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2月至1947年5月,国民党军在华东战场遭遇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5次失利,损失7个军/整编师19万人,占华东战场国军的23%。

蒋介石非常希望有一位大师来指点迷津,帮助他走出不断受挫的困境。

早在苏中战役开始之前,蒋介石就曾读过一份名为《从敌对立场看中国军队》的机密材料。他看后拍手赞叹,认为它从正反两方面,把中国军队的缺点说得清楚透彻。

材料中的中国军队,主要指抗战中的国民党军队。

蒋介石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国民党军队存在的问题,但内部矛盾复杂积重难返,短期内,他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纠正它们。

他现在想知道的是,如何对付共产党军队,这个与他竞争了20多年的老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方面,他曾有过诸如第五次围剿等成功的经验,但如今随着对手的迅速强大,似乎已经过时,而那份材料的作者可以为他提供另一种观察角度和方法。

作者是日本人,“中国派遣军”最后一任司令官冈村宁次。

在担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员期间,冈村宁次的主要对手是华北八路军。

有强大生命力的八路军,在冈村宁次部署的“铁壁合围”、“三光”等政策下,一度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五一大扫荡”后,华北根据地减少一半,主力减员10万,参谋长左权阵亡。

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评价说:“冈村宁次是日军在华北最厉害的指挥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刚结束,延安总部就将冈村宁次列为头号战犯。直到1949年初,在与李宗仁谈判时,作为谈判条件之一,中共仍要求引渡冈村宁次。

此时,冈村宁次正被软禁在南京。除了帮助遣返日军和日侨外,他还充当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角色:蒋介石的秘密军事顾问。

“鲁中决战”失败后,冈村宁次成了蒋介石的座上宾。

冈村宁次对共产党军队的理解是擅长谍报工作,作战灵活,尤其喜欢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在谍报战斗方面,蒋介石还无从下手——他不知道延安的间谍网络会深入国民党军事决策的最高核心层。

有“特工之王”之称的戴笠死后,国民党的特务情报战能力相当薄弱,根本无法组织防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其他方面,蒋介石感同身受,尽力弥补。

为了避免国民党军被数倍于己的解放军被歼灭,蒋介石在战术设计上绞尽脑汁,从最早的“长驱直入”到“齐头并进”,再到“中央推进”。

然而翻来翻去都没能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最后连“五大主力”的顶牌都被粟裕挖出打掉了。

说到底,还是战术上不如人家共产党啊。

蒋介石从冈村宁次那里得到启发后,重新审视战局,提出了全新的战术构想:“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以三四个师重叠交互推进。”

1947年6月下旬,经过40多天的调整,蒋介石正式启动了新的“鲁中会战”计划。

汤恩伯已被撤职,蒋介石任命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为前线司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汉杰根据蒋介石制定的新战法,一改以往齐头并进、肩并肩、臂挽臂的阵型,代之以重叠互动的前进方阵,采取“滚筒战”,逐步“滚”入鲁中山区。

1947年6月28日,由9个整编师组成的范汉杰兵团已“滚”向南麻一线。

面对“滚筒”,粟裕一开始确实挠了挠头——从侧翼穿插或者再来一次孟良崮吧,国民党也学精了,20公里摆了30个团,打死也不出头,每天就走10公里。

如果再耍龙灯,大海就会在他身后!国民党中央社每天播报:“共产党人背靠大海,海水不能喝。”

只有向前,往敌人的后方打,吸引部分敌人回援,然后寻机歼敌。

粟裕原计划以三个纵队进攻鲁南,迫使范汉杰返援,华野主力则集结沂水待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恰在此时,他接到了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报上说刘伯承、邓小平将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掀起全国性的战略反攻。

为此,毛泽东希望华野能分兵鲁西、鲁南,打通与刘邓会师的通道。“如果行动迟缓,就来不及了”。

粟裕当时做了一番测算,按照军委的部署,刘邓必须在6月底南渡黄河。

如果华野不分兵,集中精力打鲁中孟良崮那样的大仗,也能起到牵制敌人、配合刘邓南渡的作用。

问题是需要为大战役找到合适的战机。孟良崮战役前,整整“打”了一个月的龙灯,才引诱74师。现在距离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南下大别山只剩下两天了,谁能确定战机会出现?

