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润格,又称润例、润约、润笔、笔单等。一般指书画金石等艺术节的酬劳,大多明码标价。并且根据市场行情和名气高低对自己的作品标出的价码。这样的好处是让人一目了然,省却讨价还价的精力,是古往今来就有的传统惯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润格起源很早,最早雏形,并不叫润格,而是文人墨客的一种普遍营生方式。主要是古代文人较少,许多底层百姓不识字,不会书写文章,因此就代人写文应时而生。常见的为往来书信、拜帖等,价格随行就市。而对一些比较有名望的文士来说,其主要营收并不是这些琐碎的书信,更多的是诗词文赋、碑帖寿悼等。一些家底殷实的富豪大户,往往聘请著名文人写作,借以抬高声望,煊赫权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周时期邮驿制度已趋完善,然而主要是官方律令的传达,个人书信尚未纳入。达官贵族主要是世袭而来,平民百姓很难有机会接受教育,因此当时往往依靠口口相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诸子百家争鸣,文士们“学而优则仕”,纷纷依靠自己的文章辩才各国游学,希望能得到当权者重用,也有不少人得到显露才华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润格一说,记载最早的估计是《史记·吕不韦列传》。其中有:“吕不韦以秦之彊,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详细记载了吕不韦为了显名,广揽文人,书写《吕氏春秋》,并且号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的报酬。虽然人们迫于吕不韦的权势不敢增改,可是如此兴师动众对文章公开标价,大概是历史上第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汉代,全国统一,邮政驿道非常完备。人际交往,往来书信的增多,给知书识字的文人儒士来说,除了可以通过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当官,还可以通过替人书写文章谋生,于是润格的雏形开始显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著名的润格事件当属“长门买赋”典故。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期的辞赋大家,依靠辞赋获得汉武帝的青睐和恩赐,被召为郎,升孝文园令。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失宠后,派人给司马相如献上黄金百斤。于是司马相如做了这篇《长门赋》给汉武帝,汉武帝看了以后非常感动,因此陈皇后又重新得到了帝王的宠幸。

《长门赋》在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中收录,然而其中出现了汉武帝谥号,因此被人怀疑是后人伪作,这里就不做争论。然而“长门买赋”成了著名典故多被引用,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作《摸鱼儿》中“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就是用的这个典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润格出现最早的记载在隋代,当时俗称润笔《隋书.郑译传》记载:“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

是说郑译是隋朝开国元勋,深得隋文帝信任。有一次隋文帝让李德林作诏书,宰相高颖和郑译开玩笑说笔干了。郑译说我出为刺史,拄着拐杖回来,没得到一个钱,用什么给你润笔?于是杨坚大笑。于是润笔成了稿酬的称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唐代,润笔已经成了文人约定俗成的写作收入。唐代重视文学,文人学士很得重视,地位较高,社会上也对文人也青眼相加。所以“润笔”一般较高,上到宰相大臣,下到文士墨客,大多通过替人写作创收。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记载:“文字润笔,自晋代以来有之,至唐始盛。”又说:“作文受谢,晋宋以来已有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唐代行书碑文大家李邕,《旧唐书》记载:“邕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受纳馈遗,以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又皇甫湜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太平广记·褊急》记载,东都留守裴度重修福先佛寺,欲请白居易书写碑文。皇甫湜大怒,“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戾于门下矣。”于是裴度请其书写,裴度赠他以“宝车名马,缯采器玩,约千余缗”。皇甫湜嫌少,声称“其碑约三千字,一字三疋绢,更减五分钱不得。”裴度只得酬谢绢九千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文采出众。宪宗皇帝点名让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韩愈文中突出了裴度和另一将领韩弘,韩弘一次寄给韩愈500匹绢。虽然也褒扬了李朔,然而遭到李朔部将石忠孝不满,于是“长绳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治”(李商隐《平淮西碑》),将碑拉倒。

李愬的妻子是唐安公主(宪宗姑母)的女儿,在她的撺掇下(“谗之天子言其私”),宪宗下令磨去韩愈的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到了宋代,又有好事者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磨去段文,重刻韩文,但是已经不是韩愈的手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完待续)

2019/5/5榆木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