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一”假期,很多人选择出游踏青,也有不少朋友在户外支帐篷、放风筝、吃烧烤……享受露营踏青的美好时光。然而,空气清新的野外也潜藏着“危险”。这几天,多家医院接诊了不少被毒虫咬伤的患者,有的甚至是全家“组团”上医院。

近日,浙江绍兴市人民医院皮肤科走进来愁眉苦脸的一家四口。陈女士告诉医生,“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天刚放晴,一家四口就约上朋友一家,兴冲冲地跑到越城区富盛镇的朋友家,找了户外露营地搭帐篷野炊。

“晚上回到家,全家人身上都起了红疹子。”陈女士说,红疹越挠越痒,痒得难以入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虫咬皮炎,也叫丘疹性荨麻疹,多数发病和蚊子、螨、蠓等昆虫叮咬有关。裸露在外的四肢、腰腹部是最常见的好发部位,症状表现反复,有时呈慢性的瘙痒性水肿性红斑,丘疱疹,会越抓越红,越抓越痒;尤其是在晚上,抓挠后红痒交加,严重起来可能会起水疱。”该院皮肤科主任陈宏说,别说较长时间待在草丛间,在虫媒活动高峰期,即便在草丛边散个步或爬个山也可能被叮咬。对于虫咬皮炎多数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内用药与外用药。

记者了解到,这两天,浙江绍兴第二医院、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也接诊了不少外出游玩被毒虫咬伤的患者。绍兴第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王金峰说,现在是踏春游玩的大好时机,可也是被毒虫咬伤的高发季。

“露营或外出时,最好穿长袖长裤,还可以适当涂抹安全的驱蚊虫类产品,降低被毒虫叮咬的概率。如到远郊、山区去露营或游玩,得扎紧衣领、袖口、裤脚等,不要赤脚穿凉鞋在草丛灌木中行走,防止毒虫叮咬。”王金峰还提醒,尽量避免在毒虫出现的高峰期(比如黄昏、夜晚)游玩。游玩归来,要及时洗澡更衣。若皮肤出现不正常的小包块,不要随意抓挠;一旦发现蜱虫叮咬,别强行拔出蜱虫,以免撕伤皮肤,防止昆虫口器折断在皮肤内,而应尽快就医。

蜱虫“小黑点”,要小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徐京杭介绍,蜱虫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叮咬人体后可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感染性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螺旋体感染性疾病(如莱姆病)等。

“这些疾病多数都有发热,但是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徐京杭提示,被蜱虫叮咬后,部分疾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个月。如果在清除蜱虫后的几个星期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徐京杭表示,及时清除叮咬的蜱虫,可大大降低感染率。可使用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将其拔出,尽快消毒叮咬部位并洗手。

由于蜱虫的口器部分有倒刺,刺入皮肤吸血后很难拔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刘斯说,如果蜱虫叮咬很牢固,建议尽快就医处理。不要通过拍打、生拉硬拽或烟头烫等方式自行处理,容易导致蜱虫的口器留在皮肤内。

减少蜱虫的危害,预防为主。徐京杭建议,如果去野外露营、徒步,尽量穿长衣长裤,减少皮肤露出;衣物最好选择浅色,便于发现蜱虫;避免在蜱虫栖息地长时间坐卧;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防蚊液也能起到减少蜱虫叮咬的作用。在草丛、树林等地活动后,家长应重点检查孩子裸露在外的皮肤,耳后、脖子等也要仔细检查有没有新增的“小黑点”,避免蜱虫藏匿。

来源:大凤凰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