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6日,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用两个整编师进攻鲁南解放区,两天后占领峄县、枣庄。

粟裕立即集中华中野战军和山野主力,准备向北威胁徐州,迫使鲁南之敌返回。

但他刚调集部分兵力,张灵甫就从南面来了近距离的紧逼。

在指挥风格上,张灵甫比当时绝大多数国民党将领爱冒险。用粟裕的话说:“你越安心的地方,他越爱钻。”

进攻淮阴时,张灵甫竟然选择了山野防守阵地的中心突破,这似乎是最坚固的地方。

没有人敢轻视这样一个凶猛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阴一战是一场硬仗,74师伤亡惨重,两名团长和六名营长阵亡,蒋介石计划将其调回南京休整。

但此时,正值苏北绥靖作战第二阶段打响,张灵甫主动申请留下来,打算拿下整个苏北后返回南京。

就在薛岳开始进攻鲁南的前一天,张灵甫北上涟南,与华中野战军对峙。

粟裕判断张灵甫打的是涟水的主意。

涟水位于淮阴东北约40公里处,是苏北门户,是连接山东解放区和苏中解放区的枢纽。张灵甫东进涟水,将直接威胁华中根据地后方。

粟裕盯住张灵甫,他向陈毅建议暂停北上,先歼南犯涟水之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一到涟水,张灵甫立即停了下来,只派了一些小部队在涟水附近开展活动,仅限于打黑枪和攻击哨位。

两个回合下来,粟裕和张灵甫摸清了对方的心思。事实上,俩人都采取了同样的策略。

张灵甫打涟水,就像粟裕进徐州一样,用的是“攻魏救赵”之策。试想,只要华中野战军主力离开涟水,张灵甫就会卷土重来。

这真让人头疼。

更麻烦的是,薛岳在徐州看到华中野战军主力南下,立即变被动为主动,调集兵力向苏北重镇沭阳进犯,企图对粟裕进行两面夹击。

为了阻挡薛岳东进,粟裕不得不将华中野战军的主力从南面的涟水调往北面,并重新部署涟水的防御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粟裕所料,华中野战军主力一北进,张灵甫立即乘虚而入。

1946年10月17日至18日,张灵甫指挥所属师3个旅和第28师1个旅,兵分三路向涟水进发。

张灵甫大胆,但不盲目。他在涟水安排了一名潜伏特务,伪装成天主教堂的牧师,随时通过无线电将侦察情报传递到淮阴。

10月18日中午,潜伏特务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告诉张灵甫:解放军在涟水城内只有一个团!

一个团挡四个旅,有三个旅还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难道粟裕失算了?

10月19日,张灵甫正式下达进攻命令,整74师迅速向涟水外围挺进。

张灵甫并不知道,特务的电报其实是粟裕事先设好的局。涟水的公安机关早就掌握了特务的材料,几次想抓人,都被粟裕阻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决定暂不动手,而是利用他给张灵甫提供假消息。直到特务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被破译后,粟裕才下令收网。

城内确实只有粟裕亲自部署的李士怀团,但在城外的茭菱镇却有一个纵队,即李士怀所属的成钧纵队,该纵队手握3个团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增援。

粟裕离开涟水前,还对照涟水地图分析张灵甫的主攻方向。

粟裕一直把熟悉地图、地形作为指挥员的基本功。他曾说:“不识地图,不可宿将。”

曾跟随粟裕战斗多年的作战参谋鞠开回忆,在他接触的将领中,精通地图、熟记地形的只有粟裕一人。

从周边地势看,涟水城区两河夹城,南有黄河故道,北有盐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涟水

按照惯例,敌人不会从南北两个方向进犯,否则就要冒两个风险——过河时被半渡而击,过河后得背水作战。

粟裕希望张灵甫从城西进攻,因为那样的话,七十四师的侧面和背部就完全暴露了,这对擅长打运动战的成钧纵队最有利。

当然,有淮阴失守的教训,其他地方粟裕也没有错过,比如城南。试想,整个七十四师有炮兵、工兵,淮阴可以背水攻城。为什么涟水不能?

