董加耕非常开心,并把这段经历称之为“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以后每每想起都激动不已。

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席间,大家聊得都很愉快,不过和主席说话最多的还是董加耕,而在晚宴结束的时候,主席还亲自给每个人送了一个苹果,第一个就送给了董加耕,以至于日后媒体上普遍称董加耕为“主席寿筵上的头号客人”。

董加耕被毛主席和蔼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他一直都把毛主席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和偶像,经常在工作之余学习毛泽东思想。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的时候,他还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被特许在毛主席身边守灵七天七夜,以此表达对毛主席的缅怀和不舍。

不移其志,无悔其心

不移其志,无悔其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置身时代大潮,董加耕丝毫没有落伍,一直奋斗在第一线。

1987年,董加耕调任盐城市郊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身份变了,岗位变了,可他一心为民的初衷没有改变,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转变广大农村人口的发展观念。

董加耕(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加耕(右)

当时农民的思想还很闭塞,几乎很少与外界接触,为此董加耕多次下乡进行实地演讲,宣传企业的好处,并且还亲自编写了一首《乡镇企业之歌》。

乡镇企业……适逢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工农结合,繁荣城乡,这是你的目标和方向。历史的机遇,千载难逢,大地的缘分,情深意长。愿为之默默奉献青春的青年,成为新时代农民的脊梁。

此后,董加耕更是亲身走访了多个新建的乡镇企业,结合他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坚求企业所求,努力在为企业办实事上下功夫”的总体思路,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了前进的保障。

改革开放之初,大家对企业还很陌生,更不知该如何经营,一些新建立的企业总摆脱不了过去的影子,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董加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加耕

为此,董加耕亲自组织当地的一些青年和企业代表主动到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学习经验,并专门请了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来当地进行指导,而他本人在工作之余也每天都坚持学习,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当地乡镇企业的生产总值就增加到了100亿以上。

8年后,董加耕因为成绩突出全票当选为盐城市郊区政协副主席,不久后又升任盐都县(后改为盐都区)的政协主席,离开企业局的时候,部门的领导纷纷为他送行。

董加耕临走时也感到不舍,但他必须离开,“祖国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已经成为了董加耕和那个时代多数知识青年心中的坚定信念。

2000年,60岁的董加耕老人在盐都县政协主席的任上退休,如今的他和老伴过起了平凡的生活。

董加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加耕

值得一提的是,董加耕的老伴郝红銮正是他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认识的,也是一位知识青年,两人有着相同的理想,相濡以沫,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