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简介(49)》(以姓氏拼音为序)。

汤定元院士(1991年当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定元(1920年5月12日—2019年6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学科和红外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942年汤定元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学习,同年转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 ;1964年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0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汤定元参加和指导研制了硅太阳能电池、高能粒子探测器等多种光电器件;研制了硫化铅、锑化铟、锗掺汞、碲镉汞等各种红外探测器的材料和顺件 。

汤飞凡院士(1957年当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男,著名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之一。曾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21年汤飞凡从湘雅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被推荐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1929年回国,先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副教授、上海医学院教授;1935年赴英国国立医学院研究所进修;1937年回国,被任命为中央防疫处处长;1950年任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8年9月30日,在所谓“拔白旗”的运动中受辱,自缢身亡。1976年6月,卫生部为汤飞凡举行追悼会,给汤飞凡恢复了名誉,并予以很高的评价。 1979年,原卫生部为其平反昭雪。

汤飞凡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的研究。

汤佩松院士(1955年当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汤佩松(1903年11月12日-2001年9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今蕲水县),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学专家、生物化学家 、教育家,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7年-1925年,汤佩松在清华学校学习;1925年-192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植物学系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28年-1930年,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汤佩松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和教学。

唐敖庆院士(1955年当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敖庆(1915年11月18日—2008年7月15日),江苏宜兴人。物理化学家, [1]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唐敖庆专长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化学,特别是量子化学。有关分子内旋转、高分子化学反应统计理论、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等研究成果,均受到国家奖励。其中,与其研究集体关于“配位场理论”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与其研究集体合作出版《配位场理论(方法、英文版)》等8部学术专著。

2020年11月18日,“唐敖庆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

唐九华院士(1991年当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九华(1929年10月7日-2001年10月27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绍兴。光学工程总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唐九华于1951年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56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至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87年至1991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10月27日10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72岁 。

唐九华主要研究领域在于光学总体设计研究 。

唐有祺院士(1980年当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有祺(1920年7月11日—2022年11月8日),男,出生于江苏南汇(现上海浦东新区 )。中国共产党党员,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唐有祺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0年7月从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博士学位;1951年任清华大学副教授;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3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任北京分子动态和稳态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2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

唐有祺是中国晶体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化学生物学的倡导者、分子工程学的开创者。 [16]唐有祺主要从事晶体体相结构和晶体化学,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和生命过程化学问题,功能体系的表面、结构和分子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代表著作有《结晶学》《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对称图象的群论原理》等。 他先后获评《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等荣誉。

唐稚松院士(1991年当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稚松(1925年8月7日—2008年7月21日),湖南长沙人,中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 。

1950年唐稚松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52年从清华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数学教研室工作;1956年至196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逻辑室助理研究员;1962年至1985年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80年晋升为研究员,并任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唐院士主要从事数理逻辑、自动机理论、程序语言与编译方法、形式语义、软件开发方法、工具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唐仲璋院士(1980年当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仲璋(1905年12月10日—1993年7月21日),福建福州人,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1年唐仲璋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毕业前后在福州理工学校兼生物学教师;1932年在福建省立科学馆任研究人员;1938年在福建医学院担任教师;1939年回到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担任讲师;1940年到北京协和医院寄生虫学系当研究生;1945年至1948年在福建省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1948年前往美国留学;1949年获得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任职于母校,先后担任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1958年担任福建师范学院副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调到厦门大学工作,任生物学系教授;1978年出任厦门大学副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7月21日逝世,享年88岁 。

唐仲璋主要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研究,特别对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胰阔盘吸虫病、钩虫病、西里伯瑞氏绦虫病以及家禽嗜眼吸虫病等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