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作家出版社、中文科幻学术工坊联合主办的《情发于“声”——<港漂记忆拼图>与中国科幻叙事的多重可能性》第1期文献共读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在腾讯会议举行,并在作家出版社直播间、潇湘晨报·晨视频直播间以及中文科幻学术工坊B站直播间实时转播。活动由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科幻研究青年学者朱钰婷主持。

昆曲、影片、纸质图书,当这些媒介融合起来,会达到怎样的效果?吟光的《港漂记忆拼图》给出了尝试。这部长篇小说以香港的文化想象和“港漂”记忆为基底,将科幻与昆曲美学相结合,从不同角色的视角出发进行叙事。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邂逅、相聚、分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共读会以“声音”为切入点,聚焦跨媒介作家吟光(罗旭)的《港漂记忆拼图》展开讨论。首先,吟光介绍了《港漂记忆拼图》这部小说在创作上的创新之处。她认为,科幻不仅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推动跨界合作。在未来的创作中,可能会出现更多跨媒介的叙事方法,以及让听者参与到创作中的交互式叙事。她强调,在未来的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创作者的主体性,而不是仅仅依赖技术手段,《港漂记忆拼图》正是基于此的一次跨界科幻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施夏明先生则表达了他对科幻作品的关注,期待通过和吟光老师以及周天歌老师的碰撞,触发有关声音的意象的审美,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留白”之美的新可能。施夏明指出,文字本身就具有美学力量,乐音的排布组合能够引起人们共同的情感波动,其所构筑的想象空间使得昆曲与科幻有了对话的可能。

作曲与跨媒介艺术家、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实验室负责人周天歌介绍了她创作科幻音乐的经验与思考。她认为科幻音乐在内容上更有叙事性和温度。声音在叙事中发挥作用是自古希腊就有的传统,音乐和视觉、图像都能够产生互动。在分享的最后,她播放了施夏明老师录制的昆曲念白,以此说明不同艺术形式共享时间维度和共同创作的可能性。

作家出版社创意合作部负责人宋辰辰则介绍了出版方如何呈现《港漂记忆拼图》这一新质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在设计上保留了所有声音和多媒体部分,让听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收听作品,并采用分段式排版,使每一页都有不同的字体和排版方式,以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此外,小说中还保留了部分粤语写作,这使得文本更具多元特点。

艺术人类学者、声音研究学者、声音实践策展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婧认为,粤语方言在小说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增加了读者的代入感。视觉技术的全球化导致了所有城市的声音趋同。然而,香港作为一个高度视觉化的城市,港粤方言在其中却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其影响力是全球性的。因此,港粤方言在小说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文本中的声音可以理解为语言的歌唱,语言符号除了提供的意义之外,singing voice也值得深入探讨。

最后,主持人朱钰婷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分享了热心观众提问。与会嘉宾就“《港漂记忆拼图》中的声音是如何超越文本的局限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又是如何通过参与阅读过程来帮助读者去进一步理解小说”、“在创作中运用何种方式能够实现地域文化和科幻作品的融合,同时又不破坏科幻题材本身具有的新鲜感和反思性”等问题展开讨论。本次活动吸引了上万名观众观看,评论区也收到了许多留言,活动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