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朝的谪戍制,是通过将罪犯或有过轻微违法行为的人,流放到边疆地区,而进行惩罚性劳动的一种制度。最早对这种制度进行定义的是汉初政论家晃错。在《守边劝农疏》中,他指出由于秦朝的戍卒不能适应边疆环境,许多人在边疆地区死亡或逃跑,导致人力和物资的严重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

为了解决戍卒逃跑的问题,秦朝采取了谪戍制,将罪犯和有过轻微违法行为的人流放到边疆地区进行劳动。这种制度的惩罚性很强,被谪戍的人必须去边地服役,而且常常受到严格监管。

谪戍是一种惩罚性的制度,对象主要是罪犯和有过轻微违法行为的人。根据《史记》等史书的记载,被谪戍的人需要去边疆地区服役,常常面临艰苦的条件和严格的监管,这种惩罚性很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征发则是一种调遣人力和物资的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如修建工程、防御工事等。在秦朝,征伐通常是由于国家需要而进行的,被征伐的人需要离开家园,为国家服务。

《秦律十八种》记载:“货债者归田农,种时治苗时各二旬。”

因此,谪戍和征发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惩罚性的制度,对象主要是罪犯和有过轻微违法行为的人;而后者是一种调遣人力和物资的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谪戍与摇戍都是由政府机构征发的,而刑徒是由治安机构监管的。谪戍的惩罚性更强,因为被谪戍的人必须去边地服役。例如,《秦律十八种》中规定了对于不履行国家法规等行为的处罚方式,包括强制缴纳财物或无偿服役等。这些规定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法律制度。

刑徒制度和谪戍都是秦朝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刑徒制度和谪戍都是对罪犯的惩罚措施,刑徒制是对犯罪者的劳役惩罚,谪戍制度则是一种司法判决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刑徒制度和谪戍都具有强制性,前者要求罪犯必须服劳役,后者要求罪犯必须去边疆地区服役。刑徒制度适用于各种犯罪行为,包括谋反、背叛、盗窃、诈骗、抢劫等,以及各种轻微违法行为;而谪戍则主要适用于被判决为罪犯的人,以及一些有罪吏、盗贼等有罪者。

刑徒制度以劳役为主要惩罚方式,同时还有一些附加的肉刑和流放等惩罚措施;而谪戍则是一种较轻的惩罚方式,主要是在边疆地区服役一年,期间需要面临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其他各种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刑徒制度对罪犯的监管非常严格,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刑徒,同时对刑徒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也有严格的限制;而谪戍则相对较为宽松,被谪戍者有一定的自由度,如可以拥有一定的私人财产和时间。

二、落帆古戍下,积雪高如丘

刑徒在社会中处于低下的地位,被歧视和排斥;而谪戍者虽然也受到一些限制和歧视,但相对较为轻微。除了刑徒和谪戍这两种制度外,秦朝还有一种叫做摇戍的徭役制度,即根据国家需要,强制男性公民进行无偿的劳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徭役制度通常是在国家进行大型工程、军事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下实施的。被摇役的男性公民,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前往指定的地点,从事无偿的劳作,例如修建长城、开凿运河、修建宫殿等。这种徭役制度对秦代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摇戍和谪戍虽然是国家强制性的徭役制度,但被摇役者和谪役者仍然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他们可以在服役期间请假回家,也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私人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刑徒则失去了人身自由,他们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和人格尊严,被强制从事无偿的劳役,并受到严格的监管和惩罚。例如,秦朝法律规定,刑徒如果逃跑或反抗,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会被判处死刑。

《金布律》记载:“都官有秩吏及离官音夫,养各一人,其佐、史与共养。”

在服役期间,摇戍者和谪戍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爵位或官职领取军粮。他们的粮食供应通常是由国家提供的,而且会根据他们的地位和劳力强度进行分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高级官员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供应,而低级官员和普通士兵则相对较少。相比之下,刑徒则没有这样的待遇,他们只能获得国家按照劳动强度分配的口粮,而这些口粮通常质量较差或数量较少。这种情况反映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服役期间的待遇差异。

摇戍和谪戍通常有一定的期限,即在服役一定时间后可以结束徭役。这个期限通常是按照规定的时间段来计算的,例如一年、三年或者五年等。

而刑徒则没有固定的刑期,他们可能会被判处终身劳役或者无期徒刑等。这种情况反映了不同犯罪性质和社会地位的人在法律上的不同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秦代,摇戍者和刑徒都可以通过建立军功,来获得爵位和赏赐。例如,在战争中表现出色或者立有战功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爵位和赏赐。