粟裕绝不会去做守株待兔这种纯属偶然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华野领导共同商议,最终决定兵分三路:一路向鲁西;一路到鲁南;一路留在沂水待命。原定从鲁中分出的三个纵队变成了五个。这是中国历史史上的“七月分兵”。

刘邓南下,华野调重兵去接应。蒋介石和顾祝同急忙调整部署,从鲁中沂蒙区抽出整编7个师增援。至此,范汉杰在鲁中只剩下4个整编师。

蒋介石这样调动兵力,使粟裕一度以为“鲁中战役”已被粉碎,留在鲁中沂蒙区的敌军势必陆续西撤。

然而,范汉杰没有离开,也不打算再离开。

范汉杰毕业于黄埔一期,但与大多数黄埔学生不同的是,他在报考黄埔之前就已经担任少将,在粤军中有相当高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段时间,蒋介石在粤军总部代理参谋长,范汉杰是兵站站长,所以范汉杰曾对别人笑着说,“蒋先生”是校长,但我们两个还曾是同事哩。

范汉杰考入黄埔时已年近30岁。在黄埔第一期学员中,像他这样的“大龄青年”有好几个,但他是唯一一个以少将军衔上学的,所以当时的黄埔教官对他印象深刻。

周恩来多年后才得以从人群中认出范汉杰,说:那个又高又瘦的人,比我这个当政治部主任的年纪还大。

粟裕是一位智慧型将领。如果和粟裕交手,一定不能莽撞,否则就会被挑落马下。而在国民党将领中,范汉杰以老谋深算著称。

在留给范汉杰的四个整编师中,整十一师是最能让粟裕一直盯着的部队,它毕竟也是“五大主力”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南麻推进时,范汉杰把整十一师作为进攻楔子的锥体。攻占南麻后,他以此为诱饵,引诱华野主力。除了整十一师,其他部队都远离南麻,有意表现整十一师的孤立。

粟裕在发现范汉杰的兵团尚未完全撤退后,决定尾追,将整第十一师歼灭在南麻,同时切断其他敌军的退路。

粟裕有4个纵队加上特种兵纵队,第11师只有5个团。另外,从情报上看,第11师虽然在南麻修筑了防御工事,但并不坚固。

战机刻不容缓,是时候乘势而上,打一场类似孟良崮战役的漂亮仗了。

1947年7月17日晚,粟裕发起南麻战役。按照“围点打援”的做法,一个纵队和地方武装负责打援,另外三个纵队分头开进,完成对南麻的合围。

7月18日上午,在特纵的火力掩护下,华野三纵队向南麻发起波浪冲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战斗一打响,粟裕就发现不对劲。

整十一师战斗力很强,这是可以预料的。该师由十八军改编而成,是土木系统的骨干部队,土木系统源于此——十八合成木、十一合成土。

作为五大主力之一的整十一师,不仅战斗力强,而且早早装备了美式装备。这样的部队能打仗也就不足为奇了。

让粟裕感到不对劲的是,南麻的工事很坚固、很完整,哪里里是没修好的样子?

不好,情报可能出现了问题!

第11师师长胡琏因石牌防御战而声名鹊起。他被毛泽东称为“狡猾如狐,凶猛如虎”。换句话说,他比张灵甫更聪明、更狡猾,但比李天霞更勇敢、更善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琏和张灵甫是老乡,同时也是黄埔四期的同学。张灵甫死于孟良崮,无异于给他敲响了警钟,使他在行动上更加奸诈谨慎。

胡琏一占领南麻,阵地500米范围内的树木、庄稼全部被砍伐,村民全部被赶走。胡琏也不允许指挥外边有任何可供人辨认的标志,师部设置了两个以上的假地点。

不到半个月,第11师的所有工事和外壕陆续修好。但由于消息封锁严密,华野始终得不到相关准确信息。

胡琏的防御战术与一般国民党军完全不同,采用“大纵深弹性防御”。

整十一师有一个前哨连,摇摆不定,引诱华野的进攻部队,设法使他们扑空。但是,前哨连一和华野接触,就立刻后退,退到核心阵地。

胡琏在核心阵地周围设置了许多铁丝网和鹿角,其中鹿角就有3—5层。这些障碍不仅阻碍了华野前进,而且第11师发动的突然火力打击也给进攻部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麻战役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经过18日一天的进攻,华野终于占领了南麻周边的大部分警戒阵地。

