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的一帮青年开启新文化运动,于当时无疑别有新意,但在百年后的这个时代才能理清他们真正的价值,观点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思想是逻辑思维还是联想思维?青年真能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主力吗?

汉字是中华文明最主要且独特的载体,可谓整个文明和民族的最典型代表,分辨百年前青年代表人物对汉字的态度,可作为观察他们价值的一个侧面,认清他们在时代中的价值。

1、百年前青年对汉字的态度

谭嗣同:尽改象形文字为谐声。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能自己死。陈独秀: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魔窟,废之诚不足惜。蔡元培: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能直接地改用拉丁字母了。

当时不唯独这几人,多的是青年学者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文化落后,文化落后的根源就在于传承千年不变的汉字,别国都是以文字记录语言,唯独中国是以语言记录文字,汉字得以保留元初形态,西方文字是象形文字的变异再变异,可看作西方没有创制系统文字的能力,收养古埃及文字表音用的字母,又在字母的基础上发展出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百年前青年否定汉字的错误归因

任何人都会的思维方式是联想,由一件事想当然地确认另一件事,根本不能理解和探究真正的原因,儿童对此就极擅长,也会因此笑料百出,但儿童犯错是可爱的,成人则会造成社会损失。探寻事件真正的因果需要逻辑训练,不仅要联想发现可能结论,还要学会去检验得出的结论,发现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

如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施肥和水,儿童可能会撒尿拉屎给植物,想当然地以为是植物长大的唯一原因,作为大人才能理解儿童给的其实是水和肥料,两者和阳光一起才是根本原因,把水、阳光和施肥任何一种当做唯一原因的想法都偏颇甚至错误。

百年后的我们能看明白,当时中国虽然落后,也只是在人均GDP上落后于欧洲几大列强加一个日本,中国在全世界仍然是中等偏上的优等生。中国落后挨打本身是因为组织形式落后,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家第一强国,经济规模只稍低于美德英三国,完全能吊打日本,只是强大的农业国仍然不抵实力弱小的工业国。

为什么一直世界第一的中国迟迟不能进入工业社会?因为中国是皇帝垄断一切权力的帝制社会,没有任何人和组织能与皇权竞争,社会因权力垄断而陷入停滞,而日本和欧洲是列土分封的封建社会,列国竞争迫使各国诸侯齐头并进加速转变,一个头更适应社会转变还是九个头呢?

无论汉字或字母文字都很难加速社会进步,重要的是国家权力是垄断还是分散,一个九头齐头并进的国家能更快实现社会进步,皇权垄断有着最考验皇帝能力的天生缺陷,能力不济就会踏错一步然后步步踏错,难以及时纠偏。

谭嗣同、鲁迅、陈独秀、蔡元培四人从中国的落后得出结论是因为汉字的腐朽,这种联想式思维就跟童蒙稚子无异,并未受逻辑思维训练,完全是旧式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秀才,毫无现代教育的思维能力,观点、逻辑和思想都有重大缺陷,暴露出联想式思维的片面之毒,因教育而被学界这么大传播更是贻害无穷。

3、青年能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力吗?

青年最大特点是一腔热血,四人观点就是典型的青年式一腔热血,只会照着自认为正确的路径前行,终究是缺少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无能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和思维过程,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这根本上是只会联想式思维的弊病,也是传统教育的大病。

青年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力,除非他们会证伪联想式思维和直觉得出的结论,中年的责任就是帮助青年验证他们的思维逻辑和结论,让一腔热血又天马行空的青年习惯逻辑思维方式,在快速成长中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而不是引导社会迈向错误方向。

中国在百年前工业开启时仍保持农业社会的模式是落后的,但并不代表否定农业社会的一切就能进入工业社会,汉字虽然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却并不代表汉字不能适应工业社会,当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证明四人的观点错到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