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

2024年3月28日,齐邦媛以百岁高龄在海峡对岸作别人世,引起华语世界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哀思。斯人已逝,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与精神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 :民国报刊中的“齐邦媛”

作者 |扬州大学 金传胜

图片 |网络

2018年笔者曾在《评齐邦媛林海音等的原乡创作》中披露了齐邦媛1934年发表在《小朋友》杂志上的一篇散文《我的故乡(痛心的记事)》,这是迄今为止能够见到的齐邦媛的最早文字。此篇散文是当时身在南京的少年齐邦媛对远在东北的故乡——辽宁省铁岭县的一个小村庄的回忆性描绘,表现了作者眷恋故土、反抗侵略的真挚情感。作品中出现的乡愁、流亡等主题与其晚年的回忆录《巨流河》遥相呼应。

2024年3月28日,齐邦媛以百岁高龄在海峡对岸作别人世,引起华语世界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哀思。斯人已逝,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与精神遗产。笔者在民国报刊上又找到了关于齐邦媛的几则材料,兹介绍如下,借以表达对于齐先生的悼念之情。

两则启事

1946年1月14日,重庆《中央日报》与《大公报》第4版同时刊出一则《黄景灿、齐世英为次子贻训、长女邦媛订婚启事》:“谨詹于民国三十五年一月十四日在重庆举行订婚典礼,特此敬告亲友。”由此可知,1946年1月14日齐邦媛曾与黄贻训在重庆订婚。据武大学生档案,黄贻训是1941级经济系学生,1945年本科毕业。1943年,齐邦媛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一年后在老师朱光潜的劝告下转入外文系)。此时的武大已经西迁至四川乐山办学。因此,黄贻训算是齐邦媛的学长。

翻阅《巨流河》,并无这次订婚的相关记述,也没有出现黄贻训的名字。不过,书中有一个人物疑似黄贻训。第五章《胜利》中讲到,抗战胜利不久,齐邦媛由重庆回乐山上课前,突然收到一封信,寄来一首以作者名字谱曲的创作,“作曲者是刚毕业的黄君”。黄君是武大爱乐团体中的第二小提琴手,“他拿着琴上台时,颀长儒雅,许多女生为他着迷”。面对风度翩翩的黄君的追求,“我”自然不免感动乃至倾心。但此时“我”深陷在张大飞牺牲所带来的巨大悲伤之中,“心中还有无法言说的复杂沉痛与亏欠”。黄君的爱慕来得有点不合时宜。于是这段感情的结局是——“我们注定无缘”。

经济系出身的黄贻训后来成为粮食经济学专家。1994年《中国粮食经济工作者名录》一书显示他已故,据此推测他去世于1991年至1993年之间。值得一提的是,与黄贻训同届的经济系杨俊贤、余贻烈后来赴台,与齐邦媛“在台湾相聚整整五十年”。

1947年秋,大学毕业的齐邦媛单身渡海,任台湾大学外文系助教。在武汉大学旅台校友会的活动中,认识了武大学长罗裕昌。罗与杨俊贤、余贻烈、黄贻训同届,1945年毕业于电机工程系,次年进入台湾铁路局工作,历任总工程师、首席副局长等职,有人称其为“台湾铁路电气化之父”。《巨流河》中写道:“据他日后告知,当天他在校友会看到我,下定决心要娶我回家。”可见,罗裕昌对齐邦媛是典型的一见钟情。经历一些心理纠结与矛盾后,齐邦媛发现罗确实是稳妥可靠的人,于是和他开始密切交往,终结秦晋之好。1948年暑假临近前,齐邦媛特意给父亲写信,希望他来台湾看看这位男朋友。这年8月,齐邦媛飞到上海,得到父母同意,10月10日在新天安堂与罗裕昌举行结婚仪式,由计志文牧师证婚。婚礼后十天,齐邦媛与丈夫即乘船返回台湾,经营属于两人的小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0月8日与10日,上海《大公报》第1版刊出《罗彭元青、齐世英为长男裕昌、长女邦媛结婚启事》:“谨詹于国历十月十日下午五时为长男裕昌、长女邦媛在圆明园路(近苏州路)新天安堂举行结婚典礼,特此敬告诸亲友。”时间、地点与《巨流河》所述完全一致。另外,齐邦媛哥哥齐振一的订婚典礼亦在10月10日。这一天对于齐家来说可谓双喜临门。