1947年7月19日下午3时,华野在粟裕亲自指挥下,向南麻核心阵地发起第一次总攻。

胡琏祭出第一个法宝:子母堡,这是他用来守卫南麻的杀手锏。事后,第三野战军战史上记载:“所有参加南麻战役的华东野战军部队,都没有想到子母堡如此难攻。”

胡琏利用自己控制的村庄和山头,修筑大大小小的碉堡1200多座,其中大堡叫母堡,小堡叫子堡。

每一个大碉堡和二三十个小碉堡组成一个母碉堡,几个母碉堡由交通壕沟连接,形成纵横交错的碉堡群。

母堡有一个班,子堡只有两三个士兵,但这些像触角一样分散在母堡周围的子堡,可以迫使进攻部队在到达母堡之前提前分散兵力,从而失去袭击的突然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堡一触发,母堡立即启动,为子堡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在硬仗中,一般可以先用大炮摧毁要塞。

但子堡又矮又多,用大炮打就像用炮弹打苍蝇一样,效果并不明显。对于大部分弹药必须依靠缴获的华野来说,这样使用炮弹无异于挥霍浪费。

在当天的总攻中,华野纵队形成密集队形,向碉堡群猛冲。在子母堡密集火力网的拦截下,部队伤亡惊人,冲锋仍一次又一次被击溃。

粟裕在前线观察哨看到,前线部队被子母堡阻击,举步维艰。他问身边的作战参谋:“你们以前训练过进攻子母堡的战术动作吗?”

参谋回答说:“我训练过攻击碉堡,但没有训练过攻击如此密集的子母堡。”粟裕后悔莫及:“这是深刻的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野偶尔能攻下一个子母堡,但平均要付出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伤亡代价,整十一师的损失也不过子堡两三个兵或母堡一个班。

粟裕迅速改变战术。除了用炮火射击,他还组织了爆破小组进行爆破。爆破小组先用炸药包炸毁碉堡,突击小组随后发起快速冲锋,占领阵地。

这样一来,进攻部队的伤亡减少了,但碉堡不是城墙,炸一个碉堡也没问题。炸毁这么多碉堡需要时间。

胡琏也针锋相对地制定出防守战术。粟裕有突击组,他有反攻组,反攻组的人都是携带汤姆森冲锋枪和手枪的老兵。

解放军爆破时,反击小组会同时发起攻击,从不同方向猛扑爆破口,在突破口附近打死打伤冲上来的突击小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双方鏖战的关键时刻,突然下起了大雨。

由于缺少防潮器材,华野弹药被雨淋湿,无法使用,进行爆破攻击所依靠的炸药包大多失效。大雨还引发了山洪,道路变得泥泞不堪。重炮无法拉动前线,难以轰击碉堡。

孟良崮战役时一滴雨都没下,直接导致74师溃败,但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下起了大雨,一不小心就救了整十一师一命。

胡琏乘势组织兵力反击,把华野打开的缺口一一堵住。

1947年7月20日,战斗进入最激烈阶段。华野全力突进,十一师一线部队弹药几乎耗尽。虽然他们空投了弹药作为补充,但这些弹药不足以让部队在晚上消耗两个小时。

胡琏急得团团转,就连师和团发射信号弹的火药全部集合起来,送到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一场恶战,华野将整十一师压缩到方圆十里的区域,却未能攻入和占领南麻任何一个主阵地。

1947年7月21日上午,粟裕以正面佯攻、侧面偷袭的方式切入第十一师的薄弱阵地,最终攻占马头固。

马头固是第十一师南面的屏障。巩固后可以扩大战果,但粟裕的时间不多了。

南麻枪声一响,蒋介石就接到范汉杰的报告,紧急命令黄百韬所部第二十五师、邱清泉所部第五军迅速进攻南麻,对华野进行反包围。

有了孟良崮的教训,蒋介石这次的命令异常严厉,警告如果整11师像第74师一样被华野消灭,将按照连坐法严惩各师的军官。

“校长”祭出了必杀令,前面还有李天霞的榜样,增援部队没有一个敢怠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天霞(右)

靠近南麻的3个整编师已与华野打援部队发生激烈交火,粟裕计划于21日晚再次发起总攻。

一场战斗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最后五分钟”。孟良崮战役也经历了三次总攻,在敌军援军到来前的最后时刻,夺取了粮弹两绝的74师的胜利。

