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洲的四分五裂相比,中国为什么能统一?5个人贡献最大

在世界版图上,中国和欧洲的领土差不多大,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时候都出现过大一统的帝国,中国时秦汉,欧洲时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可以说在两者在同一时期是旗鼓相当的。

然而历史的走向从此处开始分叉,汉末分三国,后来晋朝虽完成一统但时间不长,之后陷入黑暗的南北朝分裂时期,隋朝再次一统后,直到现代基本上一直处于一统的状态,而欧洲自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编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了地理因素外(欧洲的东南部是开放的,而中国的东南部是封闭的),还因为中国出现了很多位对统一有关键贡献的历史人物,其中尤以这五位为甚。

第一位:齐桓公

众所周知,中国从春秋战国能够走向统一的直接原因是秦始皇灭六国,建立大秦,这当然是无比正确的。

但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秦始皇会有统一六国的思想和概念,难道仅仅是因为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吗?

原因当然不是如此简单,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某个因素的客观要求,也可以说这个客观要求已经使“统一”的概念深植在东方六国君主的脑海中,就算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也会是齐始皇、魏始皇,而这个客观因素就是黄河水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早在大禹治水时就已经严重困扰着黄河沿岸的氏族、部落。人民渴望有一个强大的、稳定的、统一的政权来消除黄河水患。而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就是春秋第一霸——齐桓公。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史称“葵丘之盟”,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

其中就有一条,黄河水患严重,一个诸侯根本就没有力量单独进行治理,盟约约定要一起协调治理黄河水患,而且明文规定严禁将水祸引向别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这个盟约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使黄河沿岸的百姓享受到了实惠。

但随着齐国的衰落,这个盟约也渐渐名存实亡,但这个黄河治理的黄金时期却一直被铭记,从此任何一位志存高远的君主都会把统一黄河两岸当做自己的使命,而且这也符合人民的愿望。

可以说,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与恶劣的水利水文环境之间的矛盾成为促进统一的催化剂。

反观欧洲农业生产与水利水文环境没有大的矛盾,人民的统一意识直到进入商业社会后,才由商品流通的需求与政权分裂的关税壁垒之间的矛盾推动,德国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和欧盟的成立都是这个催化剂在起作用。

齐桓公“葵丘之盟”中的治理黄河盟约部分,无疑对黄河沿岸诸侯国国君的统一思想起到了启迪作用。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也未尝不是受此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位: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