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间的智慧

家的概念是我们内心的慰藉,是在外漂泊的人内心的温存。因为要有家,要有一个舒适的家,世世代代的人涌现出无数的空间智慧。

现代都市发展会让我们经常面临生存空间集约化,在一些恶劣生存条件的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用各种奇妙的方式去适应环境,它们体现着人类对社会现实、对命运、对大自然的抗衡。

我们接纳环境、审视环境、改造环境,空间的智慧反映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

01

11㎡蜗居

一眼就能望到头,碰头就是家常饭,垂直攀爬的木梯、在洗衣机上烧饭……这就是位于上海淮海中路一户11平米小家的真实写照。

用一个字概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平的家

这样的生活一家人过了近30年,在上海这座超一线城市,像这样的居住空间还会有很多,面对这样挤压的空间,设计师史南桥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毫厘必争的空间智慧。

▲“空间魔术师”史南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间魔术师”史南桥

我们先来梳理这个家的痛点:

1、空间小:没厨房、阁楼站不直

2、没有垂直楼梯

3、需要隔热、隔音、防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屋大小状况

设计师要在这样一座小家里放置客厅、厨房、卫生间、父母亲起居室、儿子儿媳妇一家的起居室,还要给攀爬的楼梯留出空间。

面对这样一个毫厘必争的家,设计团队精确的测量一家人的人体尺度数据,目的是将空间集约到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人的人体尺度

首先是对房子进行垂直向的划分,原先的家没有客厅,改造后希望拥有客厅空间,功能布局将公共使用空间布置在下层,并且尽量满足房间对应属性层高的最低标准,但发现卧室的最低层高只有1.7米,显然还是不满足。

▲房屋划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屋划分

面对这种情况,设计师从房屋本身开始下手,分别从地面抬起、屋顶厚度、楼板厚度和结构梁几个方面争取空间。

当一个设计与施工以毫米为单位,这就不仅仅是一个设计,也是人体工程学极致的应用,体现着一种顽强的智慧和倔强的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外排水沟

地面抬高了20cm,打掉!即向下争取了20cm,为了防止屋内进水,房屋外围挖了一道排水沟。

楼板选用钢结构,比常规的混凝土楼板要薄6cm,总共加起来就省下12cm的结构厚度。

▲钢结构楼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钢结构楼板

然后就是楼梯了,它的每一个踏板位置都需要推敲,楼梯下方的空间也可以利用做储物,转换交叉楼梯是空间利用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换交叉楼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操作高度与楼梯的关系

如果按刚才的楼板划分,上方虽然保证儿子的空间需要,下方的客厅却只有1.9m,虽然不碰头,却非常压抑,设计师顺势将床铺位置的楼板抬高,为下方争取了2.3米的宽敞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板抬高作床铺

同时,借抬高的楼板做上翻梁,又为下方节省了4cm高的空间,室内装饰以镜子和镂空板增加视觉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翻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厅效果

居住面积的大小并非衡量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房子不在大小,有爱才是家

▲厨房挑空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厨房挑空空间
▲挑空上方的卫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挑空上方的卫生间
▲家门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门口

02

悬崖上的家

船长之家位于福建省黄岐半岛东南端。改造项目委托到董功的直向建筑事务所,设计方对这样一次特殊改造充满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船长之家

在20多年的使用中,海边的潮湿和侵蚀性造成了现有结构的不安全以及大面积的漏水,这成为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船长希望在现有结构上增加第三层,以适应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 。

房屋建于礁石之上,一部分建筑主体出挑出去,由几根混凝土柱支撑,但柱子并没有与礁石固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前房屋外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海、礁石与村落

船长之家原先的空间布局里,客房和餐厅都偏置北侧,没有充分利用大海景观,每个起居 室都带有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前一层平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前二层平面

董功表示,希望建筑形成沿着村子的脉络自己生长出来,周边村落的建筑由砖、石、水泥等组成,气质与混凝土结构的气质接近,建筑改造在砖结构的外面贴一层12cm厚的混凝土,与老结构共同形成一个新的结构,这样可以加盖三层,也有益于空间格局的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混凝土落地支撑

