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一天,希特勒的帝国总理府外,一名身着日本陆军制服的男子嚷嚷着要见希特勒,为日本帝国讨要说法。

侍卫长告诉希特勒,情绪激动的来人正是日本帝国驻德国大使武者小路

希特勒一头雾水,但还是接见了这名愤怒的日本驻德大使,结果武者小路的一番话令希特勒哭笑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特勒

武者小路此行是代表日本帝国,向德意志第三帝国提出严正交涉,德国竟然送给了蒋介石40万套精良装备,要求希特勒立即停止向中国兜售武器的行为。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在正面战场遭受到国军强火力抵抗,三个月亡华的速胜论被打破。

日军在打扫战场时发现,蒋介石的中央军大量使用精良的德械装备,因此怒不可遏。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白白送给蒋介石40万套德系装备呢?蒋介石又是如何报答希特勒的?

希特勒的民族复兴计划

一战时,德国在外交上就陷入孤立境地,无论是欧洲亦或是美日都对德国采取敌对的态度,致使德国最终在一战中惨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败后的德国不仅让出了所有的殖民地,连本土也遭到战胜国的粗暴肢解。

中国的胶州湾按理说应归还于中国政府,结果被日本人窃取。

而德国本土的两大矿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被死敌法国所吞并,致使德国从此缺乏发展军事工业的关键性原材料。

更令德国雪上加霜的是,一战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严格规定德国日后的军备生产规模和军队数量。德国人对一战的屈辱感空前放大,渴望民族振兴的念头愈发强烈。

在这样的局面下,纳粹党的鼓吹赢得了大量德国民众的支持,从而掌握了德国的政权,希特勒由此登上帝国总理的宝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特勒以承诺复兴德国赢得选票,因此一上台后希特勒就开始考虑复兴计划。

1933年,希特勒开启自己的独裁时代。

他确立的“让德意志重新崛起”的方式就是诉诸武力,因此德国迫切需要大量的稀有金属矿来维持庞大的军工体系。

然而德国的矿产区已经被法国人割走,因此希特勒不得不采取进口渠道,重新物色廉价且优质的矿石进口国。

按理来说,苏联应当是希特勒最先考虑的进口国。

苏联地大物博且横跨亚欧大陆,德国从苏联进口矿产十分方便。

然而,希特勒是绝不会真正与苏联展开友好合作的。希特勒此时最担心的就是苏联的崛起和共产主义对德国的渗透,因此“防苏防共”是希特勒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头等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德国依赖苏联供应军工原料,那么有朝一日只要苏德翻脸,德国的军工产业立马会就地瘫痪,这是希特勒无法接受的。

而且历史的发展也给出了答案——苏德必有一战。希特勒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把目光锁定在了同样物产富饶的中国。

或许有人会问,希特勒既然和日本人结盟,为什么不找日本人帮忙?

答案也很简单,日本虽然控制了亚州不少的殖民地,但是由于日本国内资源极度匮乏,他们也要依赖殖民地不断输血。

甚至所有殖民地加起来的资源还不能养活日本的开支,因此日本也无力给盟友德国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此时,唯有中国才是希特勒进口矿石最佳的选择。

由于希特勒并不执着于发展殖民地事业,加之德国已经退还了胶州湾,因此德国与中国的矛盾减少了许多,反而具备了双方开展合作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仇视态度,在蒋介石看来妥妥的就是铁杆盟友的表现。蒋介石掌权后开始积极与德国巩固良好的外交关系。

蒋介石的中央军所需

希特勒需要中国的资源,蒋介石更需要德国的帮助。蒋介石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军队功不可没。他的地位并不是人民选举产生的,而是从战场上打出来的。

因此他的统治根基并不牢靠,唯有军事上的强势表现,才能帮助他维系自己的独裁统治。

蒋介石表面上拥兵数百万,实际上真正替他卖命的是他的黄埔学生以及中央军。一旦中央军队势微,地方军阀就会蠢蠢欲动阳奉阴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虽深谙阴谋权术,但也不得不依靠军队来保底。

所以蒋介石对中央军的建设一直是摆在首位的,想要击败旧式军阀,他就迫切需要列强的军事指导和武器支援。

蒋介石本人早年曾留学日本,亲眼见过西方军事思想对日本军人的成功改造。

因此他对西方先进的军事理念和武器装备几乎盲目崇拜,无论是前期的德系装备还是后期的美式装备,蒋介石对它们都爱不释手,奉为圭臬。

蒋介石就任黄埔军校校长后,便陆续选派成绩优异的学生前往德国深造,学习德国战术和机械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为蒋介石鞍前马后的邱清泉、廖耀湘等国名党悍将都曾在德国深造,并参照德国经验为国军组建了第一支装甲部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转入战争状态,对武器装备的需求与日俱增。

然而,当时中国80%的重工业都在东三省,日军迅速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就这样,张作霖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一夜之间几乎全部资敌,成为日本人的兵工厂。

日本在东北就可以生产大量的武器弹药,继而发放给军队扩大侵略成果。而中国则眼睁睁看着日寇实力壮大,却无可奈何。

而装备上的差异,令中国在抗日战场上与日本的战损比差距越拉越大。

蒋介石也曾想过在后方建立完备的军工产业,然而此时的中国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具备建厂条件的省份在军阀手里,蒋介石又不愿让政敌得到这块肥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军工产业需要高精尖技术,国内也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和生产设备,短时间内难以投产量化。

