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参加一个小聚会,期间有一个小老板说他开了一个员工。

原因是客户找员工问,

为什么你们把空调安在这个位置呢?

员工回,

不安这儿,安哪儿呢?

客户当时就炸了,就因为这句话,说不买他家空调了。

朋友特别生气,就说,

第二天我就让他走了。

(小声说一句,因为是自家买卖不太规范,其实这种辞退,人家也是可以仲裁的。)

我那段时间正好在研究《劳动法》,安慰几句之后就问他,

这……请神容易,送神难呀,开得还算顺利吗?

结果该老板怼了一句,

你就不盼望我好吗?我这正生气呢,你说呢?这种刺头,能开顺利吗?

我此后就不再说话了。

因为我发现这老板和他开的员工是一样的说话方式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到心理学上如何定义这类人,至少按照大五人格的标准,宜人性不会太好。

因为习惯性反驳,这种表达习惯很容易让听话者认为自己被推到了对立面,这和听话人是不是玻璃心关联不大,因为本身这样的语气就容易释放出攻击性。

而每一个形成了习惯性反驳的语言习惯的人,成因不同,严重程度也不同。

但有几个点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生活中这样的人,如果对方消耗自己,不是非他不可的关系时,

远离是最佳策略。

第一点,不少习惯性反驳的人,往往自尊体验感都不太好。

如果听到一声音,会下意识的感觉到对方要么不理解自己,要么说的是错的,那么谈话的语境本身就不是平等的

为了防止自己处于弱势的低位,为了不去感受在谈话中感觉到的被对方拿捏轻视的体验,于是塑造一个“看起来很强大”的自己,直接发起进攻。

因此题主说会让自己弄得,反而承接了对方的负能量。

第二点,不少习惯性反驳的人,恰恰很讨厌别人反驳自己。

这被称作向攻击者认同。

因为当别人反驳自己时,自己很受伤,但是这种被伤到的行为却被理解成是一种有效攻击的手段。

因此一旦自己知觉对方有敌意,这种有效手段拿来就用。

可想而知,早年处理不同意见的行为样本并不很高级,同时自己可能也常年处在会被对方攻占的不安全感中。

第三点,不少习惯性反驳的人,会喜欢向周边发起恶性竞争。

其实竞争个啥呢?

既不显得自己很可爱,又不显得自己很厉害。而往往争论的话题也都无足轻重,面红耳赤之后自己也没有捞到实质的好处。

但有可能,这个争执的过程就让自己体验感很满足或者说很熟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她是最强的辩手,也是在婚姻中从不低头的亲密杀手。

去年在综艺节目中,傅首尔和老刘的相处,也让人觉得蛮窒息的。

因为傅首尔就是习惯性反驳的典型代表。

她活得辛苦又谨慎,因为知道今日的名气是当年卯足了劲儿,拼命对抗自卑,才一步步换来的。

并不是天生的幸运儿,没有好看的外表,人群中没有那么起眼,如果没有《奇葩说》,如果没有如他们在节目中说的有老刘的鼓励去参赛,也许她就是和我们一样,万千平凡的中年妇女中的一个。

曹雪芹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在《红楼梦》中的晴雯伶牙俐齿,娇俏可人,却败在了出身不高上。而傅首尔,不得不说是有才华的,但平凡的外形,澎湃的野心。

这两种实力和欲望,往往不能match的痛苦,很容易强化一个人的不满,不公,愤怒……等内在感受,而这些情绪通通都很有张力

或许,在面对那个他认为可以拿捏的人,习惯性反驳,是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却被潜意识支配的行为。

或许身边的人都离开,他们会反省一下吧。

因为毕竟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可就算把周围的人折磨的够呛,倘若他折磨的那个还是自己爱的人,那么那种分又分不掉时,可能依然会习惯性的反驳对方,陈述自己的付出和爱意,同时又看不上,反复纠结,内心也是拧巴和痛苦的。

说到这儿,突然想起和老刘离婚后的傅首尔,是否有可能因为失去婚姻而变得不那么习惯性反驳?

似乎也并没有。

总之,这是他们的课题。

如果你不是他的咨询师,他不是主动求助的来访者,他的课题,你不要背负。

只能说这些,划清界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