这些拱柱不仅是上方的混凝土结构基础,它的出挑也可以为下方通行的村民提供遮风挡雨的空间,但由于村民的反对,这样一个公共空间的设想没能实现。

不过,建筑通过更迭,在施工中不断调整,才更彰显建筑的生命力,使其有一种生动的、生长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空间布局

室内改造将功能空间北移,让整个客厅都正对大海,把空间边界推到阳台的边界。

通风是室内最便宜、最有效的防潮手段,门窗系统做了一个整体的改造,为了防止台风对窗户的侵袭,每个窗户的四周都加设了向外伸出的混凝土窗套

▲出挑的窗框框出大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挑的窗框框出大海

船长之家选择作为三层的结构形态出于几个主要原因:它是两边承重墙向上汇聚自然生成的结果;它的形态有利于屋顶的迅速排水,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漏水和渗水的可能性。

另外,它天生具有方向性,在空间两端连接了两片迥异的海,人置身其中视线一边是喧嚣的港口,一边是宁静的大海。船长一家信仰基督教,三层的拱也蕴含了宗教空间的隐喻,相对于一二层的生活空间更具有精神意义

▲宁静的大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静的大海
▲喧嚣的港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喧嚣的港口

改造后的船长之家与村落“既融入又跳出”:拱自身具备谦卑、内敛的形态不给人以过分侵略或支配的感觉,其曲线形态又区别船长之家于周边任何一个建筑。最终,希望我们的改造给一家人提供更多有质量的生活空间,赋予他们生活的尊严,同时也能成为他们家庭情感的载体。

▲夜晚的灯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晚的灯火
▲出挑的观景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挑的观景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风淳朴的室内景观

03

灯市口胡同L形之家

项目位于北京东城区灯市口附近的胡同里。L形的狭窄房子夹在胡同老墙和一个二层高楼的外墙之间,居住着三代共6口的一家人。

▲L形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形之家

青山周平:设计的概念源于对胡同生活的理解,对“城市公共空间”与“家”的关系的理解。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在北京生活了17年,以对北京胡同大杂院的改造为大众所熟知。对他来说,胡同不仅代表传统的北京,更是一种共享开放的生活方式。

▲北京胡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胡同

胡同里的家的面积不大,人们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室外的胡同中进行的。这样,很多人的生活重叠在了一起。所以,这次设计从胡同的概念出发,改造后的家像是胡同街道的延续,是一个可以穿行的连续空间,室内和室外的界限是模糊和暧昧的。

▲胡同入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同入口

改造顺应长条形的空间,将客厅、餐厅、厨房、书房等功能串联组织起来,交通空间顶部开天窗,柔和的自然光和大树的影子投射下来,随风摆动,惬意温馨。

▲柔和的自然光撒入室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柔和的自然光撒入室内

另一个设计重点是二层的儿童空间。改造后的二层空间像是一个连续层叠的“立体胡同”,形式多变的空间为孩子们在室内创造了一个可以像在户外一样无拘无束玩乐的游乐场。

▲二层儿童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层儿童空间
▲空间关系与人物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间关系与人物状态
▲室内外空间边界模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室内外空间边界模糊

家的概念不等于房子,家也是城市空间的延伸。城市生活 融入家中,家的概念也衍生到城市空间里。理想的家是开放的,也是和自然融合的。

周山青平提到:胡同就像客厅一样。即便作为法律上的财产的住宅面积很小,但自己实际能使用的空间和功能很多都分散存在于自家的周边。在胡同里,“家”的范畴大大超越了“房子”的范畴,“家”不再是普通的、封闭的房子,而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结语

空间的智慧远不止于次,无论是拥挤的大城市,还是恶劣的生态气候,每一处环境都在造就适合其发展的生存之道。

不过在未来这种大家庭聚居的居住方式会变得越来越少,然而,目前现有的生活模式都是根据“标准家庭”建立的,并没有本质改变。所以,未来我们需要的是不一样的居住方式,需要找到适合个体时代的社会居住方式。

随着时间的不断叠加,我们逐渐观察和反思家与社会的关系,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定,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联系,这里包含着很多回忆与感动,有待我们细细体察。

资料引述:

1. https://mp.weixin.qq.com/s/Dy65L9BBuwXGdljvk8v8qg

2.梦想改造家

3.船长之家改造 / 直向建筑 - 谷德设计网 (gooood.cn)

编辑魏琳玥

责编李希喆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