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子云:

“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若能一世安稳,谁愿颠沛流离”。

又云:

“回不去的故乡、无处安放的灵魂”。

关于故乡、灵魂,所指均与城镇化有关,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口尤其是劳动力人口,从耕地上解放出来,走进城镇,成为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

这部分从耕地上走出来的城镇人口,通常有三种途径:一,居住地不变,但从乡村升级为城镇;二,居住地有变化,但户口仍然留在农村,这部分人有个响亮地称呼“农民工”;三,居住地和户口均发生了变化,从农村人变为“城里人”。

从统计意义上讲,“城里人”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在城镇化的定义中,城镇由城区和镇区两部分组成。

一,城区,不管是县级市、地级市还是直辖市,其政府驻地,以及实际建设连接区域,都是城区;

二,镇区,乡(镇、街道等)政府驻地,以及实际建设连接区域,统称为镇区。

所以,居住在小镇上的人,也是城镇人口。

在1978年以来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镇人口数量,以及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下图用柱状图展示历年来的城镇人口,用折线表示城镇化率,我们可以从图表中观察城镇人口及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1995年为分水岭,1995年以前,城镇人口及城镇化速度增长缓慢,之后增长速度加快。

到2020年,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城镇化率的增速,亦在放缓。即进城的人越来越少了。

一方面,这与过去三四年所发生的大事有关,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受到更为严格的管制,这让一部分人选择返回乡村

另一方面,花无百日红,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在达到峰值之后,必然会出现下降趋势。

2023年末,我国城镇人口9.33亿,占全国年末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6.2%,即全国每三个人,就有一个常住在城镇里。

而1978年,全国仅有1.72亿人居住在城镇里。粗略估算一下,在过去的45年间,有接近8亿人成为城镇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农民进城的方式实现的。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国城镇人口,大部分情况下采用的是常住人口作为统计口径,这与某位领导所说的8亿农民并不冲突。

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

一,让更多的人居住在某些集中区,比如地铁、公交、自来水、燃气、电力等资源,可以在最小的区域里,服务更多的人,实现公共资源的最大化。

二,卫星城模式,只有少数人居住在城区中心区,大部分人居住在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里,居住人口相对分散。

显然,我国主流的发展模式,是第一种,让更多的人居住在更小的区域内,这也促使更多人向往人与人居住密度更小的乡村。

当前,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乡村是回不去的,因为那里的社会分工相对简单,不足以容纳自己的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