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萧美琴在美发言表示希望台湾能进入美国防供应链,也就是允许台湾生产美国武器,此举无疑是在挑衅大陆。同一天,布林肯在社媒上呼吁世卫组织邀请台参加世卫大会,这就是在挑战中国底线,随即,中方出动战机抵近台岛,回击美台勾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日,布林肯在社媒上表示,希望世卫组织邀请台当局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卫大会。都知道,如世卫大会这样的全球性组织,成员国都是主权国家,而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一个省,是没有资格参加类似的全球性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布林肯之所以如此表态,就是挑战中国底线,而距布林肯访华做出了相关承诺,还不到7天,美国就再次违背承诺,由此可见美国的双标和无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世卫大会将在5月27日在瑞士举行,每年台当局在这些国际大会举行时,都会出来刷存在感,进行炒作一番表示要参加类似大会,但台当局连续7年都没收到邀请,就是因为台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

而美国每年也都会配合台当局进行相关炒作,当初是美国将台当局踢出世卫组织,也是美国连年呼吁世卫组织邀请台当局参加世卫大会,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过这也是美国的一贯作风,在此前布林肯访华中,中方画下了红线,布林肯也向中方做出承诺,不支持台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然而7天都没过去,布林肯再次撕毁了承诺,也再次向外界证明了一件事:美国及其政客毫无信誉可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是在当天,萧美琴在硅谷某论坛上,发表讲话,希望美国将台湾纳入其国防供应链之中,意思就是希望台湾可以生成美国武器,既可以为美军提供,也可以加强台军备,这样,一旦台海发成冲突,也足以保证台湾有足够的武器。此举就是在向大陆示威挑衅。

自去年开始,台当局向外界表现的“以武拒统”意味就非常明显。台媒报道,台当局“防长”邱国正公开透露,台当局希美军在日韩武器转移到台湾,这就是明显的向外释放信号,今年3月份,在台海剑拔弩张之际,台财政部门负责人表示,一旦发生冲突,考虑会增加税费,筹措“战备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萧美琴挑衅大陆的言论,台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表示:如美台产业结合,绝对是互利共赢,对“友盟”国家也有好处。萧美琴吴钊燮都是铁杆“台独”分子,也是赖清德团队重要成员,赖清德团队九成以上都是“独派”,几乎奠定了赖清德当局对大陆的政策。

对于美台勾结,以及萧美琴的挑衅,中方随即出动战机回应。据台媒报道,5月2日,大陆26架次军机抵近台北部、中部、西南空域,最近距离基隆41海里。而在4月份,大陆出动了高达157架次军机绕台,飞越海峡中线就更多,这都说明,大陆已经对台逐渐失去了耐心,不断压缩台战略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无论是大陆军舰绕台也好,还是大陆军机抵近台近空域也好,都是在警告民进党当局,大陆掌握台海制空权和制海权,在赖清德520就职之前,不要做出错误举动,大陆对台当局的一举一动都在掌握之中。

美台挑战大陆底线,激起大陆军机绕台回应,却炸出了新西兰。5月3日,新西兰外长皮特斯公开支持民进党当局,他指责中方在台海的“挑衅活动”,还发表了涉港涉新疆言论。

皮特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皮特斯这种言论,干涉中国内政,作为外交人员,皮特斯知道发表该言论意味着什么,但他还是这样做了,那么就一种解释,新西兰的外交政策就是如此,去年来,新西兰新政府上台后,开始积极靠拢美国,亲近澳英,向乌克兰援助,此次发表涉华言论,就是为了讨好美西方国家。

而新西兰总理拉克森在上周的记者会上,公开表示,其尊重“一个中国”原则,任期内不会访台,但希望与台加强经贸联系。一个总理,一个外长两种表态,新西兰这种矛盾外交,也是当下许多小国面临的态势,中方是新西兰最大贸易伙伴,其对中方经济依赖很深,但因为地缘政治因素,新西兰又必选亲近美西方。而更多的小国面临的是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布林肯挑战大陆底线的声明,我外交部也做出回应,美方有关声明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台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坚持“台独”立场,使得台湾地区无法参加世卫大会,完全是民进党的责任。

美方所谓的声明是纵容支持“台独”,台湾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中美问题不可逾越的红线,中方希望美方将美领导人作出的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承诺落实到行动上,停止借世卫大会炒作涉台问题,不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无论是“以台制华”还是“以武拒统”,最终都必将失败。

参考资料

国台办:美方应停止借世卫大会炒作涉台问题 央视新闻

国台办:民进党当局图借外力在世卫大会搞“台独”必将失败 海外网

台当局筹措战备资金增加税费?蔡正元斥“血税”:民进党员先缴 海峡导报

德国外长炒作:这两国比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国"狂风"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