因此,粟裕将成钧纵队作为机动力量,控制在涟水东南的茭菱镇,背靠黄河故道。

粟裕为成钧事先设计的作战策略是,只要张灵甫真的北渡黄河故道,就把黄河故道打造成“河套”,机动部队从茭菱镇渡河大举进攻,把整个七十四师置于“河套”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钧

1946年10月21日,整个74师向涟水发起全面进攻,这次进攻这让成钧感到焦虑,因为他很难辨认张灵甫真正的主攻方向。

城西、城东、城南,包括他所在的茭菱镇都是敌军,看不出哪个是重点方向。

这是张灵甫专门使用的战术,叫做“宽大正面进攻”,即看似没有重点,却又似乎处处聚焦的全线进攻。

重点当然有,只是藏在里面,不为外人所知。

同一天,远在沭阳的粟裕作出回应。此时,他已经掌握着山野和华中野战军的指挥权,手下有足够的机动部队。

趁着薛岳暂时无力大举进攻之机,粟裕立即调兵遣将,率领重兵南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的兵力将远远超过张灵甫。张灵甫的机会是赶在粟裕援军到来之前攻入涟水。

他能抓住这个机会吗?

第74师下辖3个主力旅,依次为第51旅、第57旅、第58旅。其中,58旅在淮阴之战中受损严重,被张灵甫作为预备队。

因此,基本完好无损的第51旅和第57旅就成为进攻部队。

和成钧一样,城内的李世怀也搞不清张灵甫的主攻方向,无法调整防御重点,需要处处防守。

战前,李世怀将防御重点放在城西,修筑了三道工事。轮到南门的时候,他只能派一个营,这个营的人马散在整整4公里的战壕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涟水只有一个渡口,就是南门渡口。李世怀在渡口安排了一个排,外加三门迫击炮。

李世怀不会想到,城南是张灵甫选择的主要方向。他没有遵循粟裕最希望的路径,而是再次复制了“淮阴大战”的模式。

1946年10月22日,第51旅占领涟水城南黄河故道堤,建立炮兵阵地。一般部队开火时,总要试射,用以调整炮距,被戏称为“发请帖”。

“请帖”一来,防守一方可以从容应对,比如隐蔽部队,因为后面会安排猛烈炮击。

整七十四师就不一样了。一上来不发“请帖”,直接进行连续炮击。

炮击后,应该是步兵冲锋,但他们没有出动步兵,却依然炮击,炮弹不停地落在阵地的前后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灵甫在对防御阵地实施掩护炮击后,又实施了两次小型攻击。

两次攻击都被击退了,但这只是试探性的。张灵甫摸清了北岸的实际情况,选择了突破方向:南门渡口。

一场更大规模的炮战开始,张灵甫实施单点突进战法,集中全师火炮,盯着渡口猛轰,掩护51旅突击渡口。

一位在城里亲眼目睹这一幕的新四军老战士,多年后依然无法释怀。他说,这是他在解放战争中见过的最猛烈的炮击,以前没见过,以后也没见过。

74师75毫米以上火炮300余门,而南门渡口占地面积仅200平方米。炮弹像雨一样飞了进来,掩体、胸墙都被炸到地上,战壕被空中飞溅的泥沙堵住了。

南口渡口的大地和天空仿佛陷入了疯狂的漩涡和风暴中,仿佛火山突然喷发,世界即将沉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炮击刚结束,黄河故道的河心已经密布着登陆橡皮艇,上面全是头戴墨绿色钢盔的国民党士兵。