相比之下,谪戍者则不计功劳,他们的地位相对较低,无法通过建立军功来获得爵位和赏赐。这种情况反映了不同社会地位和服役方式的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同待遇。秦朝被谪发的戍卒中还包括“赘婿”,这里的“赘婿”指的是那些被认为无用而被贬谪的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赘婿在秦朝被认为是无能之辈,因此被社会所歧视。如果赘婿被谪发,他们在服役期间可能会遭受更多的苦难和歧视。例如,他们可能会被安排从事更繁重的劳役,或者被安排在艰苦的环境中服役。

关于赘婿的身份和地位,有一种观点认为赘婿是债务抵押的奴才或雇工,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赘婿是以妇家之子的身份入居女家者。无论如何,赘婿的地位和身份都与他们的家庭背景和财产状况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赘婿的婚姻通常是由他所依靠的大家族来安排,而且他们得放弃自己的姓氏。一般来说,赘婿人赘前是家境贫寒者,入赘后会有所改善,但代价是放弃自己的姓氏。这可能是因为秦朝时期实行家庭登记制度,赘婿需要作为妻子的附庸登记在户籍上。

三、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

根据《史记》和《汉书》等史书的记载,闾左指的是居住在里门之左的人,主要是贫苦农民和雇农。根据汉代贾谊的描述,陈胜就是“闾左”,这表明在两汉时期的人眼中,闾左即是匹夫,布衣,也就是平民、黔首。他们在秦朝时期需要服徭役,并且可能会被分配给军功贵族进行无偿劳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闾左的身份,有些学者认为他们是六国战乱时期的逃亡之人,在秦朝大一统后被正名为闾左。他们耕种的土地是地主的,而非封建国家的,他们是依附于大、中、小地主的贫苦农民,比一般的直接受封建政府剥削压榨的自耕农更低一等。

闾左制度是秦朝实行的一种制度,将百姓按照居住地点分为闾左和闾右,其中闾左被列于谪戌对象。秦统一后曾大规模迁徙六国之民,主要做法是强令势重财广的贵族豪富,举家迁于秦国都城咸阳周围和巴蜀地区,以打击原六国统治阶级在本地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闾左,一些史学工作者认为他们可能是曾经逃亡的人或者前身为邦客、邦臣的人,在统一后被正名为闾左。至于陈胜,被称为“迂徙之徒”,应该是指他曾被谪发到渔阳。根据《史记·陈涉世家》和《汉书·食货志》的记载,陈胜等贫苦农民在秦朝时期被强制服徭役,有时甚至被征发去戍边疆。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索隐日间左谓居阁里之左也,秦时复除者居间左。”

这些被征发的贫苦农民,主要是因为秦朝时期的兵役和徭役过于繁重,导致人们感到不满和逃亡。因此,一些史学工作者认为闾左不能简单地解为迁徙之徒。由此可知,秦代的闾左主要是指居住在闾里之左的贫苦农民和雇农,他们曾被遣发到渔阳等地区服徭役或戍边疆。对于闾左制度的详细情况,由于史料不足,目前尚存在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的商鞍变法后规定,百姓需要“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即只有努力耕织得到粮食布帛多的才可以免除摇役。这鼓励了百姓努力耕织,促进了秦朝时期农业的发展。

根据《商君书·境内》的规定,有爵位的人可以请求无爵位的人作为自己的庶子,庶子平时每月为大夫服役六天,而在有兵役的时候则随同大夫出征,并为其做烹饪等杂事。战国时的农业生产力一般来说是一天种植百亩,需要五个劳动力的投入才能进行耕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劳力不足,儿童也需要下田参与劳动。自耕农每年至少应有半年时间在田间劳作,而庶子每年的劳作时间大约相当于两个自耕农的正常工作量。

结语

秦代谪戍、赘婿、闾左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制度,其中谪戍是将罪犯或战俘强制遣送到边疆地区从事劳作的制度,赘婿是指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后代的制度,闾左则是指居住在闾里之左的贫苦百姓。然而,对于闾左的身份和地位,历史学家们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们是逃亡者或前身为邦客的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们是依附于地主的贫苦农民。

参考文献:

《商君书》

《秦律十八种》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