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肯定都瞧见了这么一个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生撸起袖子去创业,投入3800卖烧饼,第一年的营业额就高达110万元。仅用四年的时间,已经开出了30多家分店。

虽说营业额不直接等同于净利润,但跟3800元的投资相比,这位大学生创业者,也真是太厉害了。

不过,有网友在惊叹这个励志典型的同时,也替他算了一笔账。

110万是营业额,即徐同学卖烧饼的总收入。而他的一个烧饼卖6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考虑前期采购原料,准备面粉、馅料的时间,这位同学如果全年无休的每天干十个小时,那么他每小时需要卖出50个烧饼(110万÷6÷365÷10)=50

这简直了,平均下来,他每1.2分钟就要做出一个烧饼,并将其成功卖掉。

首先,这烧饼的火爆程度,令人惊叹,堪比世界任何一个顶级美食的需求热情了。

另外,那时候除了他自己,还有三个给烧饼店干活的员工,一起做烧饼,卖烧饼。如此的劳动强度,也真让网友们不禁对这三位打工人表示同情。

对,你没看错,3800的本钱,不但能拥有旺铺,购买充足的食材,还能雇人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关键就在这里——他没有房租压力!

按徐同学自己的说法,他是和房东一起做项目的,因此免房租。

这位房东的身份很神秘,新闻里也没有提及他俩是如何约定分成比例的。但徐同学的运气就是这么的棒——他不用交房租!

再看徐同学第一家店铺的位置——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云水苑商铺7号。

有人从网上搜了一下这个地段的招租广告。结果发现,7平米的铺面,就要差不多在10000元/月,一年是12万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再细扒拉着看看,就又会发现, 这可是个黄金地段,不远处就是杭州地铁站1号线云水站。周边有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稍远点的还分布着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金融学院等等。人流密度很大,而且以年轻群体为主。

可以说,这样的位置,无论做什么,只要口味尚可,价格合理,门庭应该都不会很冷落。

和烧饼品质同样关键,甚至更重要的,应该是这个黄金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徐同学的成功创业经历,虽然的确非常励志,但并不是具有特别广泛的可复制性。

因为,你很难轻松租到一个位置优越的铺面!

你很难遇到一个不收租金的好房东!

你很难找到三个能坚持每天工作10小时,全年无休的打工人,任劳任怨的和你一起创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有关这个励志新闻,确实也不排除像某些网友分析的那样,顺便要做个加盟店广告,动员想创业的朋友赶紧付费加盟。

毕竟,四年时间,徐同学已开30多家分店,今年的目标是争取开到100家。

只是,历来,新闻里面总是捡着幸存者偏差的佐证来重点说。

而这些报道,却往往忽略了创业者的过程全景和特殊性,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比如去年那个“95后”夫妻摆摊日入9000元的新闻(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众多网友感慨如今的年轻人真是努力奋斗能吃苦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如果按日营业额9000元计算,每份豆腐、土豆的单价是9元,那么一晚上就得出餐1000份左右。夫妇俩每日工作9小时累计540分钟,平均一分钟就要出两份小吃。

考虑到售卖现场既要烹制又要收费、打包等具体事情,他们两口子一分钟要至少卖掉两份小吃,似乎有些不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破解网友们的质疑,央视记者再次专程去采访了范丹丹和赵庆书。

赵庆书解释说——“我们平时的日营业额在六七千元左右,那天正好电视台来摊位录节目,搞得跟拍电影一样,吸引了特别多的人。加上又是周末,导致那天的生意异常火爆,比平时多卖了2000元,但是我们生意本身也不错...”

针对网友提到夫妻二人是否能做出一分钟两份餐的质疑,赵庆书也说的很明白——“小吃车上有一个长2.8米宽80厘米的铁板,我们是一次性出餐而不是分开出餐,一个铁板一次性出餐5到6份,需要2分钟左右。并且摊位上除了我对象丹丹之外,还雇了两名员工。丹丹负责土豆、豆腐的烹饪,一名员工负责切豆腐,另外一名负责收款与打包,四个人合作,尽管出餐时间紧张但也能忙得过来。”

这么一捋顺,就很清楚了。新闻中的——“95后夫妻摆摊日入9000元”,指的是采访他们当天,小吃摊的营业额达到了9000元,而非他们每天都能“日入9000元”!另外,头一次的新闻为了烘托夫妻二人的努力奋斗和吃苦耐劳,也没有提及他们雇佣的另外两名员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意看,是四个人的摊位,并非只是夫妻档

可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媒体都能如央视这般去主动澄清事件全貌,给网民们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正如前面说的那样,更多的时候,他们主打的,还是对各种“幸存者偏差”的佐证——人们只看到了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还有一个筛选的过程,从而忽略了很多过程中的关键信息。

以至于网络上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成功创业故事,让读者热血沸腾,感觉下一个创业成功的人就是自己。

但事实上,更多的创业者,最终都会沦为“创业失败者”。

普通人能有多大的底气进行试错?一旦失败,还有多大概率能翻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实说,什么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那些稀有的事情,才能够成为新闻。

要是很常态了的,就不会成为新闻。

像这个徐同学卖烧饼的事情。如果是他投资110万开店,最后亏到3800块,那大概率是不会成为新闻的。即便爆料出来,也不太有可能会吸引到很多人关注。

反之,从3800元到110万元,就成了一个被树了典型的正能量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还有一位叫做陈思的外卖冠军小哥。他在上海玩命送了三年外卖,共赚了102万,一时间轰动全国。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之前开饭店,欠了80多万。陈思辛苦送外卖攒下的102万,都主要用来偿还债务和利息了,至今他还背着10余万的房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创业投资也要看运气、凭资源。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还是安心踏实的工作最靠谱。

打工人,老实搬砖。

以免创业失败了,回来搬更多的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