实施强行渡河的是51旅第151团。先头部队上岸后,像冲破河堤的洪水一样沿着突破口溢出。随着突破口越来越大,新四军的防御阵地很快被淹没。

驻守渡口的排只有一人幸存,一个回城报告的士兵。

李世怀紧急派预备队前往渡口增援,但还没接近渡口,就被猛烈炮火封锁,根本无法抵达阵地。

涟水之战的开始与淮阴之战几乎一模一样。张灵甫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命令第51旅旅长陈传钧连续作战,扩大现有滩头阵地,向纵深推进。

在陈传钧的指挥下,151团先头部队连夜向两翼扩散,师工兵团则迅速架设浮桥,供后续部队推进。当晚,151团通过浮桥到达滩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74师彻夜的炮击,不可能不惊动城外的成钧。仍无法判断张灵甫主攻方向的他决定先守涟水城。

白天,成钧已将独5团调往城内,深夜又派13团进行紧急增援。

那边,李士怀把仅有的部队派往南门反击,又急急向成钧求援,等他的急救电报送到成钧手中时,13团已经出发了。

1946年10月23日上午,独5团在滩头向151团发起反攻,浓烟笼罩城南上空,炮声震地。13团也急行军到达城边,加入了反攻。

新四军两个团的反攻未能将151团赶下江滩。经过激战,151团逐渐占据上风,两个团都被其击退。

至上午11时许,151团已完全控制第一道河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李士怀团大部分已伤亡,驻守南门的营只剩下50多人。如果151团借此机会冲过第二个河堤,再直取城门,胜利将属于张灵甫,攻占淮阴的场景将完整再现。

可整74师还是功败垂成。

在最前线指挥的陈传钧看到151团伤亡不小,心疼不已。攻占第一道河堤后,他没有立即发起连续冲锋,而是决定一步步巩固阵地,再发动下一次攻势。

151团花了一些时间重建原来的阵地和防御工事。这是整七十四师的拿手好戏,严密的火力网即将建成。但这耽误了张灵甫的计划。

华中野战军独5团、13团退到第二大堤,也筑起一道防线,把151团压在第一大堤下的滩头阵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犹豫不决是指挥官的天敌。在北上抗日先遣队期间,刘畴西一次次犹豫,走走停停,把部队带进了绝境。

粟裕会永远记住这个教训,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所谓“慈不掌兵”。善战者,平时谁不爱兵,可打仗若有太多恻隐之心,就会耽误大事。

粟裕在大兵团作战时曾有一条规定,即在激战正酣之时,各级指挥员不得报送伤亡数字,以免指挥员一时心软,作战命令无法执行。

当然,按照军校教材或训练守则,陈传钧的决定无可厚非。无论他有多少兵力,在夺取登陆登陆场后,首先要巩固滩头阵地,站稳脚跟,然后再向纵深发展。

然而,陈传钧忘记了,张灵甫选择在南门渡口背水作战,原本就是铤而走险。既然要冒险,就不能事事求安全,也不能墨守成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灵甫气得破口大骂,事后还给陈传钧打电话:“你带的51旅不行!”

张灵甫认为陈传钧指挥有误。如果换上淮阴之战的58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切为时已晚。

1946年10月23日下午,151团完成防御工事,开始向第二河堤进攻。这时,双方都增添了自己的力量。

成钧终于琢磨出张灵甫的主攻方向。看李世怀伤亡惨重,他命令部队向西南收缩,前沿阵地由仅有独5团和13团代替。

同时抽调手上仅有的一个团入城防守,一旦城破,就地展开巷战。

双方战线一下子缩短,两军的焦点全部集中在涟水城南门一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10月23日晚8时,第74师以优势炮兵突破新四军防线,冲过第二、第三道河堤,直奔涟水城。

这时,在整74师猛烈炮击下,新四军阵地中央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缺口,缺口上方的城墙空无一人。第74师突击分队在夜色掩护下翻越城墙入城。

这是74师攻城的惯用战术,曾在淮阴一战中得以成功实施,张灵甫似乎看到了淮阴南城门被攻破的那一刻。

失败的阴影逼着坐镇城北的成钧。

因为睡眠不足,成钧的脸色已经异常苍白。听到防线坍塌的消息,他的脸立刻绷紧了,额头和太阳穴不断渗出冷汗。

纵队的4个团已经全部用完,成钧手里没有预备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钧(左)