可以预见,十一师的弹药库将空空如也,华野有望重演孟良崮的辉煌。

就在这时,战事突然转向,狡猾如狐、凶猛如虎的胡琏突然发难。

胡琏已经能听到援军的火炮声。他知道援军越近,粟裕进攻的时间也会提前。

为了争取防守时间,他干脆转守为攻,把最后一次空投储存的弹药全部用光,集中部队进行了反攻。

华野措手不及,阵地一度失守,粟裕的总攻计划被彻底打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黄百韬已突破华野的阻击阵地,邱清泉逼近南麻,其他援军也越来越近。

粟裕手中没有预备队,无法增加打援力量。如果他不撤退,就可能被敌人包围,使他不仅不能歼灭敌人,还可能被敌人歼灭。

1947年7月21日晚,粟裕当机立断,下令撤退,各纵队向东北撤退。但他们已经进入范汉杰的包围圈。

范汉杰原计划是以胡琏为诱饵,通过南麻坚固的工事和十一师强大的战斗力消耗华野有生力量,待对方精疲力竭后再实施反包围。

李弥的整编第八师直接增援南麻国民党军,已于夜间到达南麻东北临朐,切断华野退路。

临朐是鲁中解放区与渤海解放区的咽喉要道。华野要退入渤海解放区,这座城市是必攻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的临朐城

粟裕临时得到的侦察情报是,整八师远道而来,主力还在半路上。前卫虽已入城,但还没来得及修筑工事。

尽管部队仍十分疲惫,伤亡未得到补充,野外仍下着大雨,但粟裕决定于7月24日黄昏发起临朐战役,以速胜攻克城池。

但这次情报又错了。

1947年7月23日,即预定发起进攻的前一天,李弥率主力入城,控制了当日临朐城周边的制高点。

整第八师虽然不是“五大主力”,但也不是无名小卒。该师前身第八军是抗战时期滇西远征军主力。

这支部队在时任第八军副军长李弥的指挥下,为攻克松山、龙陵立下汗马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民党内部,李弥被认为是一位“有魄力、身经百战、善于治军、长于谋略的将军”。

进入临朐城后,他也不忘先修筑子母堡,且修筑速度极快。入城仅4小时,每个班至少完成一座碉堡。

1947年7月24日上午,撤出南麻的华野主力会同渤海军区三个团冒雨行军,包围了临朐。夜间,华野主力按计划攻城。

粟裕定夜出击,是为了体现攻关的突然性,然而,恶劣的天气仍然拖着他的后腿。

暴雨导致河水暴涨,王必成纵队无法按时到达指定攻击位置,特纵的炮兵也因道路被毁无法参战。

再调整部署为时已晚,粟裕命令部队先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城外已是一片汪洋,水深及膝。解放军的几次进攻都没能越过护城河。

1947年7月25日,特纵、王必成纵队到达,华野拿下部分外围阵地,但攻城仍困难重重。

临朐城墙坚固,城外地势开阔,守军易于发挥火力优势。即使是城墙,仅靠人海战术也难以接近。

1947年7月26日,粟裕指挥特纵榴弹炮团,先对城内南北街道进行远程射击,然后对其炮兵阵地进行压制。

在炮火掩护下,攻城部队对城墙进行了第一次爆破,但因雨天潮湿、炸药失灵,爆破失败。

当晚,又组织第二次爆破,终于在西门附近的城墙上打开了一个约100米宽的突破口,7个连得以攻入城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弥连忙堵漏,派兵从两翼重新封闭突破口。

在守军密集的火力封锁下,解放军后继部队伤亡太大,未能持续投入,城内城外失去联系。

西门是一块空地,四周是八师临时修建的梅花母堡。失去后援的七连难以突围,全部损失,场面极其惨烈。

1947年7月27日,粟裕从城防中寻找薄弱点。

临朐城外有南关、北关。南关外靠近城墙的地方有一座房子,攻城时可以作为支撑,但它们已经被李弥用大炮炸毁。相比之下,北关三面有略低的土墙,尚有搭架云梯进攻的条件。

进入解放战争后,华野已经很少使用云梯攻城,这次也是暴雨之下的不得已之举。

搭了云梯以后,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墙整天浸在雨水里,土成了泥。搭不起梯子,就勉强爬上去,腿陷在泥里拉不出来,行动困难。