《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团契通讯》

据《巨流河》回忆,大学开学后,基督教传教会内地会陈牧师的儿子陈仁宽介绍齐邦媛认识了武大珞珈团契的顾问——理学院长桂质廷先生。一年级下学期,陈仁宽又带她参加了珞珈团契。齐邦媛之所以信奉基督教教义,是希望了解“自幼所见的各种悲苦”,“为了寻求人生的意义”。她最初进入哲学系也是因为抱着“探索人生深奥的意义”的决心。张大飞等亲友的宗教信仰对她选择受洗亦不无影响。

武汉大学的珞珈团契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抗战之前在华中一带的基督教学生运动中“曾起过领袖作用”。它成立于1931年4月,因珞珈山而得名,每年进行干事会改选。齐邦媛当时参加的课外活动只有南开校友会和珞珈团契。团契举办过山中自然崇拜之旅等聚会,大多数活动中都有齐的身影。她还认识了很多契友,如与罗裕昌同届、后来也去了台湾的机械系学生谭仲平;与齐邦媛同寝室的况蜀芳亦加入团契,并任学术干事。

珞珈团契曾出版过一本名叫《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团契通讯》的刊物,具体创刊时间不详。目前可以看见的是1947年5月15日出版的第3期,署武昌国立武汉大学基督徒珞珈团契学术股主编。该期首篇文章即齐邦媛的《写在前面》,文章表示:“这本小册子是我们在这一年来工作着的花园中最后种植的常绿树,风雨飘摇的时辰远了,天已渐露曙色;这花园还正荒芜,新植树苗还正幼小,愿有更勤劳的修植,更多的祝福!”《历届干事会主席》《一九四六年度干事阵容》显示,1946年度干事会主席由齐邦媛、余俊共同担任。学术股收集的《动态》中有一则涉及齐邦媛:“团契工作一向堆在她身上,但她并不推却,近来又在赶毕业论文,真把她忙得不亦乐乎,听说洋洋万言的大作快要完稿了。”齐邦媛本来的导师是朱光潜,后因朱先生去北大任教,改由吴宓指导。在吴宓的建议下,齐邦媛的毕业论文写的是雪莱的长诗《致年轻灵魂》(中译文亦有《心之灵》等),讨论诗人的爱情观。吴宓为她写了两页英文大纲,并且加上一句中文:“佛曰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提醒她“爱”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它是超越尘世的,要带着同情、悲悯去爱所有的众生。同期《通讯录》中“校内契友”中可以看到关于齐邦媛的信息:

姓名 籍贯 性别 系别 加入团契日期(年月) 在校住址 永久通讯处

齐邦媛 辽宁 女 外文 三十三十二 同右 北平东城大羊宜宾胡同三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右”指的是女生宿舍。齐邦媛在女生宿舍一共住过将近十年,她所记得的大学生涯是从武大女生宿舍开始的,《巨流河》第四章专门写有一节“白塔街女生宿舍”。“北平东城大羊宜宾胡同三号”是齐家在北平的住址。《巨流河》中有过描述:“我家在北平大羊宜宾胡同的家成为亲友投奔的目标,所有的房间都住满了人,每顿饭开两桌,有时还开第二轮。两位姑姑家十口,我家四口三位堂兄弟(振庸、振飞、振烈),两位表兄和家乡新来的乡亲。”不过,北平的这个“家”从来没有给齐邦媛家的感觉,不仅因为她仅在这里住了两个暑假,而且“那种沉郁的气氛”与温馨相去甚远。

这些史料或者印证了《巨流河》一书的有关回忆,或者对书中未记之处有所补充。它们作为齐邦媛百年人生河流中的一两朵浪花,无疑携带着作者的生命信息,关联着作者的情感历程。试想,那一条辽阔而丰盈的“巨流河”,不正是由这样的一朵朵浪花组成的吗?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99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