输赢对于兵家来说是家常便饭。一个好的指挥官不会害怕失败。他害怕的是当失败来临时,他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是一种能让他心碎的痛苦和悲伤。

仿佛上帝从天而降,一群灰色的人群进入涟水,拯救了这座城市和它的人民,也拯救了这场战斗。时间是晚上9点。

成钧纵队来源于山东野战军,身穿草绿色服装,而华中野战军身穿灰色,可以判断,是粟裕指挥的南下援军到达了。新四军第六师先头部队饶守坤旅先到并入城。

新部队的到来把城里的守军从失败的边缘拉了回来。

两军会师一处,先歼灭已入城的突击支队,打破张灵甫内外配合的计划,再向南门冲去,重新封闭阵地中心缺口。

反攻南门时,成钧和饶守坤紧挨着,用望远镜紧张地注视着战场变化,直到确认脱离危险,两人同时松了一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饶守坤

成钧握着饶守坤的手,久久不肯松开,连声说:“谢谢,谢谢!你救了我一命啊!”

饶守坤干劲十足,指挥全旅继续收复第二道河堤,但此时74师又一次显露出凶猛的一面。

第74师官兵大多使用汤姆森冲锋枪,他们不需要在黑暗中瞄准,闭着眼睛也能连续向前射击。

他们依堤阻击,将这款美式近战武器的效能发挥到了极致。

饶守坤所在的团反复冲杀,但都被强大的火力网挡住,难以冲进战壕,部队也伤亡惨重。

城南的防线又变得异常薄弱,第七十四师的机会又来了。

这是拿下涟水城的最后一次机会,但74师又错过了,而这次要负责的正是张灵甫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姆森冲锋枪

张灵甫曾责怪陈传钧没能一鼓作气,现在他也犯了这个错误。因为遭遇新四军反攻,部队伤亡太大了,张灵甫决定休息一下,让部队喘口气。

如果张灵甫知道城内守军的处境比他还糟,他会怎么想?

1946年10月24日上午10时,不仅成钧已将伤亡惨重的李士怀团收容完毕,华中野战军主力也陆续赶到涟水,并及时补上了城南防线的所有漏洞。

援军接踵而至,总共达到28个团。他们由粟裕指挥,在黄河北岸建立了野战指挥部,与张灵甫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

张灵甫稍事休整,即命令151团和170团轮番进攻涟水防线,但最佳时机已过,防线难以突破,双方形成拉锯之势。

与此同时,粟裕也调兵遣将。他派淮南第十纵队和第六旅进攻茭菱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驻守茭菱镇的170团被张灵甫调往南门主战场,由第28师所属的192旅接替防御。

整28师不是弱旅,在苏中和淮北战役中更是如此。新四军要俘虏和击毙一个,往往要付出伤亡三四人的代价。

但弱不弱,要看什么场合,和谁比,与74师相比,它又弱了。这支部队怕打苦仗,时刻担心战斗伤亡。当进攻压力大时,防守阵地就会动摇。

茭菱镇在74师右侧。一旦失利,74师右翼将直接暴露,可能导致全师被包抄。

张灵甫连忙作出调整,从正在全力攻城的170团抽调兵力,向南岸撤退,巩固后方防御。同时,58旅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接管192旅的防务。

张灵甫的调整在粟裕意料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10月24日晚,粟裕下令全线反攻,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六师主力奉命出击。