北关仍不能攻下,攻守双方形成僵持,短时间内难分胜负。

粟裕还需要一点时间来攻城。他能不能拿到足够时间,取决于打援部队的坚持。

此次担任阻援任务的华野二纵四师表现异常出色。临朐战役结束前,他们独立阻击国民党军7个旅的增援部队长达6昼夜,可谓“打得最硬,守得最好”。

粟裕得到了宝贵的时间。他继续组织军队,向这座城市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整八师伤亡惨重。

截至7月29日,华野占领了南关、北关的大部分地区,整八师被压缩在城内的狭小地带。李弥弹尽粮绝,离全军覆没只有一步之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看对手摇摇欲坠,粟裕集结三个纵队全部兵力,当晚向临朐发起总攻。

整八师就像南麻的整十一师。它是从死人中爬出来的精锐之师。即使即将死去,它的臂膀上还有一把力气。

但从南麻战役开始,华野纵队连续几天苦战,部队很累,总攻的气势大打折扣。

加上粟裕没有新生力量和预备队可以投入。结果,解放军这次总攻还是没能突破城墙。

1947年7月30日,雨过天晴,对攻城一方来说似乎是好事,但最先尝到甜头的还是守城一方。

天气条件的改善,给国民党空军的行动带来了便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规模和能力有限,国民党空军对军队的支援一直十分有限,有时甚至无济于事。但这一次,它的确实给了城里的整8师雪中送炭。

临朐地势平坦开阔,城外已被华野完全占领,飞行员更容易发现目标或空投物资。

大量弹药和物资的补充迅速恢复了八师的士气,同时空军战机也对没有防空能力的华野攻城部队构成威胁。

此时,国民党援军也改变战术,利用阻击部队缺口较大的弱点,突破华野四师的一线防御。

再拖下去,华野不仅无法攻占临朐,而且可能和在南麻一样,它又一次被包围了。

1947年7月30日晚,粟裕决定放弃临朐,同时改变撤退路线,向临朐东南的胶东半岛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意味着华野被迫放弃经营了十余年的沂蒙山根据地,后者曾是华野在山东的主要根据地。

据第三野战军战史记载,南麻、临朐之战,国民党军伤亡1.8万人,华野自身伤亡2.1万人。

歼灭战最后变成了弊大于利的消耗战。

华野本身并没有稳定丰裕的后方基地,除部分由东北解放区海运补给外,大部分补给依靠战场缴获。

对于这样一支主要依靠俘虏生存的野战军来说,如果不能彻底消灭对手,并从中获得给养和人员(被俘士兵),从而进行良性循环,后果将极其严重。

这也是粟裕打仗只能赢不能输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后,仅华野第四师所在纵队就减员6000余人,人员无法补充,只好缩编,其中一个师被迫缩编为两个团。

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特纵队消耗了莱芜战役缴获的部分炮弹,但缴获了74师一批汽油和炮弹。

结果,这些汽油和炮弹在南麻、临朐等战役中全部消耗殆尽,形成了有车无油、有炮无弹的尴尬局面。

蒋介石也知道华野的情况。他在日记中写道,经过南麻、临朐两战,华野“已耗尽半年来获得的我军武器弹药”。

由此,国民党将南麻、临朐战役视为孟良战役后的“翻身仗”“打气仗”。

在这一轮较量中,粟裕确实忽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一个重要条件:天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七八月份,南麻、临朐是雨季,暴雨连连,山洪暴发,这势必会影响缺少雨具和防潮设备的华野的作战效能。

其实,早在一年前的泗县攻坚战中,陈毅就已经吃过亏了,就在那时,大家都把失败归因于守泗县的桂军战斗力强,未能从中吸取其他教训。

鲁中下雨了,鲁西、鲁南也在下雨。大小河道、沟渠水位暴涨,低洼处被淹成泽国。

进入鲁西、鲁南的陈唐叶陶五个纵队,因连日大雨,兵力分散,未能攻克滕县、邹县,反而陷入敌人围追堵截中。

用刘伯承的话说,就是“五指压五只跳蚤,结果是一只都抓不到”。

陈唐叶陶南下西进,原本是为了配合刘邓南渡黄河,最后实际上变成了刘邓协调他们向鲁西南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队赤脚行进,在洪水泥泞中连续作战,非战斗减员相当严重。许多师只能缩成一个团。

