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萨克斯坦国家投资公司(Kazakh Invest以下简称“哈国投”)发布消息称,中国浙江一家企业计划在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哈国”)投资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7亿元),建立玉米淀粉和泰妙菌素加工厂。

在哈萨克斯坦农业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企业选择远赴该地进行投资,其背后的动机自然是多方面的。

对哈萨克斯坦而言,国外先进产能的落地,对其在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当地就业机会、调整贸易结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对中资企业来说,这种在当地直接建厂的方式,有望大大降低贸易和运输成本,鼓励更多中资企业持续提升哈国农产品附加值,协助哈国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镐媒体·《中亚观察》杂志梳理哈萨克斯坦近期的外资项目发现,随着中哈之间基础物流设施的持续优化,哈国有意在初级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下游产业链条,在石油和农业领域的合作项目较为突出。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曾在国情咨文中指出,哈萨克斯坦需要建立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并呼吁发展多个领域,包括金属深加工、石油、天然气以及农业领域,展现出哈萨克斯坦在延伸本国产业链和发展多元化经济方面的强烈意愿。

哈国农业现状

作为中亚地区最具农业发展潜力的国家,“地广人稀”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优势。

哈萨克斯坦全国可耕地面积超2000万公顷,经过换算,人均可耕地面积达1.15公顷(约合17亩),这比中国人均1.4亩左右的水平,高出了十倍有余。

就以上数据而言,哈萨克斯坦在农业耕作面积上拥有显著优势。但是,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哈萨克斯坦全年干旱、冬季漫长的气候特征,以及灌溉水源匮乏等问题,放大了哈萨克斯坦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对此,公开数据可以印证。2023年哈萨克斯坦GDP为2614亿美元,同比增长5.1%,但农林渔业下降7.7%,其他行业均实现增长。早在去年年初,CropWatch——中科院研发的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就在其农气和农情指标结果中指出,受天气条件影响,哈萨克斯坦春小麦作物产量预计低于去年同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条件相对固定,它们的供给缺乏弹性,种植者无法在短期内调整生产计划。这就意味着生产端一旦遭到冲击,就会对整个农业产业链造成巨大影响。

不过,面对困境,可以看到哈萨克斯坦官方正在作出改变。

据哈萨克斯坦农业网消息,哈萨克斯坦计划2024年将小麦种植面积平均减少43万公顷,该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打破对单一作物的依赖,推动农业生产多样化转型。

据哈萨克斯坦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已增加1.28万公顷,总计达到19.38万公顷。此外,玉米的脱粒产量达到120.75万吨,相关加工产品产量也在持续上升。

此外,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副部长巴赫兰·别克巴沃夫表示,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实施50多个再加工领域投资项目,总金额接近3000亿坚戈(约合49亿元人民币)。该举措将促进农业领域深加工产品的产量增长,从而为哈萨克斯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浙企出海

2023年,哈萨克斯坦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的粮食达到220万吨,是2022年出口量的近三倍。这一数字背后,是两国之间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双边合作深化的集中体现。

去年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与中亚地区在农业领域达成了诸多合作意向。譬如,加强在智慧农业、节水技术以及增强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韧性方面的合作。

近日,哈国投(Kazakh Invest)官方网站发布信息称,中国企业Zhejiang Sunny Group Co., Ltd正计划投资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7亿元),在哈萨克斯坦建立玉米淀粉和泰妙菌素加工厂。

镐媒体·《中亚观察》通过公开信息发现,上述中国企业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其创始人是浙江大学校友陈剑慧,陈剑慧控制的浙大阳光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大阳光”)专业从事动物原料药、制剂以及饲料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工商信息显示,浙大阳光控股6家企业,业务领域遍布饲料粘合剂产品(主要原料为玉米淀粉)、泰妙菌素和黄霉素等生物科技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浙大阳光控股子公司与新疆天富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新疆上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新疆石河子市,主要从事泰妙菌素、黄霉素等生物科技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不难看出,浙大阳光的子公司落脚新疆,大概率是为了接近产品原料(玉米)产地、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在农牧业发达的地区进行布局。

哈萨克斯坦也有着相似特点。前不久,一家新疆进出口贸易公司,在阿斯塔纳签约三十万吨玉米订单,其负责人告诉镐媒体·《中亚观察》:“只要能拿到配额,去哈萨克斯坦收购玉米,大概能比国内最低的价格还低10%左右。”

谈及国内厂商前往哈萨克斯坦投资农产品加工厂,上述企业负责人亦表示:“接近原料产地,就能绕开贸易配额限制,这对于企业原料采购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多重因素驱使

事实上,中国企业选择远赴海外进行投资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原料采购的便利性仅是其一。

价值超过十亿的国际投资项目,其决策往往与目标市场的规模、贸易的便利性以及当地的营商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

首先,市场需求是驱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市场,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通过整理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以哈萨克斯坦2022年的信息为样本,镐媒体·《中亚观察》发现,哈萨克斯坦玉米淀粉的进口量达4730.2吨,共计贸易额为312.2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257.9万元)。

反观出口端,哈萨克斯坦向中亚四国出口玉米淀粉9286.2吨,占到了哈萨克斯坦出口玉米淀粉总量的98.94%,仅乌兹别克斯坦一国就消费了76.12%。

因此,中企直接在哈萨克斯坦建厂,降低自身的贸易和运输成本的同时,也能提升哈萨克斯坦农产品附加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知名粮油企业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项目,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既解决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难题,也确保了企业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哈萨克斯坦政府正在努力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国外企业赴哈投资。

哈国投(Kazakh Invest)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为促进农业、工业、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吸引国外投资,哈萨克斯坦对农业综合企业主体实行优惠税收、提供补贴以及优惠贷款。

以本文所关注的玉米淀粉加工厂为例,该厂的投资主体属于AIC(agro-industrial complex,农工综合体)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并从事农产品生产和(或)加工的商业实体,其从事的项目将被认定为“农作物产品深加工工厂的建立和扩建”,所投入的建筑及设备成本最多可获得900万坚戈(约合人民币15万元)的补贴。

延伸产业链

梳理哈萨克斯坦近期的国际合作项目,较为显著的特征是从初级产品向下游产业链延伸。

比如,连续与中资企业合作的聚乙烯项目、汽车工厂综合体、玉米淀粉和泰妙菌素加工厂,都是将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举措。

就农业领域来说,其发展轨迹与中国上世纪末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有着相似之处。

彼时,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引入外国新技术、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农业企业,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哈萨克斯坦目前正处于类似的转型期。面对自然条件的挑战和全球市场的新要求,正采取多方面措施,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曾在国情咨文中指出,哈萨克斯坦需要建立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并呼吁发展多个领域,包括金属深加工、石油、天然气以及农业领域,展现出哈萨克斯坦在延伸本国产业链和发展多元化经济方面的强烈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在目前国际形势下的哈萨克斯坦,开启产业升级的步伐,其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跨国物流的便利性在不断增强。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哈两国在跨境运输方面的合作日益加深,包括铁路、公路、港口等在内的跨境合作不断提升,将哈萨克斯坦带入了更大范围内的地区经济格局中。

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提供了面向中国乃至欧洲运输产品的便捷通道,哈萨克斯坦的深加工产品可以快速进入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市场。

2024年2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西安浐灞国际港共同投资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正式运营,该码头成为哈萨克斯坦在中国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货物可以从西安分发到亚洲各个国家。

(图片来源:哈萨克斯坦政府官网、哈国投官网、西安浐灞国际港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