两个师联手上阵,实力优势再也不能占优。张灵甫的北岸河堤防线被突破,直到被压到河堤阵地。

离覆灭只有一步之遥,但就是这一步,跨过去却比登天还难。正是74师300门口径75毫米以上的大炮挡住了华中野战军的进攻。

这场战斗结束后,74师51旅、57旅精疲力竭,难以发动有效进攻。张灵甫决定投入新的攻击力量。

1946年10月25日,张灵甫从茭菱镇抽出192旅渡江作战。

这时,第十纵队等部正直奔茭菱镇而来。张灵甫在抽出192旅时,利用了中间的时差,同时也因为提前调整了兵力,做好了应急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实际上是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中使用的“转用兵力”。

但张灵甫达不到粟裕所达到的效果,以华中野战军的实力,第192旅在他们前面几乎没有什么用处,进攻一上午也很难看到进展。

对于192旅的实力,张灵甫心中有数,战前曾说:“打涟水,靠我们就可以拿下来,他们(指192旅)也就进城守着。”

192旅的进攻只是一个前奏,一锤定音还得靠他自己的七十四师。

黄昏时分,张灵甫召集170团的老战士和士官组成突击队,全体手持冲锋枪,高喊口号强攻大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击队行动非常迅速,74师迅速攻占第一、二道河堤。

既然是对手戏,粟裕就不允许张灵甫占他便宜。傍晚时分,华中野战军不顾伤亡,冒着熊熊火网发起大举反攻,将74师赶回河岸阵地。

此时,成钧纵队等部已从茭菱镇切入74师侧后,逼近张灵甫指挥所。时差用完,张灵甫连夜将192旅转移到茭菱镇,加强侧翼防御。

从10月21日74师向涟水发起进攻算起,至今已有5个昼夜。国共两军在城南狭窄的河堤上来回拉锯。两边每天都有新的部队补充,每天都有大量伤员被运送到后方。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被炸成碎片,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血迹、弹铅头和炮弹碎片。涟水城区曾经有一大片大瓦房,如今不是倒塌就是烧毁,只剩下满目疮痍。

华中野战军和74师无一例外地陷入消耗自身力量的苦战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在涟水与74师交火后,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内就弥漫着一种忧郁焦虑的情绪。

大家都感慨,七十四师确实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强敌:原以为黄河故道会形成天然障碍,七十四师却轻而易举地跨过,打到涟水的城墙。;

74师背水作战,稳定使用的兵力从未超过两个团。华中野战军有28个团之多,都是主力,但仍不能歼灭他们,也很难将对方赶出北岸。

谁都想打一场畅快淋漓的涟水歼灭战,但此情此景却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消耗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远不止如此。

就连粟裕自己也知道,战争继续发展下去,很可能只是徒劳无用的消耗战,而不是他预想的歼灭战。

这场战斗似乎变成了一个无底洞的泥坑。为什么不赶紧把脚从泥坑里拉出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高级指挥员建议,既然双方都已筋疲力尽,处于僵持状态,不如放弃涟水,以摆脱这场激战。

粟裕打仗深得毛泽东真传——存人失地,人地两存,除了必须死守的战略要点,他不喜欢拼一城一池的得失,更不会为面子而死守吃亏。

天目山反击战时,他从天目山撤退,在苏中作战时,他从海安撤退。现在看来,他完全可以退出涟水了。

然而,他最终做出的决定却出乎人们意料:“坚决守到最后!”

做出这一决定前,粟裕进行了通盘考虑。

撤退与不撤退,其实是很有讲究的,如果之前我军一直是胜利的,然后进行必要的战略撤退,大家都能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两淮和苏中失守的情况下,军民士气受到严重挫伤,此时的撤退往往被解读为战败,因此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

山野、华中野战军合并后,中央多次给粟裕发电报,提出要打胜仗,不要再打败仗。

此外,促使粟裕一反常态决心一战到底的原因,还是高手过招的决斗心态。

粟裕从有关情报中,了解到了张灵甫及其74师的历史,知道了它在国民党全部部队中的特殊地位。

之前的淮北战役和现在的涟水战役,让他彻底看清了这支部队的面貌。

它确实是一支王牌部队,具备精锐之师所必需的一切特征:行动大胆、雄心强大、战术灵活、战斗力凶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指标,随便挑一个,都能让人刮目相看,但组合成一支军队,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有着丰富大兵团作战经验的粟裕比谁都清楚,这样一支优秀的王牌部队在战斗中能发挥多大作用。