在电报和对讲机中,国民党军给华野两大主力各取了一个他们认为很酷的绰号。一纵(叶飞纵队)被称为“面包”,四纵(陶勇纵队)被称为“西瓜”。

这些人一打开对讲机,就会像要办酒席一样“吃面包”“嚼西瓜”。

陶勇谈到这次突破的艰难困苦时说,即使与二万五千里长征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7月可以说是华野的灾难月。

当时华野高层的分工是,粟裕主要负责战役的组织指挥,陈毅主要负责战略的设计策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斗刚结束,陈毅在动员部队时说:“我们总要有积极的态度,不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他强调:“南麻、临朐战役不是败仗,我们不仅没有被敌人消灭,而且还俘虏、歼灭了一部分敌人,最后能主动退出战斗,败仗从何说起?”

陈毅这样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鼓励战败后士气陷入低落的部队。

粟裕则起草并发出了一份内容简短的电文,

此时,他的心情异常沉重。在部队转移途中,陈毅、谭震林提议他起草一份电报给中央,电报内容是检讨前两次战斗失利的原因。

粟裕在电报中说:南麻、临朐两场战役没有打好,影响了整个山东战局,“言念及此,五内如焚”,并引咎自责,请求处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有中央的考虑。

毛泽东已选定大别山区作为战略反攻的矛头,作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

刘邓为主力,直奔大别山,粟裕为左翼突击集团,陈农为右翼突击集团,三军逐鹿中原。

从粟裕的《自请处分电》发出那天起,延安总部两天连发四封电报,要求粟裕迅速奔赴鲁西南,指挥陈唐叶陶五个纵队,策应刘邓跃进大别山。

在“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构想中,毛泽东对华野在鲁西南的配合寄予厚望,并专门电告陈、苏:

“刘邓南下之战能否取得胜利,一半要看陈唐叶陶五纵队能否发挥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天,中央对“电自请处分”作出正式答复:“几场战役打不好不要紧”,“请安心工作,鼓舞士气,以便再战”。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同日,陈毅致电中央,对粟裕作出极高的评价:“我看我党二十多年来造就的杰出军事家不多。近来粟裕、陈赓脱颖而出,前途光明,将与彭(彭德怀)、刘(刘伯承)、林(林彪)并列……”

由于作战方向和重点的转变,华野被一分为二。陈毅、粟裕在鲁西南指挥的部队是西兵团(后又称陈粟大军),随谭震林、许世友留在胶东的部队是东兵团。

1947年8月8日,粟裕率领王必成纵队和特纵,准备强渡黄河,进入鲁西南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人在战斗失败后能提起精神。此外,随粟裕行军的部队远离老根据地,纪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种消极的怨言开始抬头。

有人甚至怀疑全国战略反攻的总形势。为什么全国反攻,他们的山东老家却救不了?

行军途中有句顺口溜不胫而走:“反攻反攻,丢掉山东。”

早一步进入鲁西南的陈、唐、叶、陶五纵队,也是惨不忍睹。“七月分兵”以来,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没打过一场像样的仗,就是整天被敌人追在屁股后面跑。

与陈粟的内线兵团相比,陈、唐、叶、陶纵队的思想更加混乱。有的干部直接说:“这样下去,我们只会拖死,战死总比拖死好。”

五个纵队中,宋时轮纵队已被迫退至黄河以北,这次粟裕南下才重新加入行军队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想上的问题固然可以通过政治工作来解决,但解决干部战士思想疙瘩最有效的药方还是打胜仗解气。

渡河前,粟裕下定决心要大干一场。他要权衡的是,是在黄河以北休整后再战,还是立即渡河发动攻势。

粟裕出发后不久,陆续接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急电,通知刘邓形势日趋困难,“情况万分紧急”。

1947年8月30日,粟裕再次接到毛泽东亲笔签名的急电:“刘邓在大别山无法立足”,毛泽东要求粟裕立即渡过黄河,全力配合刘邓。

刘邓的处境让粟裕做出了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西南作战不同于以前的苏中、苏北,以及后来的鲁南、鲁中,因为他们已经离开根据地,成为蒋介石所说的“流寇”。

此外,还有一个“好时机”--雨季仍在持续,各地一片汪洋,敌人的机械化部队行军相当不易。

在回顾南麻、临朐两场战役时,粟裕的认识非常严肃深刻,“过分乐观”就是轻敌,这确实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或者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