因此,蒋介石迫切需要国外装备的援助,以弥补中国士兵在军事素养上与日军之间的差距。

就在蒋介石苦恼不堪之际,希特勒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

德国方面表示愿意赠送给中方40万套德系装备,并派遣军工专家帮助蒋介石在中国建立系统的武器生产线。

蒋介石听闻这条消息后大喜过望,他在日记中激动地表示:德国之友好、希特勒之为人,诚不欺我以德系之装备加以武装,可保境无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希特勒自然不是什么慈善家。

他之所以主动示好蒋介石,完全不是为了中国的处境着想,想要帮助蒋介石赶走侵略者。

他这么做就是为了解决德国的资源荒,为此,希特勒提出了赞助的要求:中国必须无条件供应德国3样东西。

中德交易两厢情愿

蒋介石在了解了希特勒的需求后十分干脆地满足了希特勒的要求,毕竟中德两国存在互补的需求。

就这样,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条款,德国不仅陆续赠送给蒋介石40万套精良装备,同时还承担起在中国建设铁路和兵工厂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交换,蒋介石政府要向德国出卖3种稀有贵金属:钨、锑、钼

这三样东西在军工行业起着巨大的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武器的性能,是十分稀有的战略资源。恰好中国地大物博,有着大量的矿藏,因此希特勒才会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而蒋介石一看这是件一本万利的买卖,自然乐得与希特勒签署合作协定。

不过蒋介石的心眼还不止这些,当他派出代表团前往德国考察时,还秘密嘱咐代表团做一件事。

那就是从德国物色一些参加过一战的、如今已经赋闲或者是退役的军官,让他们来华担任教官训练中国士兵。

蒋介石十分欣赏德国的军事理念和士兵素质,因此想把中央军打造成中国版的德军。

此后,蒋介石从德国引进了一大批退役军官,让他们负责中国士兵的训练和战术指导工作,这段时期也可以称为是二战前中德关系的蜜月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起,德国工程师来到中国,开始在浙江、江西、贵州等地大规模兴建铁路干线,极大地改善了这些山区交通落后的现状。

其中,武汉到广州的广汉铁路,为抗战爆发后的工厂迁移,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线,为抗战保存实力立下大功。

当时的德国对中国军工体系的建设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他们不仅派遣专家来华指导建厂,而且还特地将一些武器图纸带到中国,帮助中国实现武器生产的自主化。

其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毛瑟手枪和98K栓动卡宾步枪,后来它们“汉化”后变成了大名鼎鼎的“驳壳枪”和“汉阳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当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时,国军能够在正面战场上组织起多次大规模会战,与日军血战到底,德系装备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然而,蒋介石虽然陆续得到共计40万套德系装备,但是这些精良武器几乎清一色分发给了中央军。

反之,地方军阀的武器装备以及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就要差得远了。

所以当日本人在淞沪会战后,清扫战场时发现中央军清一色手持德系武器,这给日方造成了大规模的损失,于是就怒不可遏地向自己的盟友发出强烈抗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德国的角度来看,蒋介石的“慷慨资助”也让希特勒大为快意,凭借中国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贵重金属,德国得以开动战争机器,不断生产出性能优异的各色武器,并组建起一支庞大的帝国德国装甲部队,为日后发送闪击战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战后的意外收获

事实上,日本早就对德国援助中国的军工体系而感到不满。

1936年,德国与已经退出国联的日本签署了《德日防共条约》,两国的盟友关系已经初步形成。

然而日本方面却发现德国此时与蒋介石政府眉来眼去,并为其提供军事援助,这对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日本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他们随即多次提出抗议。

一开始希特勒对此不以为意,他更看重的是中国的矿产资源,毕竟日本的同盟并不能给德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

然而,随着战事全面爆发,到了1938年德国需要日本在远东地区牵制苏联,于是不得不重新考虑日本人提出的要求。

由于此时希特勒的铁蹄正在横扫欧洲,他获得的土地愈发广袤,因此对中国矿产的依赖也就逐步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希特勒于1938年下令,所有在华的德国教官一律撤回德国,如果延期返回或者是逗留中国的,直接开除德国国籍。就此,中德之间长达近十年的合作宣告终止。

虽然德国的专家和教官撤离了中国,但是他们却从客观上为中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国利用这段时间已经发展出了较为可观的军工体系,尤其是轻武器的制造已经能够实现本土化,这为抗战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人修建的铁路,在抗战时期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抗战爆发后,尤其是淞沪会战失利后,蒋介石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地区大量的工厂和物资都需要后迁内地,保存实力。

而南方多丘陵山地,交通十分不便,这时德国人在南方修建的铁路交通线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凭借着这些铁路干线,南方沿海的大量产业都整体搬迁到了大西南,为中国抗战保存了宝贵的工业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日本就此事对德国始终耿耿于怀,抗战后期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目的就是争夺中国南方的铁路干线,从而打通整个中国南北方的交通运输线。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蒋介石的狭隘格局,导致我国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德国人留下的宝贵经验,许多的德系装备反而被蒋介石拿来进行“剿共”,间接帮助了日本人的侵略扩张。

若是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把这些装备都分发给前线各派系的将士,并安排恰当的指挥官进行防御,或许日军侵华的第一场会战就会遭受到巨大的失败,历史也将就此改写。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邪恶的轴心国同盟宣告成立。

1941年,中德两国彻底断交,中国继续在艰苦卓绝的抗战道路上负重前行。最终,德国和日本相继战败,中国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这段历史,国与国的合作都是给予现实需求的利益基础之上的,想要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唯有自强不息,发展自身国力。诚如邓公所言,任何的霸权主义或是结盟想法,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