淮阴失守后,陈毅曾在粟裕面前说,如果不设法寻找有利的战机歼灭七十四师,不知道将来还要给人民造成多少伤害。

粟裕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机会,哪怕为此付出再多的代价,他也不会犹豫。

和粟裕的心态一样,张灵甫在第一次大举进攻受挫后,也想休整再战。然而,74师官兵却连续受挫,官兵们普遍失去了再杀一次的精气神。

战后,清扫战场,几乎每隔35米,就有一具74师官兵的遗体,可谓尸横遍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中野战军和配属的山野一部也是伤痕累累。在现存的各部中,成钧纵队以战斗力强著称,第六师在华中野战军中声名远扬。

这两支实力强大的队伍再也打不下去了,只好暂时撤退整理。

刚参战的部队伤亡也不少,第十纵队连纵队司令员谢祥军阵亡,它成为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华中野战军最高级别司令员。

皮定钧旅(皮旅)原属八路军系统,是中原突围中唯一成建制保存下来的部队。它骁勇善战,而且投入战斗时间不长。

但据旅长皮定钧统计,参战第一夜就有300多人伤亡。第二天晚上又有300多人伤亡。也就是说,短短两个晚上,该旅就死伤600余人。

皮定钧在日记中说:“我们在整74师身上吃了不少苦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比张灵甫更强的是,他拥有优势兵力和更高昂的士气。

在74师士气明显低落的情况下,粟裕终于等来了比黄金还珍贵的战机。

1946年10月26日,粟裕发动第二次全线反攻。第一师、张震纵队、皮定钧旅等新参战部队均参加了反攻。

在华中野战军的猛烈攻势下,74师失去了北岸唯一的桥头堡阵地,两个团被歼灭,北岸部队大部分全军覆没。

付出这么大的努力和代价,粟裕的目标当然不会止步于两个团,而是吃掉整74师全部人马。

但张灵甫已经提前猜到了这一意图。

第十纵队逼近茭菱镇,使张灵甫感到了被包围的威胁,粟裕发动第二次大反攻,让他印证了自己的判断:粟裕在涟水的兵力,是之前预想的很多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攻城时,兵力要大大超过对方,兵法有云“十则围之”,现在反过来,粟裕的兵力比他多得多,别说围了,打都打不了,快跑吧。

张灵甫果断决定撤军。他命令192旅在茭菱镇抵挡侧翼,掩护74师从涟南陆续撤退。

1946年10月30日,粟裕下达进攻涟南的命令。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后渡过黄河故道,将整个74师追至淮阴。

一战涟水,以张灵甫之败告终。

1946年11月底,薛岳集中8个整编师进犯沭阳,企图夺取苏北根据地,切断华中与鲁南的联系。为应对苏北战事,整74师再次向涟水进发。

故地重游,张灵甫决心必取涟水。他已经意识到涟水在一战中给他的部队造成了怎样的挫伤:除了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大量阵亡,还有士兵内部还有巨大的心理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微小的细节,足以反映74师的心态变化。

在涟水城西南角,有一座七层石佛塔,名为妙通塔。塔很小,而且没有百姓信奉的“神灵”,所以一直以来都缺乏香火,远近无人知晓。

但这座石塔却是整个城市的制高点,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俯瞰黄河故道大堤。

战斗中,皮定钧安排携带重机枪的机枪排轮流上塔设防。

塔台上的机枪手用重机枪扫射,挡住了攻击部队前进的道路,成为牵制整个74师的一颗锋利的钉子。

发现这一火力点后,74师立即用密集炮火进行封锁。皮定均见状,撤下重机枪,换上两挺轻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涟水妙通塔