正是因为有了轻敌作为前提,才会出现求胜心切、情报失误、准备不足等漏洞,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漏洞,在粟裕以往的盘算中都很少出现。

骄兵必败,这是军事科学上的一大诅咒。无论什么时候你忽视它,你就会在战场上受到惩罚。

七月分兵以后,华野已远离“轻敌”思想,如今这个诅咒将应验在国民党军队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野成了“流寇”,蒋介石的注意力明显下降,跃入大别山的刘邓成了他新的心腹之患。

在国民党阵营内部,也普遍认为“山东共军被歼灭,无力再战”,“鲁西南共军处于绝境……四面包围,无路可走”。

如果说,追击华野的敌人都是像整11师这样的精锐主力,华野还能自我安慰一下,更让华野士兵想吐血的是,其中不少是杂牌军,比如华野鄙视的“泥鳅部队”吴化文部。

许多干部战士纷纷吐槽:这是把我堂堂华野当成民兵游击队了!

当然,一堆杂牌里也有亮眼的,比如邱清泉所在的第五师(由原第五军更名而来)。

在有生力量损失较大的情况下,粟裕暂时不想打最强的敌人,他只会先挑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选中的新科倒霉蛋是整编五十七师。

五十七师下辖两个旅,一个旅由苏北保安团改编,一个旅由原伪军改编。半日械半国械装备,装备陈旧,战斗力差,属于三流部队。

早在宿北战役中,57师就被华野歼灭一个旅,兵力被削弱。这样的“食材”正合粟裕胃口。

第57师早些时候与第5军一起追赶华野,但后来有所松懈,逐渐拉开了与第5师20公里的距离。

20公里,够了。

可供粟裕指挥的部队,除了华野西兵团和特纵外,还有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30个团面对敌人4个团,兵力十分充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9月6日晚,粟裕南渡黄河后,立即下达战斗命令,发起沙土集战役。

9月7日上午,华野集中三个纵队向整57师发起进攻,整57师见势不妙,迅速收缩到集沙处。

就兵力而言,解放军的主攻力量是第57师的4倍,因此很快就在沙土集包围第57师。

沙土集是一个有围墙和外壕的小集镇。57师进入后,挖了一些碉堡和掩体。这个地方的好处是土质疏松,易于开展土工工作。

掩体附近很快挖出了交通壕沟。就在总攻即将发起前,粟裕再次检查战备情况。当他看到碉堡和掩护时,皱起了眉头。

鲁西南不同于鲁中山区,属于平原,更适合炮兵作战。如果有一定数量的炮弹,攻击敌人碉堡和工事是没有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很现实情况是“车无油、炮无弹”,除王必成纵队有部分迫击炮弹外,其他参战纵队均两手空空。

刘邓在大别山困难重重,这是由于纯粹的外线作战,完全脱离后方。

陈粟比他们强多了。西部兵团虽然脱离了山东根据地,但仍然以晋冀鲁豫解放区为后盾。实际上,它在半外线作战,离后方不远。

粟裕连忙让留守黄河以北的后勤部送来炮弹,越快越好。

1947年9月8日晚,华野发起总攻。经过半个小时的炮火轰击,进攻部队以连续爆破的方式将碉堡炸毁。

至9月9日晨,57师全歼,师长段霖茂以下8000余人被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怕打败仗,就怕走过场,总结不好。粟裕以南麻、临朐战役为鉴,精心设计了沙土集战役的各个环节。

南麻、临朐没有配备足够的预备队,这次他配备了一个纵队作为预备队。当时阻击部队太少了。这次他用三个纵队加一个师阻击援助,而且阻击部队比主攻部队还多。

在华野围攻沙土集期间,虽然邱清泉的第5军都想救援,但面对这么多阻击的部队也无能为力。

沙土集战役是华野进入鲁西南后的一个良好开端,也是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陈粟大军第一次胜利。

对于“以战养战”的华野来说,这样的胜利犹如久旱逢甘露。此后,人员、武器和弹药得到了供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从57师缴获的枪炮就有20余门,轻重机枪数百挺,以及大量弹药和军需物资。

战斗一结束,蒋介石再也不能轻视华野了,从山东和大别山抽出重兵驰援,减轻了刘邓和华野东兵团所面临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