轻机枪比机枪移动更方便。当炮火指向古塔时,机枪手拿着机枪躲在塔下。一旦炮火停止,他就爬上去猛射,形成具有一定战术价值的机动火力点。

战后,妙通塔突然一夜成名,成为74师内部讨论理论的焦点。在三三两两的闲聊中,涟水城区的那座塔经常被提及:

“每次从黄河故道大堤发起冲锋,我们都以为能成功,但因为这个可恶的火力点,所有冲锋队员都被它压得喘不过气来,冲不进城内。”

除了亲身经历外,传播者难免会添油加醋到惟妙惟肖、耸人听闻的地步:“大炮向庙通塔发射了数百发炮弹,整座塔已经千疮百孔,但奇了怪了,就是倒不了。”

真正经历过南大门攻防战的军官和一线老兵,大多只会一笑置之。要说妙通塔火力点对74师的威胁确实存在,但绝对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华中野战军能够守住涟水,并不单纯是因为这座塔,而是因为有大量的援军。

但对于其他那些从未亲眼见过的74师官兵来说,“古塔神话”甚至比真相还要真实——妙通塔是圣塔,我们无法攻下涟水,不是因为实力不行,而是因为得罪神仙。

起初,只有下层官兵这样议论。很快,中上层开始蔓延,就连张灵甫的亲信也认为有道理,在私底下谈论这个“圣塔”。

任何一种迷信都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迷失方向,说明你害怕了,顾忌多了。这还是曾经“天下无敌”的王牌精英吗?

你不是说几百个炮弹都没办法吗?张灵甫直接命令炮兵团抽出两个连和1000发炮弹炮击塔楼。

虽然74师的装备和给养比解放军好得多,但因为依赖美援,实际上也很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那1000发炮弹,他们完全可以轰击涟水其他目标,为何在一个战术价值有限的火力点中使用它们?

张灵甫这样做,正是为了缓解人们内心的恐惧。

虽然他嘴上咄咄逼人,但实际用兵时却十分小心。涟水战役后,张灵甫总结教训,“自上而下轻视解放军,对待可能增援的敌军,未计算在内”被列为失败的第一原因。

在第二次进攻涟水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横冲直撞,而是稳扎稳打,小心翼翼。

1946年12月3日,57旅、192旅奉命从淮阴出发,向连南发起正面进攻。涟水地区有华中野战军第六师10个团和淮南第六旅3个团。

指挥员根据涟水战役的经验,判断张灵甫仍会以城南方向为重点,于是将第六师也部署在南线,由副师长王必成直接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涟南缺少有利地形,第六师防守很吃力。经过两天激战,解放军未能守住,阵地全部被第五十七旅和整二十八师占领。

退到黄河故道南岸后,王必成依托河岸阵地,梯次布防:他每次只用一个团对敌,到了一定程度后又换了一个团。利用这种车轮战法,他成功地阻止了74师的继续进攻。

然而,这只是这次进攻的前奏。

张灵甫总结自己一战涟水的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没想到新四军会不断增援涟水。

为此,他专门申请调来整28师全部和第7军1个师,配合整74师作战,使国民党军进攻总兵力达到10个旅、20个团。

另一个是主攻方向选择不当,背水作战地形太不利,反击时没有立足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涟水黄河故道风光

他想重新选择主攻方向,换句话说,南线早已从张灵甫的选项中剔除。

但是他为什么派五十七旅从南线进攻呢?

战场上,聪明的对手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张灵甫钦佩粟裕的妙招,并从中有所收获。

虚实是一种,迂回包围是另一种。

1946年12月14日,粟裕在宿北包围戴之奇整69师的前一天,张灵甫指挥第74师第51旅、58旅和桂军第7军一个师,突然避开正面防守,猛攻城西带河镇。

带河镇是张灵甫选定的新主攻方向。战前,粟裕判断张灵甫的主攻方向就是这里。

因为带河镇两边都是河,我军增援非常不方便,反倒拥有冲锋舟和工兵的整74师行动迅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士怀部署城防,粟裕特意要求他把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放在带河镇,构筑最坚固的工事,还必须有2—3道后备阵地。

张灵甫对涟水城防进行了认真研究。他引用管仲的话,叫做叫作“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

意思是攻打对方强的地方,对方弱点也会变强,但如果攻打对方弱的地方,那么对方强的地方也会变弱。

这就是粟裕经常放在嘴里讲的“柿子专挑软的捏”,现在张灵甫也体会到了。

但遗憾的是,在部署上,现在的涟水守军最高指挥员并没有像粟裕那样在带河镇布置重兵。只有6师师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对此有所警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渭清

他们几次电告最高指挥员,认为从张灵甫投入的兵力来看,这次以南线为主攻方向的可能性不大,很有可能采取声南击西的战术,从西线发起进攻。

两人建议将防御重点向西转移到带河镇,但这一意见未能得到最高指挥员的足够重视。

带河镇防守薄弱,恰被张灵甫逮个正着。当日黄昏,74师攻占带河镇。

此后,张灵甫还吸取涟水战役的教训,改变白天进攻的常规操作,马不停蹄连夜猛攻城西第二道防线。

眼看城西多个阵地被突破,最高指挥员连忙向王必成下达紧急转移命令,带着十六旅前往城西增援。

1946年12月15日,宿北战役打响的那一天,十六旅和七十四师一直在西门外大堤阵地周围反复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最高指挥员终于确定了张灵甫的主攻方向,不断调整部署。晚上,他让王必成撤回十八旅,调往城西参战。

第六师全部在黄河故道南岸。由于缺少船只,花了9个小时才将第18旅撤回北岸,错过了第一时间回防城西的机会。

12月16日拂晓,粟裕分割包围宿北之敌,张灵甫也在涟水城西发起总攻。第74师在黄河故道南岸的炮兵阵地也仗着射程远的优势,以全部炮火轰击新四军城西阵地。

在这个节骨眼上,十八旅还没赶来,十六旅只好单打独斗,遭受两面夹击。到了下午,城西防线被攻破,74师分别从西门、北门冲入城内,涟水于当天下午失守。

我军和整74师在涟水大战两场,两方伤亡都不小:一战涟水,我军与国民党军各伤亡6000余人;二战涟水,我军伤亡6000余人,国民党军伤亡7000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战相加,我军共伤亡1.2万人,国民党军伤亡1.3万人,大致相当。

此外,涟水的沦陷还具有连锁效应。南部盐城因失去侧翼掩护,李默庵又从正面集结兵力,只能选择退出。

粟裕素以打仗不吃亏著称。如果要说他对这个结果不恼火、不沮丧,那可太神化他了。

比粟裕更恼火、更沮丧的是他的老对手张灵甫。

进入涟水城后,张灵甫发现我军丢下的一支汉阳造步枪。他很惊讶,新四军用如此劣质的武器保卫涟水,并给自己的王牌部队造成如此重大的伤亡。

从这个时候开始,张灵甫突然对自己和74师的结局有了一种奇怪的预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战涟水之前,张灵甫多少有些轻视新四军。之后,他对新四军刮目相看,认为自己碰到了劲敌。

张灵甫还直言不讳地给同为五大主力的十一师师长胡琏发去电报,感叹:“新四军在战略战术作战上优于国军。过了新年,我将死无葬身之地,伯玉兄怎么看?”

两次涟水大战,国民党军伤亡1.3万人,其中8000人是整74师的伤亡,大部分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可以说,74师的元气在涟水城下被消耗掉了

据孟良崮战役中被俘的整74师军官回忆,攻克涟水后,从南京赶来的老兵伤亡过半,补充的新兵基本都是从后方强征的壮丁,战斗力可想而知。

在后来的孟良崮战役中,这些新兵一听枪响就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极大地影响了整74师防守山地、中心开花的部署,是其全军覆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